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民国采访战
释义

《民国采访战》讲的是美国式的新闻采访实践,而施展的场所,却是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阿班自由主义的新闻观念及美国式的采访操作,处处与中国现实起碰撞冲突。西方记者的常规技能,不足以应付中国的情况,他必须去应对,去适应。有时使狠,有时使巧,有时妥协,却要死守真实与公正的底线。阿班以记者的亲身体验,写出这采访历史中的一幕幕。读下来,在看到历史风云的同时,也见识了历史是怎样被投射到传媒。

书名:民国采访战

作者:〔美〕哈雷特·阿班

译者:杨植峰

ISBN:9787563375462

页数:335

定价:¥34.0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7月1日

开本:16开

版权信息

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

丛书名: 温故书坊

作 者: 〔美〕哈雷特·阿班 著,杨植峰 译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240000

版 次: 1

页 数: 33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63375462

分类: 图书 >> 历史 >> 中国史 >> 近代史(1840-1919)

定价:¥34.00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自由主义的报道理念,为新闻而生的记者狂人,遭遇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闪转腾挪于现实的夹缝,采访学中的孙子兵法。

此书讲的是美国式的新闻采访实践,而施展的场所,却是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阿班自由主义的新闻观念及美国式的采访操作,处处与中国现实起碰撞冲突。西方记者的常规技能,不足以应付中国的情况,他必须去应对,去适应。有时使狠,有时使巧,有时妥协,却要死守真实与公正的底线。阿班以记者的亲身体验,写出这采访历史中的一幕幕。读下来,在看到历史风云的同时,也见识了历史是怎样被投射到传媒。

本书卖点

1.作者阿班是在华十二载的纽约时报首席记者,也是美国政府的编外情报员,他巧妙周旋于中、日、美、苏等国高层之间,挖掘独家新闻与内幕,情节如间谍电影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 抗战胜利后的日俘审判真相、孙中山晚年抛弃苏联拉拢欧美的意图,等等历史谜团皆在本书中曝光。

3. 本书堪称采访学中的孙子兵法。书中各个精彩故事,教会我们于复杂万变中,如何施展手段,如何施放烟幕,去准确挖掘新闻,抢先发表新闻,是采访学的最佳教科书。

4.温故书坊已出五十多部书稿,近期作品销量稳定在一万以上。本书是温故书坊的最新一册。

5.本书印刷不错,而且还有大量现场照片插图,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

作者简介

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1884—1955),生于美国俄勒冈州,一生未婚,无子嗣。他向不喜循规蹈矩的生活,在斯坦福大学刚念到三年级,便辍学当起了实习记者。去国前,已在报界足足浸淫了二十一年。1926年来华,一待就是十五年,后十二年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著述颇丰,作品包括《苦难中国》、《华尔传》、《一半人为奴,一半人自由:这割裂的世界》等。

杨植峰,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目前是澳大利亚Cellbikes公司董事。著有长篇小说《梨香记》,并有中短篇小说散件各文学刊物。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卷一 中国苏醒了

一 只身来到动荡的中国

二 沙面的白人成了惊弓之鸟

三 孙中山晚年秘密曝光

四 从上海转往北京

五 执掌《英文导报》的日子

六 投入《纽约时报》怀抱

七 京津美军备战国民革命军

八 济南惨案独家报道

九 混乱的国民政府

十 遭国民政府驱逐未果

十一 宋子文出面和解

十二 掀舆论营救被捕的胡适

卷二 日本推进中国

一 日本将占满洲无人信

二 夺满洲只是日本第一步

三 日本人的高薪诱惑

四 现场采访一·二八事变

五 目睹日本蚕食华北

六 卖国谣言甚嚣尘上

七 1936年的中国时局

八 独家新闻:西安事变

九 与莫斯科的双重关系

十 向蒋介石面陈对形势意见

十一 南京路遇误炸死里逃生

十二 美舰“帕奈号”被袭真相

十三 日本人在上海撒野

十四 欲学日语反引狼入室

卷三 世界进入战争

一 日方要员纷纷登门警告

二 东京为承认汪精卫闹分歧

三 深陷战争泥潭寻求喘息

四 住所突遭日本兵搜查

五 《时报》捅出日本加入轴心国

六 日本便衣狠下毒手

七 宪兵队刺杀计划流产

八 日美战争一触即发

九 中国人民终将当家作主

十 战后并非太平盛世

结语 一个驻外记者的感慨

译名对照表

书摘插图

译者序

卷一 中国苏醒了

照理说,一个训练有素的新闻从业者,到了新环境里,应该不管周遭如何混浊难行,便一头扎将进去,还要轻松自如地攫取到真相的明珠。如果这是常规情形,那我便是一个硬生生的例外。那时是在1926年年初,我头一次前往远东。从一开始,我便连连犯错,而且,我对事态的评估一直有误,直到我在中国待满了两个月,才稍有改观。

我在旧金山订了一艘老船西伯利亚战神号的来回船票,前往远东,有效期是六个月。我的初衷只是作一次短期出游,然而,从这一刻起,我已经估计错了。我不仅没有在半年后回美国,反倒在中国待了整整十五年,一直住到1940年10月中旬被日本人赶出来为止。

回首往事,我发现,我遇到的一系列事情,总与初看时的印象有别,这种情况,从我们的轮船靠近日本海岸时就开始了,可以说极具象征性。在船上吃晚餐时,听到通知说,午夜一过,船就要在横滨港外下锚停靠,等凌晨时领航船来领航。没想到晚上9点时,我突然看到了日本海岸的灯光,不禁大为振奋。只见一个庞大的、熠熠闪光的半圆形物体逐渐显现,在船的前面划出道弧线来——我想,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弧形的港湾。我们离开檀香山后,行驶了九天九夜,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正想着,我们突然就闯入了这些灯光中间,然后又劈波驶过。原来,那道光芒四射的弧形物体只是一支巨大的日本渔船队。横滨还远在西边,隔着无数英里呢。

我对案头工作一向厌恶。这次的远东之行,是过去二十一年里的第二次叛逆之举。1905年,我三年级未念完,便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在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的《发言人报》谋了一份实习记者的职位,周薪只有十美元。那个时候,在美国西北地区,日报社的文字记者薪水很低,而编辑或管理人员收入却高,生活无忧。所以,到1912年时,我已经在斯波坎的另一份报纸《记事报》做过好几份编辑方面或“坐办公室”的工作。但是,远离报道业务及写作让我极度不爽,因此,1912年,我辞了工作,前往英属哥伦比亚,那里有我买下的一大块荒地。不过,我没有当牧马人谋生,而是乐不可支地住在一栋巨大的木屋里,期望通过写小说和剧本糊口。

可惜,对案头工作的第一次背叛一败涂地,我只得冯妇再做,重新干起了报纸的老行当。1915年年初,我收到檀香山《星报》的电报,愿意给我一个职位,遂前往。令人沮丧的是,甫一上任,便是担任城市版编辑,又在办公室里坐了一年。我一边干本职工作,一边不停给美东的各大报及各通讯社投稿,试图谋一份派驻远东的差事,却徒劳无功。这也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日本已经从德国手里接收了青岛,从新闻角度考虑,远东是一潭死水。全世界的兴趣,都集中在欧洲战争上。

在檀香山那五十一个星期里,我日思夜想着要登上那些轮船,从檀香山往西,驶入日落的远方。但结果却相反,我又掉头向东,驶回了红日高升的美国大陆。另一份案头工作在等我——《爱达荷政治家报》,报社地址在博伊西。在那里,案头工作一干又是四年,职务是总编辑。接着,我移师洛杉矶,在《洛杉矶时报》工作五年,还是案头工作。

紧接下来的一年是在好莱坞度过的,为塔尔梅奇(Talmadge)姐妹中的诺尔玛(Norma)及康斯坦丝(Constance)写故事及字幕。这是灾难性的一年,令我极其不快。这段时间我收入极丰,超过以往任何时候。那时的好莱坞一片混乱,波兰出生的高德温(Sam Goldwyn)在电影里糟蹋英语,闹出许多笑话。但是,把坏事都算到他一个人头上并不公平。百分之八十的错误,其实是电影行业里其他头头们犯下的。

其时,好莱坞正处于有声电影到来的前夜。但对那个时代,我已烦透了。于是我再次对案头工作反叛,动身去中国。我的经济来源很不可靠。我和北美报业联盟签了一个协议,通过邮寄方式,向联盟下面的许多报社供稿。若获采用,稿酬是每一栏五至二十美元。记者朋友们管我这种收入叫“奴隶稿费”。

1926年年初,美国的报纸、美国的公众对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事情,一概兴趣寥寥。东京和北京的美国记者很少。在上海,全职的美国记者只有一人——合众社记者。其他美英报纸的记者都是兼职的,他们的主业是为当地的英文报纸工作,偶尔才寄几篇稿子给纽约或伦敦的报纸,只能算是副业。他们或拿可怜的低稿酬,或领极少的津贴,但平时不必写稿,偶尔才根据来电要求写点东西。

后来,一直被西方忽视的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南方日益蓬勃,我开始摸索着了解这场运动重要的世界意义。让我震惊的是,即便在香港这么重要的城市,对这场运动的报道也极不充分。当时,我发掘了一件真正的世界性新闻,由于我的协议对象都不接受新闻电报,我决定把这个消息转投给合众社。这家重要的新闻采写机构在一栋楼房的四楼,大楼很脏,没有电梯。门楣悬一块律师招牌,律师有一个葡萄牙名字。进得房间,见里头只有一个中葡混血的青年,约莫十六岁。我问这是不是合众社的办公室,他回答是,又补充道,他父亲是合众社的记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