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志洲山石刻 |
释义 | 刘志洲山坐落在连云港市海州锦屏镇之东,是我市一处重要的宋金交战遗迹。它寂静的躺在在山间松林下见证着这段惊险传奇的历史。1982年博物馆先后几次对其进行调查,发现了山上的石刻船画、城垣、炮台、“苑囿石刻图”和一处“招信军”石刻。1995年,该遗址由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刘志洲山在秦汉至隋唐时期,和锦屏山统称朐山,到宋代称银山,清末俗称刘志洲山。刘志洲山与夹山、哑巴山三山相连,势成环抱。宋代,山东为海,此处为天然良港,与海中云台相对应。地居要塞,扼金兵南侵之咽喉,战略位置显要,成为宋金争峙之地。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南宋初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宿迁人魏胜在山阳起兵,先攻涟水军,再与金兵战于刘志洲山南40公里的大伊山,继而收复海州及其诸县,并投归南宋,权知海州。金兵大举围攻,魏胜率海州军民数退之。又与南宋李宝舟师合作屡退金人。其间李宝舟师曾驻于海州东海县(今云台山,当时与刘志洲山隔海相望)。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今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南宋镇江都统制张子盖受张浚派遣,驰援海州魏胜,与石湫堰大败金兵。”《金史 宣宗纪》记载:金兴定元年、南宋嘉定十年、蒙古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八月,金海州经略使阿布哈努色尔与宋人战于石湫,南宋兵败绩。南宋嘉定十一年、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六月,李全率军围攻海州不下,七月又与金兵与高桥,不胜,退守石湫。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南宋高太尉、彭元帅率兵三万驻朐山下隔湖港。金海州经略副使完颜霆出奇兵攻之,宋兵大败,“坠涧溺死者不计”。金灭亡后,这里仍不乏战事。南宋景定三年、蒙古世祖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二月李璮以涟海三城叛元归宋,三月,南宋朝廷下诏升海州东海县为东海军,“八月海州石湫堰成,诏知州张汉英带行遥郡刺史、马步军副总管、带行环卫官”。又有《元史?播尔欢传》中记载了元将播尔欢从下邳数百里外奔袭海州、东海、石湫三城得手之事,说明宋元时期,石湫仍为军事重地。 而今,沧海桑田,刘志洲山周围数十里早已变成良田,也不复见当年海涛拍岸、白浪涛天的景象,但在山岩上遍布着宋代船画等宋金交战的刻石画面。 考古发现刘志洲山考古调查有新的重大发现首次发现精美石刻船画2004年2月19日苍梧晚报骆琳高伟,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我市刘志洲山发现三组船画,其中一组船画构图精美,内容丰富,这也是我市乃至我国沿海地区发现的首处反映宋金交战的石刻。 刘志洲山位于海洲区锦屏镇酒店村和岗嘴村之间,该山存在着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为汉代的石刻苑囿图,一处为宋代的宋金交战遗址。为了全面了解刘志洲山的文物分布情况和保护状况,从今年2月开始,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桃花涧景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对刘志洲山的地面石刻进行多次调查。令人振奋的是,这次调查发现了三组新的船画,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中一处刻有两条船,一大一小,大船高84厘米、长110厘米,小船高6厘米、长19厘米。此船画描绘的是一艘大船正抛锚在岸边,桅杆上的风帆正徐徐降落,一只长长的舵仍然在水中,时刻准备新的征程,大船身后的小船也紧跟其后时刻待命,而一条鱼悄然游来戏水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勃勃生机。战船自身的设施也表现齐全,有三只大锚、了望斗、风向标、桅杆等物,有两处文字已模糊不清(如图)。另外两处船画表现手法较为简洁,仅描绘出船身的大概形状,类似月牙状,具体尺寸为长135厘米,高17厘米,但是刻划线条流畅、飘逸,寥寥几笔就将一条乘风破浪的大船刻画得栩栩如生。此外还发现了有宋代军队编制内容的文字和人名,其中一处有“金国”二字。 在此次调查之前,文物部门已对刘志洲山做过大量的调查工作,认为此处在宋代曾是宋金交战的战场,而这些船画,可能与宋史记载的李宝水师“锚泊东海”与魏胜共抗金兵有关。此三处船画的新发现,必将对研究刘志洲山宋金交战的史实提供新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对研究我国的造船史、航海史、海岸线变迁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