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万杰
释义

罗万杰 (1613—1680年),字贞卿,号庸庵,揭阳人。15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崇祯甲戌进士,历官吏部员外郎,桂王时拜副都御史,入清以逸老终。

简介

罗万杰(1613—1680),字贞卿,号庸庵,晚号樵夫,明·揭阳蓝田都(该都后割归丰顺县)人。少聪慧,10岁时读书“上口触目如重阅”(罗氏族谱语)。18岁中举人 ,22岁(崇祯7年,公元1634)登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官名),两奉旨赴江西、湖北策封吉、荆二藩王。数年后崇祯帝召对,问修、练、储、备四事,侃侃陈述,深中时弊,帝甚赏识,擢为吏部清吏司主事,升员外郎。以为人正直不阿,吏部尚书破格推荐其主管清吏司,拒却请托,力澄吏政。在任一年,以母丧归乡,适地方荒歉,倡富户出粮平粜,并率先垂范,穷户获救甚多。崇祯17年(1644),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明亡。其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个政权先后建立,此时万杰在乡,尽出家资,约诸同志募兵勤王,与南明政权遥相呼应。永历3年(顺治6年,公元1649),郭之奇上疏永历帝拟收复福建,并建议由万杰统军,但正准备起兵时,形势急转直下,清军急剧推进,潮州等处再次被攻陷。万杰知事已不可为,乃遣散将士,痛哭入山,先后隐居蓝田都隆烟寨之逸老庵,大埔县坎厦之语石庵等处,布衣蔬食,与逸老相唱和,削迹不入城市30年。康熙初年,揭阳县令奉命敦请其出山仕清,以诗婉谢,有“道人只合派峰顶,卧听康衢击壤声”;“首阳亦属周疆里,敢道茹薇不是恩”之句。

生平

罗万杰字贞卿号庸庵,揭阳县蓝田都龙山上洋乡(今丰顺县汤南隆烟村)人。罗万杰幼年聪敏过人,15岁为秀才,18岁中举人,年少有才名。后人把他与揭阳辜朝荐、黄奇遇、郭之奇誉为“四俊”。

罗万杰22岁时考中明朝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初授吏部行人司“行人”,这个官职在京官中位虽卑下,但因凡是颁诏册封,抚谕征聘,都由行人司担任,故此其声望亦高。在职期间,曾两次奉使封吉荆二藩,27岁时崇祯帝召对金銮殿,问修练储备四事,罗万杰详陈已见,切中时弊,升任吏部清吏司主事,他协助吏部尚书郑三俊,整顿冗员,力澄铨政,因此触犯权臣,仅任事一年,以母亡丁忧(守孝)归里。罗万杰居家,适逢榕江洪水暴发,谷物无收,饿殍遍野,罗亲自向知县倡议赈济灾民,救活无数。

在罗万杰归家守孝期间,1644年清兵入关,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北京沦陷,弘光帝立于南京,下诏征封罗万杰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不愿与掌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奸党共事,辞不赴职。由于南明政权错用“借虏平寇”之计,1646年丙戌,南京和福州小朝廷相继沦亡。清将佟养甲和李成栋率兵入粤,声明谁先降者则为本县县官,丰顺士弁吴六奇首先率众到闽粤边境迎降,并愿为清兵响导,招抚各地土弁。在吴六奇的帮助下,清兵很快攻下粤东地区,到处烧杀抢掠,镇压反清武装。罗万杰与郭之奇、何士冢等结“陶社”,变卖家产,训练乡丁,意图保全一方。

当年十二月,佟养甲攻占广州,广东全部陷落,清军以斧钺爵禄威胁利诱明遗臣,要他们顺应天时,辅佐新主,由于清兵的强大,土寇的骚扰,吴六奇的助敌,致使明遗臣的各种努力付之东流。罗万杰见大势已去,只好遣散兵卒,从此退隐闲居,以诗留别诸眷属云:“几年尘土混衣冠,大泽栖迟梦已闲。破釜昔曾闻项籍,夺铛今窃效陈抟。孤踪冷比飞鸿爪,去志迅同落涧湍。从此黄岐峰头月,清宵应各照团栾。”诗中表达了国亡家破的无奈心情。

罗万杰在丰顺汤南蓝田隆烟寨筑“逸老庵”,环植以丛桂修竹,前凿池塘,后房为居室,他敝衣蔬食,以寄国亡家破之悲。有一年除夕,他与明度和尚在庵中守岁,赋诗云“残年抱病隐园中,潦倒几忘岁月穷。窗对木兰花正白,炉添火初红。天寒乍觉香消雾,夜静频惊磬逐风。闭户跏趺无俗语,辛盘聊与山僧同。”环境的恶劣,心境的悲凉,可见一斑。1648年戊子,清将李成栋反正为明,迎接明朝永历皇帝归肇庆,两广和湖南尽行光复,这一事实给明遗臣带来一线光明,罗万杰与郭之奇,李二何等明朝遗臣利用这大好时机,积极活动。因罗万杰与吴六奇是姻亲,亲往吴氏行营,动员吴六奇反清复明。罗对吴说:“永历回粤,人心复明。你不如仿效成栋将军之义举,留得万世芳名。”吴六奇说:“罗公所言固是,但我是戴罪之身,不知能否容于诸臣”罗言勿虑,即上疏请准,仍任吴为挂印总兵,朝廷命罗万杰挂帅,统领吴六奇、赖其肖等由大埔入永定攻打汀州;郝尚久由饶平入诏安攻打漳州,但吴六奇是个看风驶舵的家伙,他只是口头答应归明,并无任何动作,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仍采取观望态度。

1649己丑年,吴六奇大军移驻大埔县三河坝,汀江、韩江和梅潭河在此汇合成韩江,是水路交通的枢纽,吴六奇又是关键人物。罗万杰追踪到三河继续做吴的工作,谁知吴冥顽如故,反而协助清将耿继茂攻打反正归明的潮州总兵郝尚久,致使清兵屠杀了潮州十万军民。罗心灰意懒,遁入大埔湖寮双髻山, 把大埔人罗明宇筑在山中的别业(别墅)买来,改名为语石庵,有《语石庵即事》诗云:“ 梅依石壁留初月,竹近茅庵纳晚风。”并于康熙五年(1666年)倡募扩建大埔盘湖庵,改名为“逃禅竹院”,与处士黄一渊比邻结庐而居,题“逃禅竹院”,门联云“盘湖非旧仍严正,大石虽顽也点头。”罗林栖谷汲,每日与樵夫牧童量雨课晴,完全不问世事,虽其子孙,亦拒绝来探,三十多年足迹不入城市。研习佛学,形同僧人,自言:“身丁世变,忠孝两愧,学道无成,去当再来。”后来,有晚清大埔名士李谷生《题盘湖庵》诗云:“寻幽策杖入遥峰,来听盘湖寺里钟。石号美人芳草处,龛供古佛彩霞封。逃禅旧住木陈子,避地同趋吏部公。今日登临拜遗像,青松白鹤想高风。”

清朝坐稳江山后,采取怀柔政策,笼络民心,下诏搜求明朝遗臣,许诺愿意当官者仍可当官。县令劝罗出山,罗作诗二首答之,诗曰:“竹马迎来冬日温,条风远拂陇头村。首阳亦属周疆里,敢道食薇不是恩。”“一扫浮氛今已清,几家鸡犬月中行。道人只合孤峰顶,卧听康衢击壤声。”委婉地表达“忠臣不事二主”的意思,还希望清朝统治者要改善人民的生活。

罗万杰卒于清康熙十八年(1680年)六月十二日,享年68岁,葬于揭阳县缶灶村。遗命墓碑不书名字,只题“龙山樵夫之墓”,有墓志铭云:“岐山之阳,榕水之旁。瘗玉佳城,遗蜕仙藏。高节峰峙,贞名流长。樵夫姓字,千载有光。”乡人私谥为“文节先生”。其诗文集《瞻六堂存草》,由其曾孙罗廷祥于乾隆三十年出版面世,由沈德潜作序,称其诗“不假藻绘,和平温雅。”

著述

文入《耆旧集》。著有《瞻六堂诗》上下集,今人梓行有《罗万杰诗文集》,所作古远淡宕,而蕴秀杰之气。看其《山中答邑令》七绝二首云:“ 竹马迎来冬日温,条风远拂陇头村。首阳亦属周疆里,敢道食薇不是恩。”其二云:“一扫浮氛今已清,几家鸡犬月中行。道人只合孤峰顶,卧听康衢击壤声。”清朝统入关后,罗万杰誓不作贰臣,以此诗答邑令,自己虽然生活在清朝,但甘愿隐居禅林,重德轻身,食薇饮露,高兴时听听大道旁边击壤游戏传来的歌声,倒也清心自在,乐在其中。

共诗文190篇,今已不存。

冯奉初则谓其诗:“风神秀朗,不露忧忿焦杀之音,盖身世沧桑之感,已消融于三十年贝叶经声中矣”。现代国学泰斗饶宗颐曾评论罗万杰“所为诗歌,风格遒迈,鲜蹈江湖粗犷之气,而皆心存故国,抱痛之深。”现从“丰顺诗艺录”抄出罗万杰的“山居杂诗”八首:

万山深处一闲人,手葺蓬茅老此身。

淡粥盈壶韭满钵,家风不改旧时贫。

嵯峨石笋连云栽,樵径无人任野苔。

最爱东风明月色,夜深斜入竹扉来。

灌畦日暮荷锄归,满目蓬蒿夕照微。

黄叶乍冲鸟语落,白云时绕磬声飞。

冷落柴扉晚不扃,暮烟遥映夕岚青。

芒鞋转入茅冈去,折得梅花插胆瓶。

半钩斜月挂岩屏,香篆初残睡正醒。

横按一支无孔笛,峰头吹与石人听。

吟成半谒剔残缸,突兀睡魔未肯降。

一炉香一炷,卧听微雨打寒窗。

杖藜望入晚烟空,碧苍苔指顾中。

短曲应随拾栗老,长歌不数采芝翁。

欲沽村酿饷山樵,短树槎牙渐挂瓢。

习惯念成孤寂癖,经旬不赴野人招。

清朝名臣、江苏巡抚丁日昌的《百兰山馆古今体诗》集中,有《明吏部罗庸庵先生集题词》七律诗五首,现选其二首,诗云:“百树梅花扑鼻香,盘湖地是证禅场。拼将佳句消残劫,赖有高风接首阳。故国云深千里梦,空山秋老满头霜。至今陶社分题处,惹得幽人语正长。”“蓼莪赋罢又沧桑,尚有征书拜文郎。身世俄悲田是海,朝廷犹说虎如狼。传闻戎马劳开府,涕泣貔貅散四方。留得樵衣挂茅壁,夜深残月一痕凉。”充分理解罗万杰不与新主合作的态度和立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