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拟行路难·愁思忽而至
释义

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作品,为其十八首乐府组诗《拟行路难》之第七首,表达了作者悲怆忧愁之情。

作品名称:《拟行路难·愁思忽而至》

创作年代:南朝宋

作品出处:《拟行路难》

文学体裁:乐府诗

作者:鲍照

作品信息

【名称】《拟行路难·愁思忽而至》

【年代】南朝宋

【作者】鲍照

【体裁】乐府诗

作品原文

拟行路难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带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怆恻不能言。

作品鉴赏

《拟行路难十八首》就集中抒写人生感受的特点来说,可能受了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影响,但两者的作风是很不相类的。鲍照乐府中那种倜傥明快的意象,跟阮诗的隐晦曲折、闪烁其辞,相去不啻十万八千里。不过这首诗可以算作例外。它用的是比体,托喻之事又故意不写分明,所以令人读来有一种迷离惝恍之感,在整个组诗中属于别调。

诗的起头就起得怪:“愁思忽而至”,究竟“愁”的什么,又怎么个“愁”法呢,作者不但不加解说,反而接着大写“跨马出北门”的所见所闻,仿佛将原先的愁思轻轻巧巧地撤在一边了。其实这正是诗人狡狯之处,他安下了一枚“钉子”,却又故弄玄虚地转移读者的视线,读者切莫上当受骗。

果然,文章逐渐来了。步出北门,四顾瞻望,眼目所及,只是一片荒凉的坟园。“松柏园”在这里特指坟地,因古人墓穴上专植松柏而得名。遍地荆棘丛生(“蹲蹲”为丛聚茂密的样子),更说明这片坟园已成废墟,绝无人来打扫探视。

往下,诗人笔头一转,给坟园里的杜鹃鸟作了一个特写。专写杜鹃的原因:相传此鸟的前身是古代蜀国的国王杜宇,他后来失去王位,流落异乡,死后冤魂便化成了杜鹃。这自然是人们因杜鹃鸟鸣声凄厉所附会出来的故事,而诗人则巧妙地利用这个传说,将荒园里的杜鹃同墓穴中的死者构成联想,暗示这鸟儿可能即是死者魂魄的化身。听它声音哀苦,啼鸣不息,正是死去的冤魂在倾诉自身的不幸。看它毛羽颓脱,身形憔悴,恰似囚牢中的罪犯遭受了髡(音坤,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刑。可怜它如今只能飞走于林木之间,靠啄食昆虫、蚂蚁为生,已不能顾及往日尊显的地位,享受那富贵荣华的生活。这一段描述与其说是写杜鹃,还不如说在给死者招魂。而通过这寓言托物的手法,诗篇的本意便影影绰绰地显露了出来。

于是来到了全诗结穴之处:“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怆恻不能言。”“怆恻”就是“愁思”,一起一结,遥相呼应,意味着起首的哀愁一直贯串到底,“愁”的内涵并未改变。那末,究竟为什么而犯愁,诗句间似乎也已点明,那便是“死生变化”的道理,前面文字中着力描写的坟园景象和杜鹃神态,均足以昭示这一点。然若读者的理解仅局限于这一般化的死生之理上,恐还未能充分揭示诗篇的内在意蕴。读者应该注意到,寄寓于杜鹃形象上的死生变化现象,是一种与社会地位的沉沦、原有身分的颠踬相联系的独特的转变,一种带有浓烈政治色彩的生活变迁,这才是诗人着眼之所在。据此,有人认为此诗影射晋恭帝遭刘裕篡害之事,也有人以为暗指宋少帝被弑事,说法不一,难以轻下断语。但不管怎样,诗确系有为而发,则无庸置疑。六朝正处在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稳的历史阶段,改朝换代是家常便饭,统治集团间的纷争倾轧更永无休止。在这种政治局面下,往日安富尊荣的帝室权门、达官显宦,一旦倾覆,身死族灭,是很常见的现象。作者感喟于世态的混乱,而又回天无力,只能归之于死生变化非常之理。而由于篇中涉及时事,担心招来祸殃,便只好故意闪烁其辞,晦曲其事了。作风的不同导源于内容的差异,这里也显示出作者“量体裁衣”的本领。

作者简介

鲍照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一带度过的。26岁时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初不得重视,后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后因宫廷内部斗争,死于乱兵之中。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氏集》、《鲍参军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6: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