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氏大连蟾 |
释义 | 孟氏大连蟾于1999年发现于北票上园,后于2003年由大连自然博物馆收藏。为纪念大连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研究员对相关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一新物种被命名为孟氏大连蟾。属名“大连”取自化石标本保存地点,种名“孟氏”即以姓氏赠与孟庆金研究员。 中文学名:孟氏大连蟾 拉丁学名:Dalianbatrachus meng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亚纲:滑体亚纲(Lissamphibia) 目:无尾目(Salientia 科: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 属:大连蟾属(Dalianbatrachus)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孟氏大连蟾 拉丁学名:Dalianbatrachus mengi 生存年代:白垩世早期 地层层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北票黄半吉沟 保存状态:完整个体 化石编号:D2167/2166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 模式种:孟氏大连蟾(D. mengi) 保存状态化石为模式标本,保存完美,正、副模对开两块。化石标本不仅骨骼保存相当完整,而且皮肤和肌肉印痕保存清晰,在两栖类化石特别是无尾两栖类的保存中,是罕见的珍品。 个体特征孟氏大连蟾标本全长132mm,是中型蛙类化石,但与葛氏辽蟾、三燕丽蟾和北票中蛙相比较大。该标本以其尾杆骨较长,超过荐前椎的总长度,胫腓骨与股骨等长和跗节长小于胫腓骨长的一半等特征而区别于葛氏辽蟾与三燕丽蟾。与身体相比,孟氏大连蟾的头骨大且宽大于长。其鉴定特征是上颌骨上具密集的梳状细齿,额顶骨愈合。肩带弧胸型,椎体后凹型,荐前椎9枚,前3枚躯椎具有短的肋骨。荐椎横突宽阔,呈大的扇形。尾杆骨长于荐前椎总长度。前肢粗短,后肢细长。胫腓骨与股骨等长,跗节长小于胫腓骨的一半。 相关研究孟氏大连蟾的骨骼是愈合的,证明它是成熟个体。大连蟾已有了类似于冬眠的能力,不过它长时间睡眠可能是为了躲过短暂的旱季。 三燕丽蟾的尾杆骨长短于荐前椎总长,而孟氏大连蟾(新属、新种)的尾杆骨长超过了荐前椎的总长度;孟氏大连蟾的尾杆骨横突短而宽,三燕丽蟾的尾杆骨长而窄;孟氏大连蟾的乌喙骨为铲形,三燕丽蟾的乌喙骨为棒状。此外,它们的各骨骼比也不相同。并且孟氏大连蟾与现在的蟾蜍相比要胖,脑袋和脖子也相对要粗,骨骼要细,这意味着它没有现代蟾蜍和青蛙灵敏,而其前肢比三燕丽蟾要发达,这说明孟氏大连蟾后肢的跳跃能力可能还不及三燕丽蟾。 发现价值孟氏大连蟾的发现命名使大连第一次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获得新物种命名的殊荣。其与在辽宁北票四合屯一带先后发现的葛氏辽蟾、三燕丽蟾及北票中蛙,更是刷新了中国中生代没有无尾两栖类化石的记录,同时也填补了锄足蟾科和盘舌蟾科化石的空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