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毛乌素沙地
释义
1 中国大沙区之一

毛乌素沙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南部乌审旗和陕北榆林一带。又称乌审沙漠。东起陕西省的神木县,西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南抵长城,北至鄂尔多斯高中部。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年降水量西北部250毫米左右,东南400~440毫米。有较大河流贯沙漠东南入黄河。有大小湖泊170余个 ,多为苏打或含氯化物咸水湖。

简介

中国大沙区之一。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陕西榆林地区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总面积为3.98万平方公里。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地形

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 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 流动沙丘在沙地南部长城沿线较多,因植被破坏所致 , 大多为新月形沙丘链 ,作东北 - 西南向排列,高约4~6米及10~15米,过去每年向东南移动约3~5米。1949年建立后,在陕北进行固沙工作,引水拉沙,发展灌溉,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改造沙漠,成效显著。

气候

沙区年均温6.0~8.5℃,1月均温-9.5~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为多。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属淡栗钙土干草原地带,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广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属棕钙土半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

沙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复杂,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错分布在一起。农林牧用地的交错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地域差异,东南部自然条件较优越,人为破坏严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还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东部和南部地区农田高度集中于河谷阶地和滩地,向西北则农地减少,草场分布增多。现有农、牧、林用地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全区流沙面积达1.38万平方公里,通过各种改造措施,毛乌素沙区东南部面貌已发生变化。

成因

1.非季风区2.人类过度放牧,垦殖。(主要)

3.西北风沙侵蚀。

4.黄河,及地下水枯竭。

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腹地哈头才当地区,发现了一处具有供水前景的大型水源地。这是该院继在鄂尔多斯高原为神华集团煤液化项目找到浩勒报吉水源地之后,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又一处大型水源地。普查资料显示,该水源地水质优良,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并可望达到允许开采量 10万吨/日以上的 C级精度要求。该水源地的发现,对于鄂尔多斯市多项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和东胜新区开发以及居民生活用水,将起到保障作用。

多次被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授予“找水有功单位”的内蒙古水勘二院,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在短短十几年里,先后完成了内蒙古达拉特电厂、海勃湾电厂、托克托电厂、神府东胜煤田等10余项大中型建设工程和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为鄂尔多斯市招商引资和国家重点工程——神华集团煤液化等大型工业项目落户鄂尔多斯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生物情况

毛乌素沙地面积为3.9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较大的沙地之一,生物种类却很少。因为毛乌素沙地干旱、昼夜温差大,所以生物种类很少,而且在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适应方式,能够忍受酷热和久旱。沙漠植物稀疏、矮小;因食物来源缺乏,动物种类较少。这些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或鳞片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且尿量很少。鸟类、昆虫和念齿类动物能排出固体的尿酸或浓尿,以减少对水分的需求;蜥蜴和蛇白天埋在沙中或躲在洞穴内,以避免干旱和高温。骆驼在沙漠中往返,顶著炙热的太阳,运载人们和商品。他们的身体机能非常独特,可以连续好几天不喝水。为了保留水分,骆驼开始流汗前,体温会提高很多,以减少汗量。骆驼以粗糙坚韧的沙漠植物为食,靠著储存在驼峰里的脂肪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沙漠的降雨量少,绝大多数植物无法在此生长,不过在沙漠四周的半沙漠地带,仙人掌类的植物则可生 沙漠生物类群

长,并栖息著以这些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及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沙漠地区可以说是草原的另一种特殊形态。毛乌素沙地地区非常干燥,日夜温差相当大;因此,生活在此间的动物,必须具有长时间不喝水亦可继续活动的耐旱或者是栖居于凉爽的洞穴中夜间再出来活动,亦即必须各自具备适应此特殊环境的生存能力。 由于沙漠地区水量不足,动物通常需从植物中摄取水分,或藉著所摄取的食物,在体内制造所需的水分,如夹袋小鼠(Dipodomys deserti)等,有些动物体内甚至有储存水分的再造,沙漠中的骆驼即是。在沙漠地区,大多数动物的体毛颜色与沙土相同。沙土般的颜色不易吸热,能更增加在沙地中的活动力,同时也有保护色的作用,不易被天敌发现、易于觅食。 此外,在毛乌素沙地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大耳朵的动物。大耳朵除了帮助体温快速发散之外,还具有探察声音动向的功能。在缺乏食物和水分的沙漠中,动物为了生存,往往必须长途跋涉到远方寻求补给品。因此,他们大多具有发大的四肢,这也是沙漠动物的特征之一。有些动物甚至于会钻入沙中避暑,伺机捕捉猎物。

沙漠治理

榆林境内南为黄土丘陵,北是毛乌素沙漠,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严重,治土治沙成为建国后榆林经济发展史上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经过三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榆林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许多具有组织才能和实干精神的基层干部和以牛玉琴、石光银、杜芳秀为代表的生态环保模范,创造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沙区治理措施:以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飞播、植被改良为代表的生物措施;以耕作、间作轮作、留茬免耕、种植绿肥为代表的农艺措施;以集水窖灌、淤地坝、沙障、引水拉沙、客土改良、引洪淤灌为代表的工程措施等。 截至2007年夏。榆林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防固沙林带基本建成;沙漠腹地建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滩、川、塬、涧地区受风沙危害的14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相当一部分区域已经开始由“沙进人退”变为“人进沙退”。通过引水拉沙、机械平整、治沙造地、新辟农田140万亩,其中水地95万亩,粮食总产量较上世纪50年代初增产6倍,改造后的沙区已成为榆林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经济价值

毛乌素沙地面积为3.9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较大的沙地之一,沙地在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可供开发利用的许多宝贵资源,所以人称沙地浑身都是宝。且不说沙地底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等这些真宝贝,单说毛乌素沙地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害得人类好惨的大风,它是宝;毛乌素沙地里日日曝晒的强光,是宝;还有太阳能等这些天气气象资源,它们都是无价之宝。沙漠温室最突出的优势:一是充分利用了光能,二是自动控制,植物生长光合需要的水、肥、光、热、二氧化碳、氧气等因素都通过计算机实现了自动控制。因此,生产的蔬菜、花卉、水果或者是鱼,质量都是一流的,在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温室农业的成本固然很高,但由于产出的农产品质优价好,一般来讲,种植者的收益也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温室的投资回收期也很短。中国荒漠地区日照一年大多在70%天以上,多数地方全年日照时数都长达3000小时以上,每天平均都超过8小时,荒漠地区全年平均每平方米的太阳能达10.62万千瓦,如利用1平方米的太阳能,全年所获得的热能就相当于烧掉38.232吨标准煤,如果累计开发达1平方公里面积,则要获得相当于3823.2万吨标准煤燃烧发出的热量,比目前查明的全国水力资源蕴藏能量要大156倍。中国可在甘肃敦煌和青海盆地防治荒漠化重点地区建立“太阳能利用”示范工程,规模各为500户,目的是解决由于民用燃料缺乏所出现的乱樵滥砍引起的地表植被破坏。开发太阳能资源,保护和增加人工植被是一条既可行又经济的途径。中国应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和国际合作,为西部大开发乃至全国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2 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本信息

书 名: 毛乌素沙地

作 者:何彤慧,王乃昂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ISBN: 9787010085463

开本: 16开

定价: 35.00元

内容简介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对黄河沿岸文明的探索和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毛乌素沙地,虽然僻处一隅,并非物宝天华、钟灵毓秀,但口一要你的眼球聚到此处,就会发现它的历史的悠长、天地人事的变幻及这一方土地数千年来的风云扰攘问题和中原地区的山河震荡息息相关。本书首次集成了毛鸟素沙地70余所古城的相关信息,并以《水经注》记载的河流水道、战国秦长城、秦直道为空间坐标,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结合上,考证了毛鸟素沙地诸多古城的时代和归属。通过梳理和整合不同时期指标获取的信息,尝试综合反演其环境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将人和大自然的这一对不能相离的矛盾范畴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从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异)、民族历史(民族关系的演化、经济)农牧经济的发展一等方面勾勒了毛乌素沙地这一特定历史地域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作者认为,毛乌素沙地的历史过程,是人、地矛盾的过程。人、地是构成一切社会历史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人、地矛盾处于一个体中,时而和谐、时而相悖,这个矛盾永无完结,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这一对矛盾在各个发展时期的表现形式。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环境变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沙漠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意义

三、沙漠地区环境变化研究概述

四、本选题的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毛乌素沙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政区沿革及区域开发

第二章 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问题研究述评

第三章 毛乌素沙地的历代古城

第四章 毛乌素沙地历史地理研究的人文坐标及其考释

第五章 毛乌素沙地其他历代古城考释

第六章 毛乌素沙地古城的环境意义

第七章 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状况的文献信息

第八章 地名揭示的毛乌素沙地环境变迁

第九章 毛乌素沙地历代物产及其环境意义

第十章 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十一章 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考古学与地层学记录

第十二章 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及成因分析

附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