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乃多寺
释义

乃多寺位于结杂乡东部郭曲河畔的耐多乐,寺东肖嘎贝山为藏区出名神山之一。该寺属乃多噶举派,为原甘周、买玛、昂赛三族的寺院。

《玉树调查记》作“年多寺”;载有僧徒80人。 1958年有房50间,牛513头,羊100只,骡马10匹,僧舍40间,寺僧55人。1982年重建, 1985年批准开放,现有22柱经堂1 座,寺僧40余人。该寺原有活佛3名:(1)乃多德钦·洛松,传为七世,现主持寺务;(2)觉拉,已故;(3)格穹智格,即小活佛,现居印度。

乃多噶举派是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的一个分支,创于噶玛强美。噶玛强美,原西康人,族姓直冬,公元17世纪初生于一个宁五派教徒家庭,青年时期改替噶举派,入粗朴寺学发,后又成为噶玛派红帽系第六世活佛却吉旺秋(公元1854——1635年)的弟子。噶玛强美学习勤奋,注重实修,学成后返回故乡,在囊谦与昌都交界的乃多山潜心修持,悉心钻研噶玛噶举派教义,有所创新,独成一个体系,称乃多噶举派,并于今昌都专区的萨贡地方修建了巴日则寺,为该派主寺。噶玛强美有不少传法弟子,著名的有噶玛洛松、代巴美朗加措等,均在青海玉树地区建立过寺院。清康熙年间,却吉旺秋的中一弟子强美热嘎阿涅信奉噶玛强美学说,在今玉树县下拉秀乡的当卡地方建成当卡乃多寺。但对该寺的创建者有不同说法,《清洗藏传佛教寺院明鉴》称:乃多噶玛强美之子乃多仁增加措继承其父法承,约于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建成当卡乃多寺。该寺在村西北约10公里处,公元1958年时有经堂两座、佛殿3座,供有底金铜佛像2000余尊、经典100多种,有寺僧300人、活佛6人。现有僧40人、活佛2人。当卡乃多寺建成后,噶玛强美四大弟子这一的代巴美朗加措在今玉树县下拉秀乡境内的尼隆沟介建代巴寺。噶玛强美的大弟子噶玛咯松在今囊谦县扎乡的仲贡山上修建一寺,称“仲贡乃多寺”或“索日乃多寺”,简称“乃多寺”,与玉树县的当卡乃多寺为乃多噶举派在玉树地区的南北二道场。约在同一时期即清康熙年间,昌都巴日则寺活佛白玛勒击来玉树地区传教,于今治多县境内的拉日涌夏山下建成一小寺,取名“夏桑寺”,有僧20余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该寺因匪乱迁至今杂多县昂赛乡郭涌河下游牛罗卡峡沟的乃多村,易名“乃多寺”,为与玉树、囊谦的乃多寺相区别,通称“杂多乃多寺”,是杂多县境内的主要乃多噶举派寺院。周希武《玉树调查记》作“年多寺”,称民国初年有僧徒80人。公元20世纪50年代增至200人,现有僧40人。该寺有三个转世活佛系统:即白玛勒周系统,共传5世,依次是德庆、德庆东旦、巴吾德庆、索赔布德、群伙德庆;觉拉系统,共传5世,依次是觉拉尕玛德丁、尕玛成列、贝玛加吾、玛杂觉拉、索布觉拉、乃多觉拉。其中德庆系统的第二世德庆东旦约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今杂多县莫云乡的玛格滩建立了一座乃多噶举派帐房寺,称“嘎沙寺”,现有僧25人。德庆系统的第三世巴吾德庆派其弟子白绍次然(亦称次然热杰),于公元1910年在今杂多县昂赛乡苏绕村所在的角涌沟建成一寺,称“秋吉改寺”,是乃多噶举派唯一的一座尼姑寺院,公元1958年有尼姑40人,现有20人,此外,今囊谦县阒晓乡的然觉寺京以杂多乃多寺为母寺。相传该寺原夫香巴噶举派,清乾隆年间,由乃多噶举派活佛然觉噶玛庆贝改为乃多噶举派寺院,原有僧150人,现有103人,是现存该派寺院中最大的一座。如上所述,现全省共有乃多噶举派寺院7座(其中尼姑寺1座),二座在囊谦县境内,二座在玉树县境内,三座在杂多县境内,共有僧尼291(其中尼姑20人)、活佛8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