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悯忠寺
释义

古名悯忠寺,现名法源寺位于北京区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为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图书馆的所在地。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艺术品与书籍,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版本,数量多、版本珍贵。

历史沿革

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夸海东征中死难的将士,在幽州(现在的北京)城内建一座寺庙。寺还没有建成,李世民去世了。经高宗李治、武则天多次降诏後,于武後万岁通天元年建成,命名为“悯忠寺”。历经51年建成的悯忠寺规模宏大,寺内建有一座高阁,名为悯忠阁,有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来描述它的高大。後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在寺的东南和西南建了两座木塔,来张显各自的作为。唐武宗李炎继位後,全国范围开展兴道灭佛的运动,悯忠寺依仗太宗高宗开国建业悯缅忠烈的初衷幸免。但僖宗李儇中和二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悯忠寺内的所有建筑。892年、897年重修时,建观音殿和塔以求恢复原来的规制。

辽代时,悯忠寺经天灾人祸多次毁圮,也经过多次整修,辽道宗大安十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奠定了目前寺庙的基础。金大定十三年悯忠寺还做了一次女真人进士的考场。1215年时,悯忠寺又毁于战火。直到明正统三年(1438年)由司礼太监宋文毅等巨阉牵头出资重建了寺院。清顺治年间增建了戒坛,康熙年间重修了藏经阁。雍正年间大修後改名为“法源寺”,定为律宗寺庙,是专司传戒授法的皇家古刹。

宣南的第一大寺不仅占地面积大且历史十分的古老,远在唐代便已建成,那时候叫做悯忠寺。寺中建有悯忠阁,老北京谚语“悯忠寺阁,去天一握”,遗憾的是这座高阁在明朝以前就不复存在。唐时那个老悯忠寺只留下了几块断碑,证明着悯忠寺原来是有宝塔的。碑文:“至德二年(唐肃宗李亨年号,公元757年)十月十五日建,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喜欢碑帖的人都知道唐代有位既是书法高手又能刻碑的大师李北海,这位李北海一生为后世留下不少碑刻,其中《麓山寺碑》、《云麾将军碑》在碑帖史上非常著名,凡是李北海自写自刻的他都署“苏灵芝”之名。

悯忠寺,于公元1442年即明代正统七年(明英宗朱祁镇)重建,改叫崇福寺,明朝末年败废又重建始称法源寺。清康乾之后法源寺不仅是宣南大寺且以花事名满京都,清康乾以后之诗人的诗集中有为数不少的关于法源寺花事的诗,“岁唤狂朋三十度,春风欲放海棠颜。”这是记述法源寺内海棠花的诗。林则徐有日记云:“出城后顺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这篇日记记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四月初七,可见那时法源寺海棠丁香之盛了。有一位诗人曾在法源寺养病住了两三年的光景,这位诗人因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样两句穷愁潦倒而又风流洒脱的诗句令我铭心刻骨。这位诗人的名字叫黄仲则,在清代是位不可多得的诗人。

民国时期,法源寺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停灵寺院之一,也被军队占用过。1949年後,又经多次修葺。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法源寺设立了中国佛学院。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会议在这里召开,这里成为国际佛教交流的重要场所。文革期间,法源寺遭到严重的破坏。房上的屋脊六兽、地面的唐宋古碑、殿内的佛像雕塑、殿外的丁香绿竹等全部被毁,还有许多外国僧侣贡献的用金、用血手抄贝叶经叶全部被烧毁。1979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并设立于此。

文化

丁香:游法源寺的最佳时间是春末夏初,那里的丁香号称香雪海,曾与崇效寺(网络资料一般误写作崇右寺,以讹传讹,特此更正)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李敖与法源寺

李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就是以这座古刹为背景的。李敖虽对从未去过法源寺,但“悯忠”二字给了他创作的空间,这篇小说以此为基调,再现了百日维新後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过程。法源寺的历史厚蕴也可从中了解个大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9: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