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作 |
释义 | 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多米尼克首都罗索(Roseau) 多米尼克的首都和主要海港。位于多米尼加岛西南岸罗索河河口。人口约2.2万。始建于1750年。 历史1632年,一批法国人远渡至罗索定居,当时法国人看见河口一带土地长满芦苇,便以法语Roseau(意即芦苇)将此地命名。其后,英国人亦紧随法国人到此定居,双方并开始争夺此地的控制主权。1763年,英国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争斗后,罗索被归入英国成为殖民地。但是,法国人其后亦曾两次意图夺回罗索的控制权,并于1805年放火焚城,损毁严重,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完成重建。1978年,多米尼加联邦独立成为主权国家,罗索被定为首都。但于翌年,罗索遭受到飓风吹袭,全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风后又经历另一次重建才成为现今的样貌。 著名建筑 罗马天主教堂 圣乔治教堂 维多利亚纪念博物馆 罗索植物园 经济 罗索主要以酿酒、食品加工、服装等轻工业为主,另外,罗索所出产的橙汁亦闻名海外。 毛里塔尼亚城市罗索 毛里塔尼亚西南部城市,特拉扎区首府。在塞内加尔河三角洲顶端,西南距塞内加尔圣路易88公里。人口1.6万。 罗索·费伦提诺1520年起,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政治危机加剧。意大利前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原则在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不起作用。从事造型艺术的一些年轻艺术家尽管仍坚持以米开朗基罗或拉斐尔等大师的风格为榜样,但在一些服务于宫廷的艺术家中开始形成了各自的集团。有的服务于托斯坎尼大公,有的从属于艾米利亚集团。当然,从技巧上向米开朗基罗等前辈大师学习是一回事,然而对周围现实的感觉,对当代世界的各种矛盾以及追求崇高的人类理想,则又是另一回事了。这些艺术家的活动已显示不出前辈艺术家的作品中那种崇高的艺术气概了。他们所表现的艺术,往往与现实无多少必然联系。这一种画风,总体上称之为风格主义(或译样式主义)。 佛罗伦萨是风格主义流派的发源地。著名的佛罗伦萨画家雅可波·卡鲁奇·达·庞托尔摩(1494~1557)是这一风格的最早代表。这里欣赏的《耶稣被卸下十字架》一画,是早期风格主义第二位代表罗素·费伦提诺。他的创作风貌与庞托尔摩有许多共同性。 罗索·费伦提诺(原名乔凡尼·巴蒂斯塔·德·雅可波·德·加斯帕列,1495~1540),早年也热烈追慕米开朗基罗的风格。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人物的戏剧性动作表现得比较强烈,这是从北方学来的样式。为了加强画面的悲剧性感受,有时他还采用夸张形象的手法。后来逐渐走向形式主义探索。1518年他画的一幅《圣母与四使徒》(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画上的苦行僧被画得稀奇古怪,形体被拉长了,头身不合比例,色彩也很强烈。当时观众讥笑他的画上分不清谁是圣徒,谁是魔鬼。这一幅《耶稣被卸下十字架》(作于1521年,现藏沃尔特拉美术馆)也给予我们一种造型夸张的印象。不过这里的夸张不是在人物的动态上,而是在造型的形式上。尤其是形象的线条节奏,大块简率的色彩,一种几近于几何形的色块处理上等等。 费伦提诺很善于运用光线,而且是整理过的光线。受光的物体象宝石一般显示出多面体。反光的线条较硬。连人物的衣褶也不例外。画上左侧近景有一年轻妇女,她的目光与这出耶稣下十字架的悲剧似乎没有关系,正投向画外。这原是耶稣身边的圣女抹大拉。这个形象使这出舞台剧整个画面的情绪,与其说是在卸下耶稣的尸体,不如说是在忙于一桩紧张的建筑工程。观者认为它是俨然一幅现代画。 费伦提诺自认是崇尚古典画法。其实他运用的是一种明快的装饰性色彩。这种表现也是为了满足要求变换的宫廷口味。费伦提诺从1523年移居罗马后,更加大胆采用夸张性装饰表现手法。1530年他又移居法国,并把这种画法带到那里,使法国人大感迷惑。从此,意大利的风格主义终于在法国找到一块移植地。此后的法国枫丹白露派不能不说与费伦提诺的艺术影响有关。《耶稣被卸下十字架》是一幅拱形竖幅长画。绘于板上,约为375×196厘米大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