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史克夫 |
释义 | 马史克夫 1、一个演员的老历史 一部苏联前期的老电影中的马史克夫(饰演托扬)作为一个军人,不了俊朗的外表下,却是一副小偷的模样。 扮演托扬的马史克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淑女杀手”,他的俊美很有侵略性,有邪却也天真。他所扮演的窃贼在伦理意义上虽然是个坏蛋,给卡提亚和桑亚播下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从头至尾观众就不曾恨过他,因为他阳光般的俊美就像美德一样弥补了他的邪恶;而且他幽默,有力量,在战后苏联的灰暗岁月里,他的罪行却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他毫不猥亵的偷窃里,道德被扣押了,我们希望正义不必得到伸张,希望他永远能逍遥法外,因为没有他的画面是如此苍凉,仿佛失血地带。俄国影评人因此说:“马史克夫让全俄国的女人都希望出门碰上贼。” 2、剧情介绍 从六岁男孩桑亚的眼里看到的整个世界其实仅是母亲卡嘉以及两个军人父亲。一个早已葬身炮火中仅以幻象与信念的形式出现,另外一个则真实突兀。风度翩翩的军人托扬误入他们的车厢,与母亲卡嘉一见钟情,却不料托扬是个小偷。桑亚和母亲为见由军官成囚犯的托扬来到西伯利亚。卡嘉在冰天雪地的监狱外看了深爱着的囚犯托扬最后一眼,而小桑亚奋力追逐着载着托扬的囚车,嘴里喊着:爸爸,爸爸……从这一刻起托扬完全取代了孩子心中的父亲。也许俄罗斯是钟情于悲剧的民族,让人心痛的是,最后父亲的幻影破灭,桑亚用托扬留下的手枪杀死了他。 这部由俄罗斯和法国联合拍摄的电影有着浓厚的政治意义,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自我反省的过程,电影中清晰的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的政治上的成长和觉醒。 在对待自己国家的历史上的清醒明确的态度,让人看到了俄罗斯人民的思考。 电影出场是以童年山尼亚的视角叙述,在火车和火车站里展开,我们很容易看到一幅动乱,混乱的嘈杂的景象,而这个也是整一个战争过后的社会真实。 而整部电影中出色的环境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 童年的山尼亚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于是渴望寻找到精神上的代理父亲,这个是一个自然的天性使然。而对枪和对军人这一个职业的崇拜也是包括山尼亚的战后人们的普遍心理。于是伪装成军人,而且是母亲的情人的托杨成为了山利亚父亲的可能存在。 而这种崇拜的高潮的地方是,托杨欺骗山尼亚说,他是斯大林 的儿子,于是这种对托杨的崇拜,可以理解为人民集体对斯大林个体的崇拜,而这个时代就是当 时专政时代的缩影。而影像中不时出现的广播,斯大林的大画像更是真实再现了这个时代的环境。 山尼亚甚至把托杨成了精神上的导师,这个导师教导他,要有男子汉的品格,而且要有进攻性。这个也是斯大林对俄罗斯人民的教导的过程。 如果电影仅仅是停留在这里,所有的都没有意义了。 故事继续向前滑动,托杨并不是一个军人,而仅仅是一个小偷。在每一个地方停留后把邻居的东西洗劫一空后逃走的次流的小偷。而这个形象曾经是山尼亚心中的信念。是他心目中的精神上的父亲,信仰上的斯大林。 是一切出现了裂痕。在最后失去母亲和一切,孤独一个人的过程里山尼亚完全长大了,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 影片的最后,山尼亚又遇见了托杨,这个时候托杨已经不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英俊的军官了,而是一个潦倒的困顿的人。山尼亚很冷静的把枪对准了托杨并杀死了他,而且并不带一丝的情感。 这部电影的政治意义相当的浓厚。整部电影都是山尼亚的视角叙述,童年的山尼亚,成年后的山尼亚的眼睛代表了那 一个时代俄罗斯人的视角。而这个过程是俄罗斯人民的自省的过程。 电影中,山尼亚,寻找父亲,体认父亲,反叛父亲的过程,就是俄罗斯人民对待斯大林的一个过程。而在电影前后部分里,童年和成年山尼亚的视角相结合中,产生了一个这样的声音,那就是俄罗斯人民检讨历史,反思历史。在山尼亚的经历中,概括了俄罗斯人民的成长和觉醒。 反观我们中国关于文革时代的作品,反思的很少,我们中国对于自己国家的伤痕缺乏了正视和思考的勇气。 3、一个民族的发展史 成长中的痛苦是为了以后的幸福——个人与国家的映射 。 “父亲”离开了,小桑亚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在寒冷的覆盖白雪的空旷土地上。 托扬不是桑亚真正的父亲。在火车上,年轻的母亲卡嘉和儿子在火车上遇到了军人托扬,卡嘉和托扬相爱了。他们一同下车,卡嘉憧憬着以后能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但是她所幻想的那种生活没有维持多久,她发现托扬并不是一个军人,而是一个小偷,靠租房并找时机偷取邻居财物的小偷。虽然面对这个事实卡嘉非常痛苦,但是对托扬的爱使她留在了这个小偷身边。小桑亚也喜欢上了这个叔叔——他仿佛看到了亲生父亲的影子,但是他的父亲在战争时牺牲了。逐渐的,小桑亚开始叫托扬爸爸了,这也为托扬的偷窃带来了便利,因为邻居们更容易相信他。 在一次失手后他们迅速逃离了那个城市,但是在车站上,由于要检查军官证,这个冒牌的中尉由于反抗检查被捕,背叛了七年的徒刑。 在关押的监狱前,卡嘉见了托扬最后一面,之后不久病逝于堕胎不当。面对着妈妈的死,桑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坚强,他将独自面对以后的生活——在七十年代,那个苏联的动荡年代。 桑亚长大了,但是他一直想念托扬,因为他还活着,他曾经是自己的“父亲”。这些年他一直保留着 火车前分别时托扬留下的手表和手枪。直到有一天,他在劳动的场地里听到了那记忆中的手风琴和歌声,他明白是他来了。当他激动的向声音的源头跑去,见到了这个不知在梦里出现过多少次的强壮的“父亲”时,发现托扬开始居然记不起他们母女了。这时,桑亚失禁了,尿液顺着裤腿流下来…… 一个夜晚,桑亚发现了重操旧计的托扬,他明白托扬那时不过是利用了他们母女。在托扬把偷来的东西放到火车上,准 备爬上车时,桑亚的手枪响了,在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后,他对那个冒牌的“父亲”作了最后的宣判。 由于早在看电影之前,朋友就对我说过,这部电影映射了国家;看后也深有同感。在结束了沙皇的统治后,俄国人民并没有长久的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共产党领导的初期,苏联人曾经非常有信心在这么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建立幸福的家园,但是慢慢的,他们发现,各种运动、灾难将会不停的考验这个民族。大清洗、二战、冷战等等,让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受到了心灵上的激荡,他们逐渐的明白了——明白什么了?如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潮流说明了这一切:他们不再去崇拜了,而是去用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幸福;就像桑亚发现了“父亲”的真实面孔后,不再去崇拜和敬仰,而是举起了手枪。在桑亚的印象中,托扬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胸上斯大林和一只豹子的刺青让他深信不疑,而“父亲”为自己出气也让他增强了这种感觉,以至于“父亲”离开的时候他感到了深深的被抛弃,而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这样。 俄罗斯人民像小桑亚一样,在经历了巨大的历史磨难后,他们抛弃了苏联,以一种更加实用的方式生活,而不再仅仅靠着某种信仰——就像桑亚对托扬的信仰一样。他们对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也更加包容和开放。他们明白,幸福是不能靠仅仅有一个“充满力量、强壮的父亲”就可以获得的。“母亲”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象征,在面对着“父亲”的卑劣行径面前,虽然充满了对他的爱恋,但还是毅然的选择了离开,就像俄罗斯民族离开了社会主义一样,虽然充满了痛苦。 桑亚明白在杀死“父亲”后他将会面对更加困难的生活,但是他有信心开始新的生活,把“父亲”忘 记……在面对着更加困难的国际环境前,俄罗斯人何尝也不是这样呢?他们在一天天的长大,而我们呢?我们就是电影里在桑亚边玩耍的儿童,我们现在却怎么样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