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鹿城镇
释义

鹿城镇地处楚雄市东南方,是彝州首府所在地,辖区面积372平方公里。鹿城镇是州、市政府所在地和 “省垣门户,迤西咽喉”。因万家坝出土铜鼓而闻名世界,有“铜鼓之乡”美称。镇中心桃源湖被誉为“楚雄市的窗口”。东山之巅褔塔,是新时期“标志性建筑和象征”。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色彩斑斓、风情浓厚。昆(明)瑞(丽)高等级公路、昆(明)大(理)铁路从镇旁擦肩而过。

基本概况

鹿城镇辖东兴、龙江、万家坝等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中本、河前、平山等11个村民委员会,234个村(居)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辖区总人口152515人,居住着汉、彝、回、苗等32个民族。其中:流动人口16980人,少数民族22345人,占总人口的14.7%,女性74153人,占总人口的48.6%。镇直管人口57995人,农业人口42913人,非农业人口1508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450米,镇人民政府驻地海拔1500米,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所辖社区和居委会

苗寺 骆寨 城南 城北 红旗 薛集 顺河 淮河 胜利 南关 民安 前进 冷寨 解放 和平 冷庙 王庄 骆庄 双碑 曾老庄 城西 项集 赵庄 姬庄 腰庄 刘楼 张堂 三强 阜西

经济概貌

鹿城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762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555620万元,实现烟叶收购总值410.8万元,粮食总产量2018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70.25公斤。地方财政收入1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二、三产业比重2:40.2:57.8,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粮经比例达到了24.2:75.8。

基础建设

鹿城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8万元。其中:“五小”水利建设以及农村能源、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54.28万元。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24项,投资311万元,新增库容5.66万M3,改善灌溉面积900亩。建农渠3条,田间道路1条。抓好6个村委会1439户农户的农网改造,共投入资金28.78万元;拥有小水池2695个,小水窖197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343955亩,完成了343955亩封山育林任务,义务植树151545株,巩固退耕还林4658.57 亩,兑现退耕还林补贴款121.12282万元,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3.48%;完成224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和108口节能灶的推广工作。

文化教育

鹿城镇全镇有中学1所,教师85人,学生1011人,村级完小19所,教师235人,学生5219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中学入学率达98%,巩固率达98%,中考高中上线率为60%,升学率在全市22所乡(镇)中学中排名第2位。举办农村业余文艺汇演,观看演出群众达4万余人次。全镇76个村小组有了文化活动室,有文艺宣传队7支,龙狮队1个,全年放映电影38场次,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特色产业

1、制种及晚秋作物:2007年共种植制种包谷50亩,收购包谷种1.2万公斤,实现产值4.8万元,繁育水稻5300亩,收购水稻良种286万公斤,实现产值629.2万元,共种植以包谷、荞子、萝卜、豌豆等为主的晚秋作物4750亩,实现产值280万元。

2、蚕桑、茶叶及其它产业:2007年鹿城镇有桑园面积297.04亩,饲养蚕种75张,产鲜茧1670公斤,实现产值3.927万元。 种植草莓110亩,总收入达50万元;种植人工食用菌13.7万 M2,产值225万元。发展假日经济,全镇共有农家乐43个,年累计创收30万元。

3、畜牧业:新建牛冻精改良点1个,投资5.6万元。2007年,全镇生猪出栏45451头;大牲畜出栏3982头,山羊出栏5609只;家禽出栏317465只;肉类产量达511.6万公斤,实现畜牧业产值5075万元,比上年增583.9万元,增13%。

4、粮烟: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总产量达2018万公斤,增长0.5%。圆满完成1群10座联群烤房建设任务,全镇规范化移栽烤烟3001.88亩,完成30万公斤指令性任务和6.09万公斤出口备货任务,实现烟叶收购总值410.8万元,均价11.38元,实现烟叶特产税80331.84元。

福塔公园

明朝年间,鹿城东山之巅建有“锁水塔”一座,后毁于地震。1680年重建后历经280余年未损,成为楚雄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和象征。1969年,锁水塔因多种原因被毁。2001年,楚雄州政协为重现这一文化景观,倡议社会捐资在古塔遗址上重建新塔,并将原“锁水塔”更名为“福塔”。2002年3月29日开工修建,2004年10月竣工。

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外廊式建筑,高59米。是中国第一座以彩画木雕石刻铜铸艺术展示中华福文化深厚内涵的景观古塔。新建福塔广集了福之内涵,一层外壁为红岩雕刻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案和唐太宗、宋徽宗、清高宗、清宣宗手书福字。塔内一至九层分别展示福的一个主题,即财源茂盛、事业兴旺、学绩长进、家庭和睦、子孙成才、平安吉祥、从善积德、健康永驻、延年益寿。在一层大厅内置放着一枚由两个青铜送财童子扶托,直径3.66米,重3.6吨的中国最大的铜铸古钱币“万福通宝”,墙面镶有墨玉大理石雕刻鎏金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手书福字。二至八层各立一尊不同形态铜铸乐施弥勒,九层悬挂高1.48米,重1.2吨百福铜钟。塔内塔外,各体福字和各种福图案不胜枚数。塔外飞阁安装现代灯光,夜幕降临,流光溢彩,夺目苍穹。福塔正南立有塔碑,正面镌刻毛泽东手书“福”字,背面为原州政协主席杨成彪撰写的“楚雄福塔记”。塔的东面是古典四合院“福苑”。碑的南面是由青龙河拾级而上的福道,数百米福道立有三道高10余米的青石“福门”牌坊。上东山、行福道、进福门、览福苑、观福碑、入福塔、登塔赏景,秀美鹿城尽收眼底,入塔品福,千姿福韵尽现眼前。褔塔成了楚雄旅游中的一个新亮点。

资源状况

鹿城镇国土面积372平方公里,拥有林地面积380584亩,经济林果面积15046.5亩,总耕地面积33315.27亩(其中:田28264.31亩,地5051.96亩),人均耕地0.78亩,主要种植水稻作物。镇内拥有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24座;小坝塘406座常年蓄水2376万立方,有河流4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镇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658.57亩,封山育林面积34395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48%。

名胜古迹

山咀子护国寺

山咀子的护国寺寺院位于楚雄市鹿城镇的东南面,离楚雄市区24公里,离鹿城镇富民街27公里,背靠鞍山,与乌龙山一脉相连,位于村委会西南角,距村委会4公里,海拔2160米,该寺院结构严谨,设计建造精凿,成四合五天井式样,原来寺院共有房屋24间,造型别致,占地1008平方米,仅正殿3大间就有8米多高,12米多长。寺院周围地势宽敞,古树苍天,山花锦簇,溪水潺潺,环境幽静。

福塔公园

明朝年间,鹿城东山之巅建有“锁水塔”一座,后毁于地震。1680年重建后历经280余年未损,成为楚雄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和象征。1969年,锁水塔因多种原因被毁。2001年,楚雄州政协为重现这一文化景观,倡议社会捐资在古塔遗址上重建新塔,并将原“锁水塔”更名为“福塔”。2002年3月29日开工修建,2004年10月竣工。

万家坝铜鼓

万家坝是鹿城南郊的一片台地,这片台地与雁塔山相连,一百多年前,曾是楚雄的旧城址,是旧时的演兵场,至今还有校阅士卒的点兵台,有战乱遗留下来的万人家,这里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铜鼓,1975年—1976年在这里的79座古墓中发掘出古代器物1240件,除数以百计的生活用具和铜镯、玉环一类装饰品而外,还有青铜,矛、剑,镞等兵器647件,有青铜锄等农具147件,有乐器31件,其中编钟一组工6件。铜鼓5件,经反射性碳素测定,这些青铜器属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物品。

民俗风情

鹿城镇新村的罗婺人有以每年农历“二月六”为节日,举行接龙、祭龙、荡秋千和跳笙的习俗。大年初一立秋杆,彝家人称它为“秋杆神”事实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秋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有的人家在村里、街上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荡秋千可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就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几下,青年男女和壮年们就更不用说了。对彝家人来说更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历来就是英勇善战的民族。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在彝家人的秋杆会上还会汇聚各地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有人一比高低。荡得最高的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建制沿袭

1984年4月,楚雄撤县建市,鹿城镇易名鹿城办事处。1988年2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撤销鹿城办事处,恢复鹿城镇人民政府称谓,原乡政府和居委会统称办事处。

行政区划

1985年初,鹿城办事处下属环城、东郊、万家坝、中本、河前5个乡人民政府和中大街、学桥街、米市街、观象街4个居民委员会,共14974户、62284人。1988年辖9个办事处。2005年辖东兴、龙江、万家坝、中大街、学桥街、米市街、北浦、西苑8个综合型社区和中本、河前2个村民委员会,61个居民小组、50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全镇有40544户,123020人,居楚雄市19个乡镇之首,其中:男性为63960人,占总人口50.4%;女性为59060人,占总人口的49.6%。在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112143人、占91.16%,居住在乡村的10877人、占8.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镇内居住着22种民族,人口较多的是汉、彝、回、白、纳西、傣,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953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5.88%,其中彝族11801人,占9.6%。

地理气候

鹿城地处楚雄坝子,总的气候特征是:气温垂直变化,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降水偏少,春旱严重;年日照时数2422小时,平均日照6.6小时,年日照率为56%,全年约有晴天210天、无霜期242天。气温年平均为15.7℃,历年最高气温30.4℃(出现于7月),最低气温-3℃(出现于1月),18—20度℃之间的气温占3个月以上。年平均降雨量813.8毫米,一般从5月开始,集中于6—10月间。空气相对湿度平均68%。

水利资源

镇境内北有河流龙川江(过境约5.5公里)、西有河前河(过境约4.5公里),有小(二)型水库7座、小坝塘152件、总蓄水260万立方米,是镇内农田、蔬菜生产和人畜饮水的主要用水。

森林资源

有64707亩森林被纳入天保工程管护范围。1998年,全镇土地总面积7158公顷(折合107370亩),其中:林业用地4339公顷(折合65085亩),林地面积3583公顷。在林业用地中有公益林3151.4公顷,占73.61%(防护林2678公顷,占62.55%,特种用途林473.4公顷,占11.06%);商品林1129.7公顷,占26.39%(用材林541.4公顷,占12.65%,薪炭林329.8公顷,占7.7%,经济林258.5公顷,占6.04%,活立木蓄积6111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7%。至2005年,全镇共退耕还林1142亩,四旁植树116.63万株,种植蓝桉3834亩、经济林果2803.5亩,荒山造林19077亩。

社会保障

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对78名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对635名精神病患者给予补助;认真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发动镇机关站(所)干部178名积极参与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全镇共捐款19120元,政府出资11980元,共计31100元,解决了临时救助困难户317户967人的生产生活困难;对全镇因长期疾病、残疾等原因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110户206人发放特困救济补助金;开展农村民房火灾保险,全镇参加民房火灾保险6690户,参保率达85%以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