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伦堂
释义

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候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明伦堂

明伦堂古已有之,承载、延续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多设于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明伦堂以其“明人伦”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推而广之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凝聚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尊重文化、学术与教育的同时,为人类保存、传承、延续了东方文化的火种。

明伦堂·中国企业家国学教育学习基地

明伦堂古已有之,承载、延续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多设于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明伦堂以其“明人伦”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推而广之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凝聚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尊重文化、学术与教育的同时,为人类保存、传承、延续了东方文化的火种。

中国经济的腾飞,企业家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与所应具备的素养也应是成正比的。能力愈大,责任越大。同时责任愈大,能力也要更强,对文化素养的需求也就越大。

今天,明伦堂品牌为企业家而设,旨在建设一个中国企业家国学教育学习基地。提高社会精英的人文素养,影响有影响的人,进而为经济中国注入文化力量。

明伦堂理念:传承相续,爝火不息

“爝火”(爝:音决)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爝火者,犹谓小火也。小火能不息,赖火传薪继也。比之文化,上承下传犹为重要。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若我辈积力日久,精诚不息,始于“我心”,著之“己力”,坚韧自信,传承相续,则文化之火,民族之精神终将不息矣。

故取庄生之语,以期社会贤达相助共进,为我民族国家之文化传承发展,聊尽心力。

关于明伦堂

致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机构

帮助企业进行基于中国文化的企业文化设计

为企业提供企业文化咨询与内训

文化精英与社会精英沟通的桥梁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

中信集团·人生百国俱乐部战略合作伙伴

创办守望纯粹思想与文化的文化杂志《守望纯粹》

大型人文杂志《儒风大家》广州分部

明伦堂大事简记

丁亥岁(2007年)暮春,名媛学堂启动。季夏,明伦堂起步。是年,清明、端阳、中秋终列于法定假日,各地博物馆始免费开放。

戊子岁(2008年),周易学堂、禅修学堂、千行文化“深度考察”启动。是年,廿九届奥运会办于北京。

己丑岁(2009年),国学大讲堂启动。是年,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杨宪益、王世襄故去。

庚寅岁(2010年),政企文化讲堂启动,参与组织广州市委办公厅举办的“读书讲坛”活动。是年,吴冠中、华君武、郭预衡故去。

辛卯年(2011年),《守望纯粹》内刊杂志创刊。是年,值辛亥革命100周年。

企业家国学堂——博学古今,明辩未来

课程结构:一年(12次,每次两天) 国学经典+综合通论+通识致用+游学

教学方式:课堂学习为主,辅以全国游学、禅修、“千行文化”深度考察;

 经典学习为主,辅以经典晨读、通识、通论、致用等课程;

1、国学经典(7次,必读经典5+选读经典2)

必读经典

经典中的经典,常读常新,应反复阅读。

《周易》、《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孙子兵法》、《黄帝内经》

选读经典

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从中精选若干来读。《荀子》、《诗经》、《孝经》、《韩非子》、《墨子》、《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中国传统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人物志》、《左传》、《战国策》、《国语》、《世说新语》

2、综合通论(1次)通论国学与各家学说,高屋建瓴的纵览全局。经典若为珍珠,通论即是将珍珠连起的丝线。

中国文化史——文明的渊源、国学精义——文化的血脉、儒学源流——圣贤的情怀、道家源流——无为的智慧、中国佛教史——佛陀的智慧

3、通识致用(2次)

通识博览中外古今文化,求“内圣外王”致用之道。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曹操——政治家与诗人、经天纬地诸葛亮、千古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一代文治之君宋太祖的治国方略、王安石——权臣与改革家、传奇王阳明——“三不朽”的代表、明朝第一相张居正、千古一帝康熙——好学勤政创盛世、曾国藩成功之道

东周列国五百年——从霸道到王道、秦汉史——大一统的开始、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下的文化交融、盛世隋唐——包容与自立下的繁华、两宋——帝制时代的文明顶峰、辽金元史——游牧民族政权的繁荣、明史——最后的汉族皇朝、清史——帝制的陷落

4、游学(2次)

将学习与文化胜地有机结合,深入现场,更真切的感受,更深入的学习。韶关南华寺禅宗游学、罗浮山道教文化游学、咸宁三国文化游学、衡阳太极文化游学、岳阳湘楚文化游学、潮汕客家文化游学、禅修……

粤商领袖国学班

由明伦堂·中国企业家国学教育学习基地发起,整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师资,联合时代华商教育机构、中国孔子基金会、《儒风大家》杂志、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省总商会、广东省工商企业联合会等商界、政界组织,以及多家优秀高端教育培训机构共同支持。

【课程体系】

启动 开学典礼暨大型国学论坛(国学大讲堂第7期)

第一篇:中西文化概论与探源 一 中国文化的精神——心灵与思想的轨迹

中国文化中的法制精神

二 西方哲学史——寻求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

三 《周易》——效法于天的管理哲学

第二篇:超越的道家——人生的智慧 四 《老子》——辩证管理与超越人生

第三篇:治世的儒家——管理的哲学 五 《大学·中庸》——儒家思想与人生智慧

第四篇:严谨的史家——鉴往而知来 六 《史记》——通古今之变

第五篇:圆融的佛家——心灵的修炼 七 《六祖坛经》——禅宗的智慧

第六篇:西方经典与文化精神 八 《国富论》——西方商业“圣经”

第七篇:经世与致用 九 唐太宗治国之道

十 《黄帝内经》——关于生命与健康的哲学

十一 《人物志》——识人用人的慧眼

十二 曾国藩成功之道

政企文化讲堂——文化企业,文化中国

国家需要软实力是无须赘述的共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的一种无形力量与无形资产。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学大讲堂

“国学大讲堂”是推广与普及国学的文化讲堂。

“国学大讲堂”倡导事业成功的同时,更鼓励维护家庭和谐与幸福。

“国学大讲堂”重视人性关怀,倡导全家学习与文化周末。

江阴明伦堂

江阴明伦堂位于江阴西门文庙,历史上江阴八十一日就是开始于此地 解放初期,在中街进入和步出文庙区域的地段,各竖有一座街坊,东坊题字“德配天地”,西坊题字“道冠古今”,高度评价了孔子的“德”和“道”。如此评价是否属于一种夸张,应该容专家研讨,但是,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江阴的文庙和儒学,在兴衰交替中颠簸前进的风雨历程,至少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哲学思想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具有非凡的生命力,非一般学派可与之相提并论。江苏省江阴高中从她的前身暨阳书院开始,作为儒学的一系列表现形式,伴随在文庙的左右270余年,直接见证了这种生命力。文庙和儒学,也常统称“庙学”,实际上“庙”与“学”是唇齿相依的两个单位,按照传统,“左庙右学”,明白地说是“西庙东学”。文庙是祭祀先师孔子等圣贤的殿堂,规制基本稳定,只是难免兴衰不定;儒学是所在地区教授儒家学说的中心机关,也是主管教学官员的衙署,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儒学的教学制度、方针、内容、方式以及房舍、设施,都不断变化,其称谓也有“儒学”(军学、州学、县学)、“书院”、“校士馆”、“学校”等等变化。文庙只有很小的一支管理人员队伍常驻,要到举行祭孔仪式时才热闹一番;儒学,尤其是后来的学校,则总是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接踪不断,只在假日和假期才比较冷清。根据一些志书的记载和众多儒学先贤、学校师生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江阴庙学经历的大的兴衰大致有以下几次。

第一次兴衰

江阴的文庙移建到现在的地方,是在宋景佑三年(1036),那时江阴不称“县”而称“军”,父母官不称“知县”而称“知军”,衙门所在地不称“县治”而称“军治”。据记载,知军范宗古到任后,循例到文庙行香,见建于宋初的一座不够气派的文庙孤零零坐落在南门外面,离“军治”远而靠监牢近,颇不合适,就在景佑三年废旧建新,在军治的东南面新建文庙。庆历三年(1043),宋朝廷颁诏各郡县普遍建文庙,那已是几年以后的事情。绍兴五年(1135),在任知军王棠,在文庙的东面建明伦堂作为讲学的场所,堂前东西两序四斋,分别题名“诚身”、“逊志”和“进德”、“育英”。这是“儒学”(当时称“军学”)有相对独立设施的开始。后任知军颜耆仲重修并增建一座御书阁。这些举措持续进行,是与当时朝廷重视以德治国特别是以儒家学说治理国家分不开的。进入元朝以后,江阴不称军而称“州”,知州张献于大德五年(1301)对庙学也有所建树,李师善、翟谅继之,但规模不如宋代。到至正年间,江阴成为农民军反复争夺的要地: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红巾军徐寿辉率部东进,十月,破江阴州;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部下大将徐达击败张士诚军克常州,直指江阴;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朱元璋派赵继祖、郭天禄、吴良、吴祯等败张士诚军于秦望山,进而攻下了江阴;至正十八年(1358)秋,张士诚兵犯江阴,吴良率部迎头痛击,翌年二月,张士诚出动战船来犯,在君山安营扎寨,并分兵攻东门,吴良、吴祯杀入敌营;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江阴督战,大破来犯的张士诚军于巫子门(今巫山港),朱元璋登君山劳军。如此等等,使得文庙与州学遭受相当严重的毁损,是庙与学从始建以来经历的第一次折腾。

第二次兴衰

入明以后,尊孔的传统恢复。明太祖加封的“江阴二侯”在视事江阴之初,就在原地恢复文庙;洪武三年(1370),知县吴志远拨银修缮;洪武二十六年起多次修葺、扩展;宣德六年(1431)江苏巡抚周忱与江阴知县朱应祖重建大成殿、明伦堂等;天顺六年(1462)知县周斌拨银拓建;弘治七年(1494)知县黄傅修建“名宦”、“乡贤”二祠。正德二年(1507)知县刘对庙学进行了大修,经过这次大修,文庙从前向后,依次有镶嵌“文庙”二字的石坊、棂星门、泮池及三穿九洞桥、戟门、大成殿等;县学一块,有奎文阁、明伦堂、时习斋、日新斋、教谕廨、训导廨、射圃等,庙学规制大致双双完备。以后从正德十一年(1516)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93年间,共进行大(扩)修、小修各三次。前后耗银6万6千余两,造就了庙学新的辉煌,超越了宋元时代。不幸的是,抗清斗争固然给江阴带来了“忠义之邦”的美誉,庙学的建筑群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那场抗争中,县学的训导冯厚敦是领导义军的“三公”之一,明伦堂被选为义军的指挥所,庙学的一切设施,都服从了兵事争斗的需要;城破以后,清军又屠城三日,城内幸存的老幼仅53人,庙学的建筑除大成殿、明伦堂残存屋廓外,其余均成瓦砾一堆。这是庙学经历的第二次折腾。

第三次兴衰

清皇朝建立以后,重视以儒学为主导的汉族文化,历任帝王都勤于颂习四书五经。顺治九年(1652),江阴即开始修复文庙和儒学,以后江苏学使石申、张能麟相继修葺;康熙中,知县何尔彬、龚之怡、陆次云等持续增修;雍正四年(1726)进行了大修。最值得一提的是知县蔡澍,于乾隆二年(1737)大兴土木,首先扩建县学的明伦堂,接着扩启圣祠为五王殿;在“文庙”石坊之前,建“金声”、“玉振”两坊于左右,改建征楼为征坊,疏浚泮池及周边河道,筑石驳岸。其后,又在明伦堂后建“尊经阁”一座;翌年(1738),利用儒学房舍,创办书院,暂时沿用古名“澄江”,聘沈涛为首任山长;接着又花四年时间,一面借用东门外的栖霞精舍办书院,一面在庙右大兴土木,修缮儒学原有的时习斋、日新斋等,并在儒学右面建成一座较为完整的书院,使庙学建筑形成西庙东儒学、书院的布局,唯明伦堂仍在大成殿后。然后,就于乾隆七年(1742),把“澄江书院”迁回文庙之东。乾隆二十三年(1758),江苏学政李因培不满意于儒学与书院的规制,促成一次新的修扩建,建“魁星楼”做书院正门,进门为讲堂,敞厅三间,其后有“志士先”厅,再后有怀德楼、敬业乐群楼,均三间二层,楼西有辈学斋、后书房等书舍19间。在应邀撰写《兴建书院记》的时候,为书院题名“暨阳”,聘卢文弨为书院的第12任山长,以凸显书院从乾隆三年以来办学的连续性。乾隆五十三年(1788),学使沈初、知县牛兆奎再次倡议大修庙学,工程历时一年多,江阴士绅赵时煦,不仅领衔具体操劳,而且率先将私有的沙田捐献给书院,每年收取租息做书院的修葺费。此例一开,捐献之举陆续出现,使书院院产最多时达到拥有沙田3320亩。道光元年(1821),学政姚文田认为江阴庙学“阴阳失调”,难出状元,出路在于整理周边河道,以调整“风水”。在他的倡议下,在庙学的东南西三面,开成了一条环形河道取名“玉带河”,在河的起点,架上一座“鸿渐桥”以便利南北行人;河的南面为中街,在进入和步出文庙区域的地方,各竖一座街坊,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在中街南侧建文庙的大照壁,照壁没有中门,只有东西两个圆顶门洞,一米多宽、四米左右高,名曰“龙眼”;那时的棂星门,采用了“三门六柱华表石枋牌楼”的款式,此时,江阴庙学的建筑,可说达到了鼎盛。十多年前市政府复建的棂星门,沿用的就是那时的款式。惜乎咸丰十年(1860)四月初六,太平军克常州,翌日取江阴,十三日攻占江阴;四月十九日,张家港水勇总巡等人会集各路团练收复江阴城;五月十六日太平军复占江阴;九月初,太平军主力大半西调,避居江北的团练南渡攻江阴,迫太平军撤出;十一月初,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江阴县城。此后,太平军驻守江阴两年又九个多月,建立“天国”基层政权,拜上帝、贬孔孟,三年多的磨难,使江阴庙学陷入困境。在太平军撤出以后恢复“祭孔”,但典礼不得不借在城隍庙进行。这是江阴庙学遭受的第三次大折腾。

第四次兴衰

太平军撤出、江阴恢复平静以后,知县颜云阶清理废墟,奏请复建文庙,在士绅陈荣邦等人具体操劳下,文庙恢复了原来的模式,在大成殿的中龛,供奉了数米高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仅尊经阁未曾重建。同治七年(1868)知县汪坤厚捐置漕田,清理废墟,筹划恢复书院;接任知县林达泉正式奏请复建书院,获准后,立即在原地拓建新模,于同治十二年(1873)竣工,规模宏敞。原来的“魁星楼”改为“奎星阁”,继续作为书院的大门。鉴于战后江阴民生凋敝、士气不振,社会文化环境被太平军糟蹋得杂乱无章,林达泉抱着知难而进的态度,采纳了地方文人高心夔等的建议,将书院更名为“礼延书院”,取“礼祀延陵季子”之意,在怀德楼中供奉延陵季子的牌位,策划在书院乃至在江阴全县大力宣扬这位江阴的人文始祖、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延陵季子”,宣扬他鸿识多闻、精通礼乐、让国全伦、讲信修睦、戢战安民等等美德。此举得到来江阴检阅军事的侍郎彭毓麟的赞赏,在士绅请他为怀德楼题名时,他改题该楼为“景贤楼”以示景仰这位先贤。是年聘任重光任山长,列为书院第40任。此时的书院,又恢复到了与文庙相称的程度。清代诗人陈安,曾吟《江学八景》,一一描绘书院的讲堂、厅事、书斋、藏书楼、奎星阁、以及假山、古树名木等。据记载,在同治至光绪的12年间,投入修建庙与学的银两,达4万6千6百余两。

但是自工业革命开始,欧洲崛起了一系列新兴的国家,和与之相匹配的治国方略、殖民政策;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从东方崛起,其新思维以及对外扩张政策随之脱颖而出;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开始,中国的北方出现了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且建立了“共产国际。影响所及,中国众多的知识分子,以走在前列的政治家、思想家为代表,先后提出以英美为师、以日本为师、以俄为师等主张,而大多淡化甚至拒绝“尊孔”,少数激进青年更公开鼓噪“打倒孔家店”,仅剩小部分迂腐的遗老,继续唠叨“之乎者也”。从此,修缮文庙之举,一百年在江阴未曾复见。对于儒学和书院,则不断更新其教育内容和办学形式,由“校士馆”到“小学堂、小学校”到“初级中学”。在校舍不敷应用的时候,就通过政府行文,把儒学的堂庑斋舍,一步步使用起来,学生数达到二三百人左右。民国四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关闭南向的校门(奎星阁),面向鸿渐街造了一座欧式的校门,加上新式的操场、课堂等设施,学校开始显得时尚。县立初中首任校长陈贯吾,面对两种极端的思潮,提出了“不腐不激”的办学方针,谋求学校独立自主地生存与发展,同时尽可能维护破旧冷落的文庙。然而,微小而缓慢的进步仍然为日本侵略者所不容。1937年11月一场江阴保卫战,12月1-3日进城日军的三天纵火,使县立初级中学包括一座新盖的大礼堂在内的82间房屋化为灰烬,加上其他校产校具,直接经济损失在老法币2500万元以上,仅明伦堂与大部分破旧的文庙殿堂幸存。这是江阴庙学遭受的第四次大折腾。

第五次兴衰

江阴沦陷以后,避居周庄的知识界人士在国民党留守政府的主导下,借房恢复“县立初中”招生,但立即遭到日伪军警的扫荡,几次遭劫以后,就改用“私立成化中学”的名义与日伪“捉迷藏”,使学校生存下来,并相机进行抗日救国的教育,这所学校后来在周庄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今天的成化高级中学;在城区,日汪当局下令县立初中恢复办学,由于实在没有教室,只能借南菁中学劫余的几间东斋平房勉强上课,后来才回自己的废墟,逐渐修复了19间平房使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县立初中更名县立中学,实际上是加办了几届简师和中师,通过社会捐助和政府拨款等渠道筹集资金,修缮和扩建了校舍,不足部分,经政府批准进一步动用文庙的堂屋。江阴解放以后,县立中学以政府拨款为主,逐年兴建平房和小型二层楼房,增添图书仪器和各种设施,不久就形成为一所高中双轨、初中四轨的完全中学,学生人数千人上下。明伦堂经过修缮做了“饭厅”。更多的文庙堂屋,经批准后划归学校整修和使用。泮池和三穿九洞桥,虽然栏杆尽毁,周围杂草丛生,仍然不失为学生喜爱的游息场所。在此期间,县中还奉命接收夏港农校的校舍,举办了分部,后来衍生出一所夏港中学。1960年,县中的校园环境比解放之初大有改善,被选定为苏州地区重点中学,迈出了弥足珍贵的一步。不幸的是,本阶段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冲击太大,十年浩劫,县中的校舍校具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经过“破四旧”、批林批孔和评法批儒,“孔老二”在青少年的心目之中,成了没落奴隶主阶级最反动的代表人物,红卫兵甚至酝酿要将大成殿付之一炬。这是江阴庙学遭受的第五次大折腾,也是2000多年来孔圣人遭到的最无情无理的鞭笞。

重展风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拨乱反正的重大决策,使全党的工作返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接着,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彻底平反冤假错案,第三代领导集体倡导弘扬中国先进文化,给江阴文庙重展风采准备了条件,也给江阴县中恢复生机、飞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1980年,县委、县革委会抓住省教育厅决定扩大创建首批重点中学的机遇,决定县中和南菁一道争创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并在各方面给县中大力支持,使县中于1988年完成老校舍的旧房翻新,在文庙的正门处,建造了一座民族形式的新校门,修建、新建的总面积超过1万1千平方米;同时投资整修文庙的戟门、东西庑、名宦祠等,使之“古为今用”,成为校长室、接待室等;泮池和三桥,进行了疏浚和整修,复建了栏杆;沦为“危房”的大成殿,则用钢柱支撑。更进一步,县委、县政府又扶持学校在虹桥新区开辟新校区,到1993年,完成建筑面积接近2万平方米,其中,科学馆的馆舍和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市教委指导学校从各方面学习南菁、赶超南菁,终于使市中在1993年11月高分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使江阴拥有两所首批合格省重点中学;并在体艺馆建成以后,“市中”被批准更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明伦堂和文庙东面的校舍,则从“市中分部”晋级为独立的“暨阳中学”,并重新朝东建造了校门。2000年,市政府将原属职工大学的校舍拨归江阴高中办附设初中部,接着又拨款资助翻新584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幢。2002年,又批准江阴高中接管处于困境中的春申中学举办实验学校,使江阴高中拥有三个校区、建筑面积达到7万5千平方米,学生数7000左右。2008年,市委、市政府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使南菁和江阴高中顺利创建江苏省“五星级”学校,财政预算更都以亿元计数。矗立在暨阳书院旧址的暨阳中学,十多年来也突飞猛进,继续谱写暨阳书院的新篇章。全部事实证明,由于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今日现代化的学校最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为以往两百多年的儒学——书院、学堂所望尘莫及。

再说文庙,市政府于1993年即成立了以市长为首的文庙修缮委员会,把修缮文庙列为江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1995年,在支持暨阳中学进一步扩建现代化校舍的同时,收回全部移交学校使用的文庙房舍,耗资数百万元,进行全面整修:最南端重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屋架的棂星门,六根石柱、三对朱门,两侧重竖“下马碑”;进门为泮池和三穿九洞桥,原来的水泥栏杆都改成为石栏,更具气派;池北甬道由砖路改建为大块石路,而硬山顶的戟门和左右各四间“致斋所”,原来已被用作为学校行政用房,现在都恢复古老的原貌,门是门、槛是槛;进入戟门,就可看到气势恢弘的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歇山顶、重檐、抬梁式屋架,高12.6米,殿内梁、栋、额、枋,都恢复彩绘,并供奉上前所未有的孔子等往圣先贤的系列塑像;殿前月台,长19.5米、宽10米,按上了青石栏杆、砖石台阶;左右两旁东西庑,原来做了生活用房,现在都恢复原貌,安装朱红落地长窗,与戟门的左右两翼一起,围成一个廊庑式的大院;殿北的明伦堂,原属书院规制,损坏不大,现在修葺得焕然一新,既成为文庙的组成部分,又是暨阳书院的遗存建筑,堂前左右,本来是书院的时习斋和日新斋,现在也恢复旧貌,与明伦堂围成第二个大院。一口古井,修建了栏圈和栏杆,并在南面矗立起阎应元、陈明遇和冯厚敦“三公”神像。明清以来幸存的碑刻,理所当然得到了保护。江阴文庙的建筑群和暨阳书院的明伦堂在沉睡120年以后又重焕青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