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鸣鹫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鸣鹫村隶属于鸣鹫镇鸣鹫行政村,属于山区。是鸣鹫镇政府和鸣鹫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17.02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130毫米,适宜种植大白菜、烤烟、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2789亩,其中人均耕地1.16亩;有林地15000 亩。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03户,有乡村人口2641人,其中农业人口2531人,劳动力174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73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38.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83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38.7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64.5万元,占总收入的53%;畜牧业收入390.1万元,占总收入的2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294头,肉牛42头,鸡1260只);渔业收入4.2万元,占总收入的0.29%;林业收入36.2万元,占总收入的2.5%;第二、三产业收入153.81万元,占总收入的10.7%;工资性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2583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第二三产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人(占劳动力的0.04%),在省内务工4,到省外务工3人。 基础设施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等五通,有路灯。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603户通自来水,没有农户饮用井水,没有农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603户通电,占农户总数的100%;有461户通有线电视占农户总数的76%;拥有电视机农户603户占农户总数的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82户,占农户总数的79.9%;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70户占总数的77.9%。鸣鹫村是鸣鹫镇政府和鸣鹫村委会所在地,交通方便,进村道路为是柏油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本村设有车站和农贸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30辆,拖拉机20辆,摩托车110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20户;建有小水窖65口;没有农户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928亩,有效灌溉率为22.3%,没有高稳产农田。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11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3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鸣鹫镇卫生院,本村就有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没有人畜混居的农户。 鸣鹫村小学生就读到鸣鹫中心校,中学生就读到鸣鹫中学。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63人,其中小学生412人,中学生151人。 农村经济该村有耕地总面积2789亩(其中:田928亩,地1861亩),人均耕地1.16亩,主要种植玉米、三七、大白菜等作物;拥有林地1500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9亩,主要种植梨、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58.3 亩,其中养殖面积10 亩;草地150 亩;荒山荒地5159.68 亩,其他面积2374.5 亩。土地承包面积2786.12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 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公告方式公开。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省外。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2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水果、烤烟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烤烟产业。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421.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0.5%。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185户,乡村人口5361人,其中男性2823人,女性2528人。其中农业人口5197人,劳动力 3857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汉族混居地),其中苗族507人,彝族677人,汉族4177人。 到2010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777人,参合率94.1%;享受低保8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有乡村医生4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0公里。该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7个,人畜混居的农户99户,占农户总数的8.3%。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4所,中学一所,校舍建筑面积2994平方米,拥有教师41人,在校学生1267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67人,其中小学生867人,中学生400人。 全村建有业余文娱宣传队2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务公开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主要以 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到2007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6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164.4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布告方式公开财务。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总支部1个,下设1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20人,少数民族党员20人,其中男党员102人、女党员18人。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3个,共有团员84人。 人文地理鸣鹫原为侬人寨,后有鹫鸟在鹰蹲山长鸣而得名。元时属阿棘万户府。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土官那由归附,设安南长官司。1531年(正德八年)裁长官司改属新安守御千户所。1622年(天启二年)沙原抗击趾以军功恢复安南长官司。明未沙定州称乱被诛,其地为王朔据有。1665年(清康熙四年)裁安南长官司设安南里,属蒙自县,是年划属开化府。民国时期属文山县鸣鹫乡,1950年至1956年属文山第五区。1957年划蒙自辖。1958年改鸣鹫公社,1962年改为鸣鹫区,1966年复名鸣鹫公社,1984年改为鸣鹫区,1988年1月撤区改为鸣鹫苗族乡,辖6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82个合作社。 2001年撤乡建镇,辖6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92个村民小组。 地方特色1、洞经音乐:相传很早以前是皇室内专供达官贵人娱乐享受的一种音乐,元朝时期随军传入云南,相继传入蒙自、文山一带,当时因群众对乐理难懂不易学,故在民间难以推广。有人把此乐纳入寺庙结合经典进行演奏,随流传开来。鸣鹫洞经音乐为缘狮洞初建时,开山公曹景升在做庙会时进行谈演,寺内设立的化愚宫经坛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洞经音乐有正、副坐之分,有打击乐、经乐、乐专用,主要的乐器有二胡、笛子、三弦、古筝、杨琴等,主要乐曲乐称有《仙家乐》、《锁南枝》、《清风》、《浪淘沙》、《满江红》、《天外飘》、《南清宫》等,有调子28支。演奏时全部为男性,一边弹一边唱。鸣鹫洞经音乐是一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优美的旋律、严密的结构和完整的体系、古雅的风格音调时高时低,与经坛幽静严肃的气氛相事例,深受群众喜爱。 2、彝族仆人山歌:深受人们喜爱,在生活、劳作之余,触景生情,自编自唱,曲目丰富,有想念的情哥、诽谤的山歌、抒发美好生活的劳作歌等。山歌作为仆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纽带桥梁。仆人山歌保持特有的古朴风格,已成为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芦笙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舞蹈。芦笙舞技艺以走步、踏步、蹲步、绕脚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主要动作。在内容和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多以男子每人一个芦笙逆时针方向围圈边吹边跳,妇女则在外围携手上下甩动,踏步作伴舞。舞者人数不限,均随一名领舞变换舞蹈,套路和节奏。舞蹈以走步、踏步、蹲步、绕脚为主要动作特点。目前,芦笙舞在苗族地区流行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4、花山节:又称踩花山,鸣鹫花山节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初二到初九,是苗族人民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几天,苗族同胞们无论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盛装赶往花山场地尽情愉乐。花山节原为苗族青年男女进行自由恋爱的节日,节日当天花山场上人山人海,主要进行斗牛赛、爬花杆、芦笙舞、男女采青对歌等活动项目。随着形势的发展,除保留原有的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斗鸡、斗羊、斗鸟、斗肢架等活动。 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止鸣鹫村委会已完成5个自然村的进村内道路硬化,目前只有倮姑村未完成村内道路硬化。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加强进村道路、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强烤烟、辣椒等经济作物的科技投入。增加种植面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