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鸣矣河乡
释义

鸣矣河乡为安宁市南部水资源保护区乡镇之一,也是安宁地区种养殖业得天独厚的生产基地,全乡总面积107平方千米,海拔1864米,河谷区域,耕地面积739.4公顷。2005年末总人口134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0人,外来人口369人。辖6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92户,劳动力资源数8927人。

农田水利

2005年,鸣矣河乡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6件,总投资938万元。其中市立重点工程2件,农开项目6件,烟水配套工程3件,人畜饮水工程2件,乡村小件工程3件。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又进一步遵守了基础。

烤烟生产

2005年,鸣矣河乡为巩固烤烟主产业,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扶优限劣"的方针,提早规划,合理布局,加大轮作力度,严肃合同管理,努力提高科学种植及烘烤水平。年内全乡烤烟种植任务为7500亩,仅机耕翻犁面积就达6400亩,并实现了100%漂浮育苗,为提高移栽质量奠定了基础。全乡共计收购上调烤烟22820担,兑付农户烤烟款1350.82万元,平均斤价11.6元,上等烟比例达51.8%。

产业调整

2005年,鸣矣河乡切实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种养两业。全乡完成洋蓟种植2236.78亩,但全年干旱严重,1至5月底基本无雨水,虽然比往年加大了种植科技措施力度,全乡洋蓟生产并未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共计收购合格花苞115.46万千克,平均亩产值仅为809.9元,其间由于120亩洋蓟种植示范样板取得成功,激发了群众种植洋蓟的积极性,秋季全乡新增洋蓟种植面积达2994.8亩。以7000亩无公害蔬菜认证为契机,加强蔬菜订单产业的引导,全乡种植蔬菜4861.1亩;通过样板带动,加强对已改红梨3265(全乡实有梨园3779亩)亩的管护,使其初见效益;产调粮经种植比突破了2∶8的目标,全年粮食总产达4149.11吨,比去年增长10%,单产达5.93吨/公顷,比去年增8.5%。

把畜牧业作为全乡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切实加大了扶持培育力度。积极组织做好动物重大疫病和禽流感防控工作,依托曾冲肉牛养殖示范村和广西力源公司,加大了政策扶持和科技推广指导力度。全年生猪存栏13750头,出栏12800头,家禽出栏51000只,大牲畜存栏3195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86万元,比上年增长9.2%。

护林防火

2005年,鸣矣河乡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所,组建了7支305人的森林防火义务抢险队伍,一支20人的季节性专业扑火队伍。在集镇、林区主要路口、公路沿线刷新警示标牌34块、广播宣传258次、板报38期,签订责任状414份。各项工作的到位,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了连续18年无森林火灾发生的佳绩。在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同时,积极完成市下达的绿化造林任务,全年共育苗5.7万株,义务植树4.5万株,完成荒山造林1000亩,封山育林1000亩。完成了201亩退耕还林补兑工作。

生态保护

2005年,鸣矣河乡认真贯彻执行土地基本国策,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批办临时用地3户15646平方米,社员拆旧建新25户2935平方米;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完成了全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农村集体土地"两权"确认发证等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切实保护耕地,实行新增建设用地占一补一,指标流转,总量平衡"的耕地保护政策,抢抓机遇,完成了王家庄杨梅箐320亩荒山荒坡、耳目候家箐900亩钛矿尾矿库的开发复垦,启动了省级重点项目投资975万元的王家庄6800亩的土地整理项目。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强化对资源开采型企业的管理,依法关停了3个手续不完善和生态破坏严重的磷矿开采点;对出现重大山体滑坡隐患的耳目下坝塘磷矿开采点采取了果断的治理处置措施,对位于下方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坝塘居住点21户59人实施了整体搬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对群众反应强烈的甸西磷矿移位开采、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

财政增收

2005年,鸣矣河乡财政运行平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偿还和化解了部分政府历年所欠债务,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全乡完成财政总收入786.3万元,比上年602.9万元新增183.4万元,增长30.4%。其中:国税完成311.2万元,比上年增长33.4%;地税完成475.1万元,比上年增长28.5%。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19.5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2元,比上年增长6%。

企业发展

2005年,鸣矣河乡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强化对资源开采型企业的管理。按照安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配合云南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做好耳目石灰石矿山建设前期工作。2005年底,全乡共有各类企业422个(新增注册企业3户),从业人员2190人。全年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5300万元,现价工业产值10080万元,上交税金304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7850万元。强化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经常性的督促检查,确保了安全生产。

集镇建设

2005年,鸣矣河乡按照安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对集镇容貌的综合治理,完成了鸣矣河集镇老街改造工程,完善绿化、美化管理,新移栽黄槐树100株,柳树35株,投资2.1万元对凤鸣桥修复后的空地进行了绿化,对34宗集镇小宗地成功的实施了协议转让,支持甸东村委会完成了办公楼及附属工程建设。加强乱堆乱放治理,清理占道堆放材料。协同配合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打击欺行霸市、缺斤少两行为。全年查处不合格商品20件,过期用品17种34件,解决市场纠纷31件,赔偿1起,保障了经营者、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科教文卫

2005年,鸣矣河乡共完成各类科技培训55期1534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7600余份,举办"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对各类科技知识、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咨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6平方米,新增液化气用户102户,推广高效节能环保气化灶芯560眼,已改灶的262眼。支持和协助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给予经费支持,为中心小学新建了回族食堂,维修扩宽了进校道路,对本乡考取大学本科以上的6名学生实施奖优助学,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依靠成技校把成人的再教育工作全面展开,完成了30人的成人小学培训,通过了考试验收。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组织业余文艺队、龙狮队、方队参加了安宁市的文艺会演、舞龙展演和游演踩街、撤县设市10周年庆典文艺晚会,以及昆明市举办的14县市区文化艺术"百龙闹春"活动。春节期间,全乡各业余文艺队组织文艺演出104场次,观众达8000余人次。开展"2131"工程,放映电影34场次。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2005年底,全乡安装有线电视总户数270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8.5%。加强对文化市场和王仁求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不断夯实群众文化生活基础。以"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和党员评星挂牌为载体的创建活动在全乡普遍展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卫生工作坚持以乡卫生院及各村卫生所为医疗阵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为解决农民身体健康,防止农民因病致贫提供保障。全乡2005年住院费报销823人次,共计补偿报销资金1591087.45元,门诊诊疗费减免2094人次,减免费用6921.02元。于10月对全乡3362名45周岁以上农民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参检率达91.2%。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

计划生育

2005年,鸣矣河乡认真抓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认真落实"三为主",积极推进"三结合",层层落实责任制,继续执行"黄牌警告"、"一票否决"制度。全乡共出生119人,其中一孩76人,二孩43人,计划生育率100%;结扎51人,放环、皮埋205人,长效节育率83.01%;人口自然增长率3.12‰;流动人口验证率100%;"奖、优、免、补"兑现率达98%。计划生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民政·老龄·残联

2005年,鸣矣河乡以维持社会稳定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民政、老龄、残联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全年发放救济粮22750千克,发放优抚款90180元,五保户救助款4500元,现役军人优待金27500元,低保金11600元;办理结婚登记31对,协议离婚10对;办理残疾证31人,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定期发放精神病预防药,解除关锁精神病人禁锢3人;争取上级的支持,投资133254.09元改造了乡敬老院。

民主法制

2005年,鸣矣河乡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开展了创"平安鸣矣河"、"平安村组"活动,落实责任制管理,推进和落实政务、村务、账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以及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村治保会、调解会作用,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全年受理各类纠纷105件,调处105件,调处率100%,调处成功100件,成功率95.2%,群众来访10件,办理10件,办结9件。重视和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开展普法骨干培训2期,计196人次。

自然灾害治理

鸣矣河乡耳目村委会小秧田村民小组坝塘居住点处于耳目磷矿坝塘开采区底端,整个坝塘矿区由于多年连续开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严重大面积山体滑坡险情,直接威胁着该居住点22户5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经2005年4月8日安宁市政府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对该居住点实施整体易地搬迁,于2005年4月30日前紧急撤离。按照安宁市人民政府4月8日现场办公会议及《关于对鸣矣河乡耳目村委会小秧田村民小组坝塘居住点农户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的通告》精神,于5月底将该居住点农户搬迁安置到小新桥村民小组村庄规划区内。

农村富余劳力转移

2005年,鸣矣河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调整农村劳动力组织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安宁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办的指导、帮助、协调下,按照安宁市劳动力资源建设工程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工作。全乡共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45人,其中省外68人,市内277人,省内市外200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