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伯特·科恰良
释义

罗伯特·谢德拉基·科恰良(亚美尼亚语:Ռոբերտ Քոչարյան,1954年8月31日— ),亚美尼亚工程师、政治家,曾任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总理(1992年-1994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总统(1994年-1997年)、亚美尼亚总理(1997年-1998年)和亚美尼亚总统(1998年-2008年)。

从政治斗士到共和国领导人

1998年3月,亚美尼亚举行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于16日举行,有12名候选人参加角逐。结果是前总理罗伯特·科恰良获得38.76%的选票,前亚美尼亚共产党第一书记杰米尔强获得30.67%的选票,名列前两位。3月30日举行了第二轮选举,有68.9%的选民参加投票,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统计99.4%的选票后宣布,科恰良获得59.3%的选票,杰米尔强获得40.7%的选票,根据亚美尼亚宪法,获得简单多数的候选人就可当选为国家元首。结果科恰良成为亚美尼亚独立后的第二任总统。

科恰良虽然仅从政10余年,但却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生活阅历。他曾是亚美尼亚独立激流中的一位性格坚强的战士。科恰良1954年8月31日出生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首府斯捷潘纳克特市斯卢扎希村的一个职员家庭。1971~1972年,他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结业后回到家乡,在斯捷潘纳克特电厂当钳工。1972~1974年他应征入伍,在前苏联军队中服役。1975~1977年他先后在莫斯科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厂和卡拉巴赫丝绸联合厂当造型工和电工。

1980年,科恰良被任命为斯捷潘纳克特生活服务联合公司团委书记,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科恰良的组织能力和处事果断很快在工作中表现出来,一年后即被任命为斯捷潘纳克特市的团委书记。1985年任苏共斯捷潘纳克特市党委指导员,1985~1990年任卡拉巴赫丝绸联合厂党委书记。1990年他退出苏联共产党后,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市计划经济总局工作。

从1988年起,科恰良积极参加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脱离阿塞拜疆并入亚美尼亚的活动,很快成为卡拉巴赫运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1988~1990年他被选为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后在议会经济问题常务委员会工作。1991年他当选为自行宣告成立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共和国首届议会议员。1992~1994年,他出任纳卡国家国防委员会主席,1994~1997年出任“纳卡共和国”总统。1997年科恰良离开斯捷潘纳克特,来到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同年3月20日他被任命为亚美尼亚共和国总理。担任总理后,科恰良批评前总统捷尔-彼得罗相在卡拉巴赫问题上缺乏原则,对其他问题也不能负责任。正是科恰良和其他政治反对派的压力,才导致了执政8年的捷尔-彼得罗相的辞职。1998年2月4日,亚美尼亚前总统捷尔-彼得罗相辞职以后,科恰良代行总统权力。

在彼得罗相辞职后,科恰良建议一些小党加强合作,以避免出现政治上的混乱,但几乎所有亚美尼亚知名的反对派人士都反对他。民族民主联盟领袖瓦兹根·马努克扬说,亚总统辞职是“民主的胜利,不是卡拉巴赫人的胜利”,为了某种抽象的民族意识不应牺牲民主,坚决反对科恰良成为共和国领导人。但科恰良毫不让步,批评反对派的几个领袖目光狭隘,不值得同他们打交道。科恰良竞选总统曾经历了一番波折。他到埃里温后,没有加入亚美尼亚国籍。根据亚美尼亚共和国独立后通过的新宪法,只有生活在亚美尼亚10年以上并拥有亚美尼亚国籍的共和国公民才能竞选总统。科恰良的政敌们以此为由反对他参选,但科恰良反驳说,亚美尼亚作为独立国家,存在还不到10多年,而他已经担任亚议会议员7年了。选举之前一个月,这位代总统终于拿到了亚美尼亚身份证。

向社会的无序与不和宣战

近年来,亚国内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游行示威活动不断,普通居民对国家生活的无序,各级官员贪赃枉法极为不满。科恰良担任总理期间,明确表示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反对各种贪污腐败现象。他不参加政治派别之间的倾轧和争斗,因而取得了多数居民的支持。1998年4月9日,科恰良宣誓就任共和国总统。在就职仪式上他强调说,亚美尼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社会和睦,建立建设性政治对话和合作机制。他还表示,将对国家体制进行改革,在各权力分支机构之间建立平衡关系,明确总统与议会、总统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谈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时,科恰良重申,亚美尼亚主张和平解决纳-卡冲突,争取卡拉巴赫人民的自决权得到国际承认。

科恰良政治上强调要按“内部统一”的原则改造亚美尼亚社会,认为如果亚美尼亚人民是紧密团结、和睦统一的,他们的潜力就足以解决国家遇到的任何问题。他要求国家机构要有纪律、有效率,对官员的消极懈怠和玩忽职守不能容忍。俄罗斯舆论形容他是个在政治上从不妥协的人。他创造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心是“民族”、“土地”和“国家统一”,此外才是社会、国家和法律。对以前亚美尼亚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经常性的政治斗争科恰良是无法接受的,他习惯的是“内部的统一”[1].

最近在亚美尼亚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对于新的亚美尼亚总统来说,等待解决的问题中居于首位的是社会问题,其次是国家安全、和平、卡拉巴赫问题,对民主和国家体制的建设问题关心的人最少。科恰良在这一点上顺乎民意,因此得到了多数党派和普通居民的拥护。科恰良提出,亚美尼亚现有的营私舞弊、贫穷,经常性的政治危机等社会现象是前共和国领导人制造出来的“病毒”。当政后科恰良给自己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这方面作出几件“惊天动地”的事来,从亚美尼亚社会中根除这些不合理的现象。

科恰良赞成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持国家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控制权。他竞选总统时,一个支持科恰良的党在选举中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力量是权力之母”。科恰良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十分自信,认为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不可能的事。科恰良在纳卡执政时成功地组织了作为分离运动基础的军队,他认为战时的法律对治理社会的混乱状态是有益的。他的追随者赞扬科恰良很“善于与他人的意志对抗”。科恰良总是自己掌握“游戏的规则”,在他认为正确时决不妥协。科恰良反对政治上的党派之争,他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政党来与其他政治力量对抗,不能容忍来自政权内部的无休止的明争暗斗。[2]

科恰良信奉“专家治国”的原则,同时希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政府的组成上也没有作大的手术。科恰良对政府的某些改革和调整反映了国内政策的一些变化。4月10日科恰良签署命令,任命33岁的财政和经济部长阿尔缅·达尔比尼扬为亚美尼亚新总理。达尔比尼扬主张实行激进的市场改革,表明科恰良希望能使已经开始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入。4月20日,科恰良签署总统令,任命了新一届政府各部部长。前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现年43岁的奥斯卡尼扬被任命为外交部长。前国防部长瓦兹根·萨尔基相以及国家安全和内务部长谢·萨尔基相保留原职。前政府其他各部部长也多数保留其原职。另外,一直作为反对派、1994年被禁止活动的亚美尼亚革命联合会恢复了合法地位,并且进入政府。该党是有着鲜明的民族主义主张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科恰良认为,他的政府虽然有来自一些党派的社会活动家,但这些人首先是各个领域的“行家”,每天可以工作12~14个小时,并且会忘掉自己的党派属性。

建立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

亚美尼亚是仅有300多万人口的内陆山国,自然条件比较差,缺乏能源。1988年发生的与阿塞拜疆围绕纳卡地区归属问题的武装冲突使亚美尼亚长期处于阿塞拜疆及其盟友土耳其的封锁之中,经济十分困难。尽管亚美尼亚的宏观经济指标在独联体当中较早实现了稳定,但人民生活水平一直非常低下,大多数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科恰良担任总理一年,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发展计划。他认为,亚美尼亚经济中虽然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没有石油,但也有不少优势,如工业潜力巨大,动力资源丰富,甚至可供出口。在科恰良的经济计划中,共和国应该有均衡发展的工业,要重视基础部门的建设,发展矿物冶金、化学、机床制造、电子等行业,依靠先进的工艺建立知识密集型产业。他强调,亚美尼亚不能作为任何国家的附庸,必须在经济上独立自主。

科恰良经济上主张继续推进面向市场的改革。在他的建议下,新政府增设了一个经济改革部,部长由年仅36岁的阿瓦涅相担任。这表明了科恰良对加快改革步伐的决心。1997年科恰良担任总理时,制订了关于私有化的新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准备从1998年开始通过出售私有化的国有财产来补充预算收入。计划规定国家积极调解和加强对私有化进程的监督,此外保证居民的储蓄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不贬值;取消对银行参与私有化的限制,为创建金融工业集团奠定基础;允许企业用有价证券抵销在银行的债务。科恰良就任总统以后,重视在税收、贸易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准备为外国投资和国内的投资活动创造可靠的法律保护和优惠的条件。

科恰良在就职仪式上强调,经济改革应该为社会服务,应该让普通居民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他准备在近期内出台一项重要的计划,2~3年之内为共和国创造4.5~5万个就业机会。科恰良认为,自己是个务实派,有明确的经济纲领和目标。他坦率地承认亚美尼亚的经济形势很复杂,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危机,当务之急是使国家经济得到良好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

不能用让步和牺牲换取和平

亚美尼亚独立后,由于与阿塞拜疆的冲突和亚美尼亚人占领了大片阿塞拜疆的领土,在国际上比较孤立。对于亚美尼亚新总统科恰良来说,首先要表明自己在纳卡问题上的态度,因为纳卡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国际化了,亚美尼亚面临着由美国、法国、俄罗斯任主席的欧安组织调解纳卡问题的明斯克小组的巨大压力。联合国和欧安组织都通过了要求亚美尼亚人归还阿塞拜疆领土的决议。科恰良的第一个外交姿态是在纳卡问题上作出的,在接受俄罗斯《消息报》记者采访时,科恰良明确表示,亚美尼亚反对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重新归属阿塞拜疆。他强调,阿塞拜疆有关使纳卡在阿塞拜疆的范围内恢复自治地位的建议是不能接受的。他说,自1988年以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恢复过去是不可能的。科恰良说,亚美尼亚坚持解决纳卡冲突的三项原则:不能使一方归属于另一方;不能使纳卡成为飞地,即可以归还部分阿塞拜疆领土,但要保持一条纳卡与亚美尼亚联系的“陆上走廊”;解决纳卡的安全问题。他说亚美尼亚同阿塞拜疆断绝了所有的经济关系,但他主张同阿塞拜疆建立文明、正常的双边关系。”[3]

科恰良的强硬立场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西方指责科恰良公开支持用武力解决冲突,拒绝阿塞拜疆难民返回家园并威胁阿塞拜疆通向西方市场的石油运输线。[4]科恰良对西方国家在亚美尼亚选举和内外政策上指手划脚十分不满,在总统大选结束后,他不同意国际观察员对其破坏选举法的批评。但科恰良也不想放弃前总统与西方改善关系的各种努力。他任命原美国籍亚美尼亚人奥斯卡尼扬为外交部长,表明想继续寻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1998年5月4日科恰良签署命令,宣布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回亚美尼亚的德国文化艺术珍品归还德国,包括大批书籍和手稿。此项决定是根据亚德两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以及亚美尼亚文化珍品出入境法做出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外交姿态。

科恰良认为,独联体不会自动消失,还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因为各成员国过去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有合作的基础,经济上密切联系、相互补充,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同时他也批评独联体到今天已经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原因一是某些共和国担心莫斯科恢复昔日的帝国;二是俄罗斯建立了一种与各国合作背道而驰的贸易制度,俄罗斯同欧洲国家的贸易越自由,对独联体的伙伴就越苛刻。科恰良觉得亚美尼亚同俄罗斯的政治关系已经发展到顶点,他不赞成建立类似于过去联盟的那种关系。科恰良作为国家元首的第一次外交活动是赴莫斯科出席1998年4月底举行的独联体首脑会晤。会晤中,亚美尼亚领导人明确支持叶利钦继续担任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主席,赞成在独联体范围内进行广泛的一体化,亚美尼亚特别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但科恰良也强调双方的政治经济合作应该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科恰良强调,亚美尼亚主张同世界上所有对亚美尼亚友好的国家发展双边合作关系。1998年6月,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应邀访问了亚美尼亚,与科恰良签署了关于两国友好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此外,双方还签署了在教育、文化、卫生及和平利用核能等领域内进行合作的一系列政府间协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5: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