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家琨 |
释义 |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德中文化年、法中文化年、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多个国际展览及国内展览。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作品被《A+U》《AV》《Area》《MADE IN CHINA》《AR》等出版,并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巴黎夏佑宫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中文名:刘家琨 国籍:中国 出生地:成都 出生日期:1956年 职业:文学创作 毕业院校: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代表作品:上海相东佛像艺术馆 简介: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等。 部分已获荣誉:曾参加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中国房子/建造五人文献展、德中文化年“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法国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中法文化年——中国新建筑等展览。主持设计的作品还被选送参加俄中文化年、及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等多个国际展览。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作品被《a+u》《AV》《area》《MADE IN CHINA》《AR》等出版,并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主要著述包括《英雄》、《高地》、《灰色猫和有槐树的庭院》、《明月构想》、《此时此地》、《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 参与2008年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参加2008年汶川震灾后重建工作,并开发出利用震后废弃材料制作的“再生砖”。 个人经历:在中国这些已经成名的少壮派建筑师中,早年具有文人身份的刘家琨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一直拒绝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扎堆”,长久以来始终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土地。从“艺术家工作室”开始出手。 从事建筑设计这么多年,刘家琨一直很乐于当个文人,作为目前国内最当红的一线建筑师之一,刘家琨至今仍觉得自己当初入行建筑设计界简直是阴差阳错。 “我上大学之前,从来未听说过‘建筑学’,填志愿时连‘仓库保管’和‘皮革处理’都填了,无非也就是一个知识青年想跳出农村找个工作。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画画。选择学建筑,是听说它和画画有些联系。” 上大学之后,刘家琨才发现建筑离画画实在太远。很快,他就对建筑失去了兴趣,转而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他只主持设计过两个建筑,却写了四部中长篇小说,是他建筑作品的两倍,他一度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刘家琨用这种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消极抵抗着——在建筑设计院里,他成了四川小有名气的高产小说作家;而建筑学前沿发生的事对他而言就像传闻。 “到我认真进行建筑创作已经是1993年左右。虽然从1982年以来我的职业一直是建筑师,但是真正从事建筑设计还是最近10来年的时间。由于我一开始就不喜欢建筑设计,学校里的4年,包括毕业后的十几年,我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建筑设计上。我没有真正爱这一行,也没有把它作为我的事业。相反我对其它事情的兴趣更大。我一直想画画。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爱好文学,偶尔我也写小说。” 1993年,刘家琨的大学同学汤桦在上海办建筑个展。让刘家琨尴尬的是,他是作为朋友而不是建筑师出席。这件事几乎触动了刘家琨最敏锐的神经。在设计院写完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月构想》后,刘家琨离开了设计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刘家琨为画家罗中立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品,那是1994年。罗中立工作室让刘家琨体会到了建筑从设计图纸到实物的乐趣。“那时从设计院出来自己干,刚刚起步,显然只能接受一些朋友的委托。他们比较了解我,对我比较信任,所以前期个人化作品要多一些。”1995年,刘家琨又为画家何多苓设计工作室,成为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之后,他又陆续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项目,刘家琨“玩”这种小型文化空间时对于环境的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为人称道,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 如今,刘家琨接手的项目很多很杂,有中小型的公共建筑,也有住宅型、商业型建筑。事实上,刘家琨并不忌讳和商业力量的合作,甚至非常欢迎:“商业建筑基本上是市场操作,它有自身的规律,比如说开发压力大,更大的尺度,更快的速度,甚至必须依靠人海战术来完成。像我这样的小事务所未必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即便是我在商界也有非常好的朋友,我也不能够去承担这种业务。近年来做的商业建筑要多一些,这大概也是因为社会意识的提高。购买者也好,商业开发者也好,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仅要求量,更开始要求品质。他们原始积累的压力慢慢消除了,希望做出有更多附加值的东西,当他们在独特性、是否更加细致地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时,我的业务就多了起来。我想建筑设计和很多行业一样,是攀附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部分作品简介 :胡慧姗纪念馆 犀苑休闲营地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锦都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