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守玟 |
释义 | 人物简介刘守玟,湖南汉寿县新兴乡军刘村人氏,抗日女英雄。 1920年生于军刘村。1935年考取长沙周南女中,1937年参加随谭道源22军丁玲所带领的女学生卫生队赴上海淞沪战役。因伤亡惨重,所部回湖南整编到50师卫生队。1938年5月,随谭道源亲率的22军军部和50师前往鲁南前线,保护下邳至台儿庄防线,坚守徐州铜山。不久,徐州沦陷,22军负责掩护大部队突围,刘守玟所在连队在台儿庄东18里处遭遇日军袭击,战斗激烈,连长倒在血泊中。还没来的及抢救,连长被冲上来的一个日本军官挥刀砍死。刘守玟抓起地上的一块石头砸向日军军官,日顽当场倒毕,脑浆满地。刘守玟还没站稳,一颗子弹从背后击中,当场昏迷,被民工救走。送到陈塘村伤兵所,刘守玟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刘守玟吃力的从兜里掏出一封信、两块大洋和一张照片,请求陈开灵的祖母帮她转寄回家。当晚,刘守玟牺牲了,时年18岁。后安放在陈塘村东的乱葬岗。1967年4月,红卫兵将陈塘村东的乱葬岗填平,陈开灵在祖母的带领下偷偷地筑起一座小坟,并在旁边插了一根柳条。2004年清明,陈开灵通过徐州《都市晨报》寻找到刘守玟的湖南亲人。同年7月,刘守玟的遗骸从江苏移送回乡,安放在湖南革命陵园艺术墓园。 寻找女英雄的经过(女兵生向中国军人敬礼:纪念70年前一位湖南女兵前留下的唯一照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值得所有中国人肃然起敬的美丽抗日女兵 70年前,一位18岁湖南女兵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70年后,那位18岁湖南女兵的临终愿望还是没能实现 一位值得所有中国人肃然起敬的美丽抗日女兵 1938年,一位18岁湖南女兵在抗日战斗中,为抢救战友,在江苏省徐州市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临终前,女英雄托当地一位老奶奶捎一封信回故乡。66年后,为完成英雄遗愿——找到这位无名女兵的家人,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口上中学50多岁的陈开灵老师向媒体求助,寻找英雄故乡的亲人。 英勇女兵临终托家书 陈开灵老师说,1967年4月,他刚14岁。一天,红卫兵将陈塘村乱坟岗都给填平了。那天中午散工后,奶奶见人们都走光了,偷偷地在平过坟的地方又筑起一座小坟,并悄悄向他叙述了一件往事。 奶奶说,1938年,徐州沦陷前不久,保长突然通知她家,把东屋收拾出来接伤兵。第二天中午她家就住进了五六名伤兵,其中有一名模样清秀的年轻女兵。 抬担架的民夫告诉奶奶,头天晚上,日本鬼子和中国军队在台东18里路的地方遭遇,这名女兵是战地救护员,她见连长倒在血泊中,便前去抢救。这时,突然冲上来一个日本军官,挥舞军刀将连长砍死了。女兵愤怒地举起一块石头把鬼子军官当场砸倒,最后连砸数下,把鬼子的脑浆都砸了出来,不料她刚站起来,一颗子弹就击中了她。 民工走后,这名女兵微微睁开眼睛,她攒了好一会儿劲,才吃力地从兜里掏出了一封信、两块大洋和一张她在学校时的照片,示意奶奶帮她寄回家。奶奶接过东西后不禁号啕大哭。 当晚,这名女兵就牺牲了,两个民夫用担架将她送到村东的乱葬岗,奶奶也跟着担架来到墓地,亲眼看着将女兵下葬。 家书损坏女兵遗愿成遗恨 后来,奶奶通过打听,知道这个女兵只有18岁,是当时的湖南长沙女中一名中学生,为抗日救亡,她千里迢迢来到徐州战场。 奶奶说,信还没来得及寄,她逃难去了,把信藏在箱子底下,等逃难回来时发现信皮、信纸因受潮全沤烂了,字迹已无法看清,只有那张照片和两块大洋还在。因为曾经看过信,奶奶记得信的大致意思:“女儿离家参军没有告诉父母,现在有可能身死他乡,望父母不要悲伤。现将身边的两块银元和在校时的一张照片寄回,留作纪念。”由于想不起详细地址,奶奶一直未能完成女兵的遗愿。 听了奶奶的叙述后,当天下午陈开灵偷偷跑到奶奶筑好的小坟前,插了一根柳条,然后又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陈开灵老师说,从1967年到1983年,在这16年的岁月里,他和奶奶每年都要偷偷到女兵的坟上烧把纸。后来,他插的柳条已长成参天大树,奶奶也走不动了,她便叮嘱孙子去上坟。1995年,85岁的奶奶去世,她去世前还反复嘱咐孙子,千万不要忘了去上坟。 今年5月初,为完成奶奶的遗愿,陈开灵老师来到徐州的都市晨报社,要求报社帮忙寻找无名女兵的家人。5月24日,《都市晨报》报道了这一感人故事,部分网站转载了这一报道。 看完这一报道,许多人的心灵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有的读者哽咽不能语,有的读者在网上留言,称“看了这个故事,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我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泪刷刷地不断涌了出来…”更多的网友则希望有热心人能伸出援手,帮这位无名抗日巾帼的英魂早归故里。 没有女英雄的名字,没有女英雄生前就读学校的确切名称,仅凭几条简单的线索,记者昨日几经寻访后得知:1938年牺牲在徐州的湖南无名女英雄,很可能出自当时的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长沙周南中学。 周南中学位于长沙市通泰街附近,校门口旁边是一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青砖老楼。据了解,革命教育家朱剑凡于1905年创办了这所学校,当时命名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这也是湖南省最早的一所女子中学,向警予、杨开慧、蔡畅、丁玲等著名革命志士都曾在这里求过学。 负责校友会工作的周南中学退休教师韩文斌和周南中学校庆办公室符笑汀老师看过本报报道后表示,这位无名女英雄很可能出自周南中学。据两位老师介绍,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这里开展工作,当时学生从事革命活动也是最活跃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很多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悄悄离开学校,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投身革命事业。这位无名英雄可能正是这批学生中间的一位,从陕北到徐州战场参加救护工作。由于被日军轰炸,学校在1938年搬迁到湘潭,很多当时的记录遗失了,学校难以查找到当年学生的去向。 “你找一下李士璜女士吧,她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1944都在这个学校。”符笑汀老师说。随后,记者找到了家住省妇幼保健院宿舍的李女士。 李女士回忆说,1937年抗战开始不久,学校就派出4名女学生参加战地救护团。“当时我还在念初一,那4名女生都是初三的!这4名女生先是去了上海,接着又奔赴徐州的战场。” 这4名女生与无名女英雄的经历有很多吻合的地方,记者心中不禁一喜。“我知道有一个女生叫肖喜英,不过已经过世了!”李女士当即拨通1937年在该校念高中的王静宜女士的电话,但王女士对其他三名女生没有印象。通过校友录,记者查到1937年确实有一个“喜英”的初三女生,不过叫张喜英。 记者从周南中学退休教师蒋镜榕那里了解到,1937年她在周南中学读初二,认识张喜英。但她认为无名英雄可能并不是张喜英的同学,当时17岁的女学生应该已经上了高中。 李士璜说,在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校园里爱国热情高涨,很多热血青年都是瞒着家里人奔赴战场。查找工作又一次陷入困境。 记者将调查的范围扩大,请韩文斌老师调出1937年在校学生的资料,一一翻查,试着找出目前健在学生的联系方式,并且把当年老照片也找了出来,摊在桌上,和无名英雄照片对比。黑白照片上,多数女生都留着与无名女英雄一样的发型,穿着一样的服装,脸庞年轻而秀气。 据了解,长沙有6所女子中学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记者将继续查找无名英雄的家人,帮英雄魂早归故里。 昨日,记者一面继续通过周南中学的老校友打听当年参加抗战救护队的女学生的情况,一面从当时参战的湖南军队入手查找随军卫生队的情况。据了解,当时湖南的女学生积极投身抗战,纷纷报名参加随军卫生队。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的湖南部队是当时国民党第22军军部以及22军50师,湖南部队参战的战场离女英雄牺牲的地点徐州市铜山县非常近。 通过多方联系,记者找到了1937年在周南中学读初三的刘湘宜女士。67年前,她曾在长沙火车站欢送奔赴战场的校友。1937年左右,丁玲带领一批女学生组成战地救护队,从长沙火车站出发奔赴前线。“大约有二三十人,载歌载舞地登上了火车。”当时才15岁的刘湘宜,手里举着三角形的小旗子夹杂在送别的人群中,看着比她大不了几岁的女孩子们,在热烈的气氛中离开长沙。刘湘宜没能想起当时参加战地救护队的女学生的名字。 据史料记载,唯一参加徐州会战的湘军是当时的国民党第22军军部和第22军50师,军长是谭道源,随军卫生队队员大部分由在校女中学生组成。 据谭道源的孙子谭正介绍,1937年抗战开始以后,22军18师和46师率先开赴上海参加淞沪战役,由女学生组成的卫生队随军到了上海。在淞沪战役中,18师和46师损失惨重,回到湖南后,部分军人被整编到50师,部分卫生队员也转到了50师。1938年5月,谭道源亲率22军军部和50师抵达鲁南前线,加入下邳至台儿庄防线,其活动范围与徐州铜山县非常接近。在徐州沦陷前不久,22军主要负责掩护大部队突围。 “那次战斗打得非常惨烈!”谭正在回忆当时他奶奶叙述时说,整个22军军部六七十名高级军官以及卫生队队员,只有军长谭道源和参谋长李家白幸存,其他人全部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谭正描述的时间和经过与李士璜女士的记忆大致相同,无名女英雄牺牲的时间和地点也与22军战斗的时间、地点大致相同。据谭正叙述,22军军部卫生队队员在徐州会战中全部壮烈牺牲,无名女英雄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位。 同时,谭正也提到了22军和周南中学的渊源。抗战开始后,周南女中很可能派出了一些女学生随46师参加了淞沪战役,此后又随22军参加了徐州会战。 当时的22军军人或战死沙场,幸存者也早已分散各地,查找非常困难。目前是否还保留有当时22军卫生队的花名册,这也是一个未知数。本报连续报道女英雄的事迹后,接到许多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将继续为女英雄寻找故里。 “让女英雄回家吧!”昨日,许多读者致电本报热线,希望能将远在徐州荒坟中遥望故乡66年的18岁湖南女兵的遗骨接回故乡,让女英雄在故乡的怀抱里安息。 “我们也希望能让女英雄回家乡。”昨日,省民政厅优抚处副处长杨小军看了本报报道后说,湖南能有这样的女英雄是湖南人的骄傲,优抚处更加希望女英雄忠魂回归故里。“要想让女英雄魂归故里,唯一的希望就是尽早找到无名女英雄的家人,核准事实后,将女英雄追为烈士。这样,就可以将女英雄接回故乡的烈士陵园安息了。”让我们一起帮无名女英雄早日魂归故里。 湖南女兵,家乡人看您来了 湖南女兵,您的音容笑貌还在!至今还留在徐州人民的心里!为了帮助您找到您的亲人,完成您的遗愿,本报记者昨日匆匆赶到了徐州,来到了您当年牺牲的徐州市柳新镇陈塘村。 您临走时还小,还是个孩子。当年的游击队员、今年83岁的王振山老人,至今还记得您和您的战友在徐州下火车时的情景。一条巨大的横幅挂在火车头的前面:“生在湖南,死在山东”。为了保家卫国,将侵略者赶出国门,从报名上前线的那一刻起,您和您的战友们就已经做好了再也无法回家的准备。 66年了,您的音容笑貌还保留在徐州人民的心里。尽管您的照片被岁月侵袭得皱皱巴巴,但您的笑容还那么灿烂。今年50岁的陈塘村村民王家金先生,特意翻拍了150张您的照片。他让记者带回家乡,分发给那些能够提供哪怕一丁点儿线索的老人。 “我从报纸上看到这张照片就哭了,我想象得出她当时吃力地从上衣口袋里掏照片的样子。”王家金先生指着您的照片说,“她身后有一棵柳树,再后面是一堵围墙,她躺下的位置是一块草地。这张照片肯定是在学校拍的。” 站在您的坟前,这里的乡亲都围上来跟记者握手,都说:“这下好了,湖南女兵的家乡人来了。”眼泪打湿了我的眼眶,您有您自己的名字,您为了保卫这块土地离开了家乡,即使到现在我们连您的名字都不知道,这里所有人都称您是“湖南女兵”。几天来,我和我的同事四处联系、查找,但没有任何结果。您是在山东台儿庄战场上负伤被战友抬到徐州的,当年徐州属山东管辖,江苏方面没有您的任何记录。在徐州档案局,我和我的同行只查到当年湘军参战的部队番号,只知道22军50师的弟兄们当年曾浴血奋战在台儿庄战役的战场上。 徐州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还说,到台儿庄纪念馆去吧,那里或许能够找到您的资料。当地人说,山东台儿庄距离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只有70公里左右。今天,记者将奔赴台儿庄纪念馆,继续查找您的相关资料。 女兵档案 李藩珍:生前所在部队为50师296团2连,为该连下士士兵,祖籍湖南浏阳,其父叫李燕湘,母亲谢氏,有一个弟弟叫李藩初。 蒋芸:生前所在部队为50师296团3连,为该连下士士兵,祖籍湖南祁阳,母亲罗氏,有一个弟弟叫蒋梅生。 寻人启事 为求证李藩珍、蒋芸是否就是我们要找的湖南女兵之一,记者记下了陆军22军50师在1938年那次战役中部分阵亡、负伤将士的名字,他们分别是:浏阳籍阵亡的有李家保、吴声庆、李日明、张安庭、萧新楷、张惟贵等人;而祁阳籍只有蒋芸一人。不过,祖籍湘乡的朱连成的亲属或许能提供进一步的情况,朱连成系2连中尉排长,他在此次战役中负伤。 无名女英雄锁定2人 浏阳籍的李藩珍、祁阳籍的蒋芸很可能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女兵之一 寻找湖南无名女兵一事有了转机! 为完成湖南女兵遗愿,连日来,本报特派记者辗转山东台儿庄,江苏徐州、南京等地,继续追寻湖南女兵及其所在部队当年血洒疆场的英雄足迹。 昨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厚厚一叠资料时,终于找到了第22军50师当年参加徐州会战时的具体战斗方位,两名分别叫李藩珍(浏阳籍)、蒋芸(祁阳籍)的阵亡士兵同时跃入了记者和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视线。档案馆工作人员分析,其中一位很可能就是本报要寻找的湖南女兵之一。 台儿庄欲展出女兵照片 6月8日上午,记者在徐州《都市晨报》、徐州电视台记者的陪同下,来到了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古运河畔台儿庄区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该馆馆长林广侠得知记者的来意后,马上吩咐工作人员帮忙查找。工作人员随后搬出一大叠厚厚的资料。 遗憾的是,该馆没有22军50师的任何资料。 目标锁定两名女兵 6月9日,记者马不停蹄赶到南京市,来到了位于该市中山东路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该馆一位姓蒋的工作人员在得知记者来意后,当即协助记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开始查找。 在厚厚一叠《陆军22军50师官兵病故伤亡抚恤名单》的案卷中,记者终于找到了该师当年参加台儿庄大战时的具体战斗方位,所有阵亡将士死亡地点都是在江苏邳县。这说明,当年这支部队具体作战方位在邳县一带。 邳县现属徐州管辖,靠近台儿庄及徐州铜山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根据其地理位置分析,这支部队的受伤人员极有可能被送往铜山县柳新镇,因为柳新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属后方。 找到了50师的具体战斗方位后,寻找湖南女兵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 翻阅史料,记者发现,这支部队在1938年进行的那次战役中,阵亡将士共有223人。在这些名单中,没有出现本报9日报道的肖(萧)喜英、杨亦男、傅淑云、杜尚美等人的名字。 在以上223名阵亡将士中,有221人被注明系男性,其抚恤金由其妻领取。唯有“李藩珍”、“蒋芸”两人未被注明性别,在其抚恤金由谁领取一栏内是一块空白。史料记载,以上两人于1938年在同一个战场上阵亡。档案馆工作人员分析,从名字和抚恤金未领这两点来看,她们应当为女性。所以,其中的一位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湖南女兵。 后续台风,暴雨。放眼望去,田野泽国一片。静卧在田埂上的湖南女兵的坟墓也陷入了积水的包围之中。 英雄坟墓被积水包围 7月5日傍晚时分,本报记者与热心读者黎银彪、朱天芳等人匆匆赶到徐州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当地殡仪馆,找人制作墓碑,并计划在“七七事变”6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将一块刻有“徐州歼日寇,国共百团卫祖国;寰宇悼英豪,潇湘一女不凄潇”碑文的墓碑竖立在英雄的墓前,以此永悼英雄之灵。 此时的徐州,刚经历了台风和暴雨。隔着老远的距离,我们看到:静卧在田埂上的湖南女兵的坟墓,以及墓旁那棵已经枯死的柳树,已被积水包围。 赤脚穿过坑洼,记者与黎银彪、朱天芳等人来到了湖南女兵的坟墓前,虔诚而细心地洒上了从家乡带来的泥土和江水。 “不能让英雄泡在水里” 但此情此景,实在令人放心不下。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将英雄遗骸运回故里后,我们将她安放在哪里呢?“把她安葬到我们浏阳去。”黎银彪说。在记者请示报社领导的同时,黎银彪开始用手机与家里人为英雄联系墓地。浏阳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对黎银彪说:“运回来吧,我们都是她的亲人。我们不能让英雄的遗骸长期浸泡在水里。” 将安息在湖南革命陵园 昨日上午,湖南革命陵园下属福天殡仪服务公司负责人唐渝平先生获悉英雄将魂归故里的消息后,立即向该陵园主任马果夫作了汇报。陵园在第一时间内就此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决定:免费安放湖南女兵的遗骸。 得知这一消息后,远在徐州的黎银彪、朱天芳等热心读者如释重负。黎银彪说:“这一结局对湖南女兵来说是最圆满的。” 徐州百姓忍痛退让 作出将湖南女兵遗骸带回家乡的决定已是昨日中午,当地老百姓得知消息后再三挽留,在读者黎银彪和朱天芳的强烈要求之下,当地政府和人民才忍痛答应送别英雄女兵。今日上午,当地民政部门和人民将为女英雄举行告别仪式。 昨日,当地百姓已开始为湖南女兵的告别仪式作准备。他们备下鞭炮、香烛、果盘,专门请了为湖南女兵起坟的人,按照当地风俗习惯为湖南女兵作祭奠;他们写下“迎送湖南抗日女兵魂归故里”的条幅,祝福湖南女兵一路走好;他们还为湖南女兵制作了一张40寸的大幅照片,希望世人能够铭记湖南女兵的英雄事迹。今日上午,徐州市民政局、铜山县民政局及柳新镇相关领导,也将参加告别仪式。仪式结束后,当地民政部门相关领导和《都市晨报》的记者将与本报热心读者、本报记者一道,护送女英雄回家。 昨日清晨,在徐州人民、都市晨报记者、本报热心读者及本报记者等人的护送下,女英雄终于回到了故乡。昨日上午,女英雄的迎灵仪式和祭奠活动在湖南革命陵园隆重举行。 上午10时整,女英雄的遗骸进入湖南革命陵园。 四名武警、两名司仪,为湘女之魂开道。在人们的簇拥下,女英雄的遗骸被安放在湖南革命陵园雄魂阁的大厅之内。女英雄的遗像高悬在大厅正前方的相框里,她那花样年华的青春,她那脸上甜甜的笑意,几乎使人们遗忘了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的热心百姓王家金来了;都市晨报特别报道组组长王继庭来了;本报热心读者黎银彪和朱天芳来了;知名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来了;常德一位七旬老人连夜赶来了;浏阳一烟花公司的黎仲春带着一车花炮来了;东风小学、稻田中学的“红领巾”们来了……阳光越来越灼热,自发赶来祭奠女英雄的人,也越聚越多。他们带着祝福,怀着崇敬,从四面八方赶来,那一个个白色花圈、一对对挽联,寄托了人们对女英雄深深的怀念。 魂兮归来英灵千古10时10分,人群肃立,默哀。礼炮轰鸣,乐声阵阵。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那雄浑激昂的乐声,在灵堂里回荡,前来祭奠的人们,仿佛被拉到了66年前那个血肉横飞的战场——在那里,清秀的无名女英雄为了对祖国的忠诚和故土的热爱,永远闭上了美丽的眼睛。 “呜呼湘女,生而为英,死则实苦。当神州之多敌,遇日寇之狼虎,侵我半壁江山,杀我万千男妇……及天下之魔鬼,实众仇之倭虏……呜呼湘女,魂兮归来,英灵千古。”何光岳老人沉痛的音调,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60多年前,他的爷爷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手中,战火远去,记忆犹新。何光岳先生清晨奋笔疾书,30分钟写就一篇《祭抗日英雄湘女文》。 隆国东饱含感情地说,“湖南女兵回来了,虽然经过多番努力,长达一个多月,也没有找到她的亲人。但是,我想我们在此的诸位都是她的亲人。她的家在哪,我们不知道,但是我想,我们湖南就是她的家,我们长沙就是她的家,我们革命陵园就是她的家……” 10时40分,《送战友》的乐曲在灵堂内奏响。 人们自动排起长队,来到无名女英雄的遗像前鞠躬致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累积多日的情绪在这一刻迸发,一位80岁的白发老人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人群受到感染,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哭泣,感动无声地流淌蔓延。 迎灵仪式和祭奠活动结束后,抗日女兵的遗骸被放进了革命陵园雄魂阁的长安苑内,她的遗像,被稻田中学的学生们捧在手中。“您虽然离开我们66年,但是您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今天,我们代表长沙女中几经易名而来的稻田中学2000余名师生来看望您。虽经历史沧桑,找不到您的亲人,我们就是您的亲人,我们将每年来看望您。” 五年来,我们奔跑在近两千个日子里,在事件真相之间,在事件和报社之间,在报社和我们读者的眼睛之间,不停地奔跑,不停地记录,不停地报道;我们逼近现场,记录事实,揭示真相,传播真知,帮助读者和市民厘清认识,廓大视野。 穿越66年的漫漫时空,那是一位18岁少女的不朽青春。66年前,她离开家乡,远赴江苏,投入了抗日的洪流,在一次与日寇的遭遇战中不幸牺牲。66年后,往事被潇湘晨报披露出来,牵动着万千三湘父老的心。2004年6月4日,本报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连续报道。7月,湖南女兵的遗骸被安放至湖南革命陵园艺术墓园。 2004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73周年,湖南抗日女英雄魂归故土。在立碑仪式上,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龚曙光充满深情:“一张保存了66年的照片,我们已经无法送达,从徐州坟头的年年柳色到长沙故土的恋恋不忘,我们只能把你送到我们的心间,我们只能用最广阔的故乡把你深情地安葬。” 2005年8月12日,《无名女兵魂归故里》系列报道获第十四届湖南新闻奖一等奖。此事还被评为“2004年湖南十大公益事件”之一。 2004年6月4日,本报转载了徐州《都市晨报》一篇名为《遥望故乡66年》的文章。一位18岁的湖南女兵牺牲在台儿庄战场,她的遗愿就是回到家乡。从此,2004年的6月变得不再寻常。徐州震撼了,湖南沸腾了。本报立即派出两名记者奔赴徐州采访。从那一刻起,记者感受到了肩头担子的分量。 被一个故事感动 6月7日,徐州市柳新镇陈塘村。田野空旷,一座坟静卧在田埂上,墓旁的柳树已经枯死。女兵被埋葬在陈塘村一名叫陈开灵的村民家的地里。当年,女兵就是托他奶奶向家乡托信的。“这下好了,湖南女兵的家乡人来了。”老乡们激动地握住记者的手,因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大伙都称她“湖南女兵”。而这位18岁的湖南女兵已经长眠在此遥望故乡66年了。望着这个小小的坟茔,记者的眼睛模糊了,心中默默念道,一定要让她回家,一定为她找到家人。 为完成湖南女兵遗愿,记者辗转山东台儿庄,江苏徐州、南京等地,继续追寻湖南女兵及其所在部队当年血洒疆场的英雄足迹。 记者接女兵回家 连续几天的报道,无名女兵的故事已经在湖湘大地传播开来。每天上百读者致电本报询问女兵情况。网友也在网上转载本报报道,寻求网友的帮助。同时,读者接女兵回家的呼声越发强烈。 7月4日,本报记者和两名热心读者一道,再次奔赴徐州,接女兵回家。徐州人民为难了,66年了,他们早已经把女兵当成了亲人!但为了成全女兵遗愿,陈开灵只好忍痛从他家地里取出女兵骨骸,装进罐子,用红布盖好,交给记者。 7月7日,女英雄遗骸启运回故乡。后被安置在湖南革命陵园艺术墓园。告别仪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寻亲”同时,全国数家媒体转载、报道了女兵的故事。根据女兵临终前留给徐州老乡的话,她曾是长沙女中的一名学生,而稻田中学最早的名字就叫长沙女中。 2005年9月的一天,稻田中学校友会的谭映天收到了一个名为王杏华的老校友的来信。信中说,从报纸上看见女兵故事和女兵照片,使得老人想起了当时同班的一名叫刘守玟的同学。“我们普12班是1935年春招生进去的,同学的名字基本还记得,音容笑貌不模糊,女兵生前的照片从眼部至头顶极像刘守玟……” 为了找到谜底,谭映天来到湖南省档案馆查询刘守玟的情况。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成绩册里找到了“刘守玟”。“在1937年上学期的成绩册上,刘守玟的名字下方盖着一个印,写着‘退学’二字。”谭映天说。 为寻其家人不言放弃 刘守玟为什么要在卢沟桥事变后退学?同时,一位名叫黄莼的老校友的子女也找到谭映天,称自己母亲看了报纸后,也认出她即为同学刘守玟。当天,谭映天找到了黄莼,病榻上的黄莼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她看着女兵照片,在纸上准确写出了“刘守玟”三个字。“我问她,刘守玟是哪里人,她写了‘桃源县’。而刘守玟当年的同窗好友王杏华说刘守玟是汉寿口音,两地方挨得很近,应该就是那块地方了。”谭映天说。 同时,王杏华还称,她们进入高中第一学期就有“护士训练课”,毕业那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班上有一些同学拿着家里的伙食费,在学校报到后,就远赴前线了。难道女兵就是刘守玟?谭映天立即找来1935年至1937年关于学生情况登记册。她惊喜地发现,在1935年、1936年的日志里,普12班确实有一个名叫刘守玟的学生!但奇怪的是,到了1937年,花名册里刘守玟的名字不见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找到谜底,谭映天来到湖南省档案馆查询刘守玟的情况。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成绩册里找到了“刘守玟”。“在1937年上学期的成绩册上,刘守玟的名字下方盖着一个印,写着‘退学’二字。”谭映天说。 刘守玟为什么要在卢沟桥事变后退学?而且显示并没其他原因。这样推断,刘守玟很有可能上了前线。同时,一位名叫黄莼的老校友的子女也找到谭映天,称自己母亲看了报纸后,也认出她即为同学刘守玟。当天,谭映天找到了黄莼,病榻上的黄莼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她看着女兵照片,在纸上准确写出了“刘守玟”三个字。“我问她,刘守玟是哪里人,她写了‘桃源县’。而王杏华说刘守玟是汉寿口音,两地方挨得很近,应该就是那块地方了。”谭映天说。 谭映天当即决定到汉寿去寻找女兵家人。10月20日左右,谭映天与中央电视台记者一起专程赶到汉寿县。由于不能确定女兵家的具体位置,他们像大海捞针一般,在汉寿县的各个村镇里来来回回,到处打听女兵的身世和家庭。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汉寿县新兴乡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告诉她:“这里,曾有一个姓刘的大户人家,其女儿于1935年前往长沙女中读书……”就这样,谭映天在这里找到了女兵的家。 刘氏族人隆重迎灵 在军刘村刘氏族人的强烈要求下,湖南长沙革命烈士陵园终于同意将“女兵”遗骸移交故里。10月25日上午10时,刘氏家族在军刘村举行隆重的迎灵仪式,几乎所有族人都来到现场。唢呐奏响,鞭炮齐鸣,香烛点燃,焚烧纸钱,少先队员举手敬礼,全体族人磕头跪拜,迎接抗日英雄的遗骸和遗像回到老家。 《半边天》栏目组把从长沙带回来的录像资料,在刘守玟的牺牲地———铜山县柳新镇陈塘村现场播放。一直帮助“女兵”寻找家人的热心读者王家金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为“女兵”上坟烧纸的陈开灵先生观看了录像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抗日英雄,你终于真正回家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