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窑村 |
释义 | 1、甘肃省西和县姜席镇马窑村(简介 村政建设 经济建设 乡村文化) 2、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角奎镇马窑村(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人口卫生 文化教育 人文地理 基层组织 人文地理 新农村建设 发展重点) 1、甘肃省西和县姜席镇马窑村简介马窑村位于甘肃省西和县姜席镇,全村165户816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水电路不通的穷山僻壤,近几年来,该村一改过去“出行无路、浇田无水、挣钱无门”的窘境,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大抓洋芋产业和劳务输出,村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大部分人家盖了新房,人均收入也从原来不足千元,增加到现在的1407元。 村政建设马窑村以前不仅是镇里有名的贫困村,就是在全县也是挂上号的落后村。在马贵玉上任以前马窑村是一个公路、电视、电话都不通的“三不通村”,全村的电网只是一根木头架起的一根电线,村里人吃水要走几公里的山路去背,由于交通闭塞,村民每年秋天丰收在家的洋芋都只能自己食用,辛苦养了一头三四百斤重的猪,要找六七个人才能抬出去卖…… 为了解决马窑村祖祖辈辈吃水困难的现状,马贵玉积极和分管单位联系,争取项目,在他和村民的齐心协力下,当年,马窑村就建成178眼人畜饮水口井,马窑村长期以来的吃水难题彻底解决。接着村干部商讨修路,为了说服大家修路时投工投劳,全村人积极投身修路大军,主动投资投劳。2006年,西和县开始在全县深入开展交通大建设活动,如今,通往马窑村的公路宽阔笔直,8米宽的路面常常让马窑村的村民自豪不已。村民有了盼头,都在心里捉摸着买电视、买摩托…… 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马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发展壮大全村经济,改变村里以往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走和市场接轨的路子,以特富农。 经济建设为了改变马窑村以往种植结构单一的局面,马窑村人开始放下思想包袱大面积种植洋芋,如今马窑村已经建起了83亩的洋芋生产基地,洋芋产业成了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为了把村里的特色产业做强、做大,现在又在尝试着带领村民在马窑村发展壮大苹果、核桃等林果业和半夏、黄芪等中药材。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他还积极联系劳务部门,把培训班办到了村上,让青壮年劳力带着一技之长外出务工。 目前,全村816人,有300多人在西安、杭州、温州等地搞建筑、缝纫等,每人每年都能挣回5000多元,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彻底改变了马窑村经济落后封闭的历史。2007年,马窑村村民人均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407元。 乡村文化马窑村是一个劳务输出大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人儿童。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体弱多病的老人无人照料,马贵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在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所有党员要和村里的留守老人结对帮扶,照顾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村里党员的支持,现在村里所有的留守老人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顾。 5.12地震中,顾不上自家倒塌的房屋,马贵玉带领全村党员冲锋一线,抢救群众生命财产,组织全村村民安全转移,组织发放救灾物资,一直奔波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只要群众哪里有困难,马贵玉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在马窑村的群众心中已形成了“只要有困难就找党”的观念。 几年来,在马贵玉的带领下,马窑村发动党员带头建立健全了民调会、治保会、治安巡逻队,开展了评选“种养能手”、“产业化带头人”、“致富能手”等活动,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的马窑村社会治安安定,邻里和睦,村里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2、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角奎镇马窑村马窑行政村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角奎镇,地处角奎镇北边,距角奎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5公里。东邻荞山乡,南邻塘房、花桥村,西邻寨子村,北邻河湾、拖脚村。辖田坝、桃坪 、河坝等3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328户,有乡村人口5295人,其中农业人口5295人,劳动力274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121人。 全村国土面积18.72平方公里,海拔86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77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5,563亩,人均耕地1.1亩,林地9,000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2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5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563.00亩(其中:田1,400.00 亩,地 4,163.00 亩),人均耕地1.1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9,0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49.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5亩,主要种植樱桃、花椒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300.00亩,;草地2,374.00 亩;荒山荒地5,000.00亩,其他面积5,843.20亩。 基础设施该村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不通自来水,1153户饮用井水,有1150户通电,有40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39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3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8户。 该村到镇道路为通乡公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5.00公里。全村有6辆农用车,有摩托车60 辆。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6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建有小水窖170口。全村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 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0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7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6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8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22.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50.58万元,畜牧业收入434.5万元,林业收入96.23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 2.3万元,工资性收入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5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84.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22人,在省内务工145人,到省外务工277人。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328户,共乡村人口5295人,其中农业人口5295人,其中男性2751人,女性2544人。劳动力 2744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苗彝族杂居村,其中彝族435人,苗族426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9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613人,享受低保32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该村人畜混居的农户14 户。 文化教育全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561.00平方米,拥有教师29人,在校学生780人,距离角奎镇中学5.00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019人,其中小学生786人,中学生233人。 人文地理马窑村位于县城以北5公里处,为缓坡地带,以汉族为主,有彝族和苗族居住,民风淳朴,教育为传统学校教育。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5个,下设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8 人,少数民族党员4人,其中男党员82人、女党员16人。 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31等个村民小组。 人文地理马窑村位于县城以北5公里处,为缓坡地带,以汉族为主,有彝族和苗族居住,民风淳朴,教育为传统学校教育。 新农村建设2008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5万元。内容包括发展食用菌生产、花椒种植、蔬菜种植等产业,进行了村容整治,进行了房屋亮化,部分处理了道路硬化。 发展重点存在问题:马窑村通路、通水条件差,产业单一,传统产业规模小,科技水平低。 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以修路、改水为主,壮大传统蔬菜产业、生猪养殖、食用菌栽培等,新发展核桃产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