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临洮门宦
释义

临洮门宦简介

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虎非耶学派所属支系门宦之一。因其始传人马玉焕原籍甘肃临洮,故名。马玉焕,回族。清乾隆年间人,生卒年不详,终年35岁。该门宦系从穆夫提门宦分化而成。马金焕以长子资格继承了穆夫提第六代教主,在康乐传教。其弟马玉焕是阿訇,学识较好,因不能继任教主职位,遂迁居临夏瓦窑头,后去麦加朝觐,走访了虎非耶道堂的谢赫,重新领受了传教学理,回国后苦修善行,发展了一些信徒,逝世后葬于临夏西川王家场,当时群众称为临洮门宦。在他之后,因缺乏接替人,三代未传,陷于衰落。约在清道光年间,他的曾孙马有德(1799~1868)为振兴临洮门宦,在去麦加朝觐时,再次寻访了虎非耶学派的谢赫哈比布拉,接受了修道“迪克尔”,返回后大力传播,教众达1000余户,兴旺一时。但在其后的两代教主穆罕默德·扎希迪(1828~1890)和舍木斯丁(1852~1892)虽都是“哈吉”,但学识、道功都不及前辈,使该门宦未得到发展。第八代教主马成章(1871~1952)两次去麦加朝觐,并拜访了纳格什班迪耶教团谢赫麦尔苏木,领受其教理。回国后在甘肃临夏、东乡、甘南和青海西宁等地清真寺任教长期间,传播他的主张,使该门宦得到巩固和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他逝世前未指定接替人,因此,该门宦到20世纪50年代初,已处于衰落状态。临洮门宦的主要教义和礼仪除与穆夫提门宦基本相同外,还具以下特点:(1)不以“长子继承”为唯一教权承袭制度,教主须由本家族有经典学识的人继任,而且须是“哈吉”。(2)主张教主对信徒平易相处,也不主张行跪拜礼。(3)重视履行天命五功,反对把朝拱北与朝天房同等相待,认为朝天房是“天命”,朝拱北是一般悼念仪式。临洮门宦到20世纪50年代已传13代。前五辈与穆夫提门宦相同,第六代为马玉焕(即临洮门宦的第一代),此后3代无人接替,主持人失去记载,从第十代起,依次为:马有德、哲拉鲁丁、扎希迪、舍木斯丁、马成章(达乌德)。教众约二三千人,主要分布于甘肃临夏市西川、八坊和康乐、刘川等地。

二辈太爷哲俩龙吉尼时,他率众在临洮太爷墓上修建了拱北。

三辈太爷穆罕默德·咱赫吉·马真时,他主持紧挨临洮太爷拱北南面为二辈太爷哲俩龙吉尼修建了拱北,并在临洮太爷生前所购置墓地上修建了四合院,院中铺了砖。教众把临洮太爷拱北称为老金顶。据临洮太爷第五辈后裔、年已90岁的艾布·伯克尔·马英侠回忆:民国十七年前(国民军冯玉祥部赵席聘烧毁临洮拱北前)当时拱北正门座西朝东,气势雄威。进了拱北大门,门道有30米长,用水磨砖铺设门道,迎面是一面砖雕花木照壁。照壁北面是二门,二门座北朝南,进了二门是一座四合院,东、南、西、是大厅,整个院子都铺着青砖。东面还有一个门,穿过该们是一座后院,后院是埋杂滩(坟院)。后院有后门通往东面巷道。四合院北面正中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坊门,穿过牌坊门就是拱北金顶院,金顶院也全铺着青砖。内有老金顶、新金顶,进入老、新金顶,但见各位老太爷的墓前皆立着一尺五长的砖制墓碑,墓碑上刻着该太爷的姓名、经名和生亡年月日。金顶院墙外还有一转,离金顶院墙三米许,有一堵墙,高数米,两墙之间犹如有一巷道。

民国17年(1928年)临洮拱北被毁于国民军冯玉祥部下赵席聘部队的炮火。

国民34年(1945年)重建金顶和附属房屋。

1958年8月,反封建宗教特权运动扩大化中,临洮拱北金顶被拆毁。“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拆除仅存的南厅3间、学房5间。

1981年批准恢复。

1983年三月,众后裔和化隆等地教民重建老金顶和新金顶(前4辈继承人墓庐),并建清真寺,修礼拜大殿一座,东西讲堂各五间。清真寺聘请阿訇,讲授教义教法,领五时之拜,聚七日之礼和两个会礼,在圣纪节和伊斯兰教各种纪念日及各位先贤纪念日集会诵经赞圣,隆重纪念。

历史传说

临洮拱北在城西二里,屋脊五光十色,彩霞四射。拱北创自前明,系成化间物戊辰燹毁。(见民国二十年黄陶庵编《续修导河县志·卷入·金石门·转瓦》)

注:临洮门宦先贤历史追溯到明朝,拱北为清代建筑。《续修导河县志》著者可能当时把二者混淆了。

临洮拱北:本门宦属虎非耶派,其祖先原于唐时来自阿拉伯。住于陕西西安仓门街,至宋时迁居青海西宁,明初又迁至洮阳(甘肃临洮)。崇祯十六年,生首辈道祖名白什勒力哎尼。……发扬虎非耶派教理,育化群迷,不遗余力。后于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归真,享寿八十五岁,葬于临洮(现分设为康乐县,原属临洮)。其道传于西宁同太爸爸,继传至七世道祖马玉焕(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应为“生于乾隆九年十月十四日”),迁来临夏(本门宦一门两户即由于此)宣扬教理,授徒甚众。后于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因病归真,葬于城西王家场。当其病笃时,有得意教徒前来探视,并向道祖曰:死若可代,吾能替否?道祖颔首笑曰:汝可替余。道祖逝世,该教徒亦同时而殁。当时康乐教徒闻知道祖逝世,欲偷迁尸灵,临夏即星夜穿圹,圹深丈余,于最底层安葬道祖,而于五六尺处穿穴葬埋该教徒。康乐教徒于盈夜偷得史灵,仓卒间未辨真假,及抬至康乐境,于休息时启视,始知非道祖真体也。此即道祖所谓“汝可替吾”者也。想见道祖行高功深,洵非寻常。复传三世,至十世道祖马真(生于道光八年九月,归真于光绪十六年四月,享寿六十三岁),不再递传,而告一段落。至道祖马有德,曾赴阿拉伯,遇虎非耶道堂散以的名哈必本拉海,得其真传。

相关知识

门宦是中国回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四大苏非学派的各 个支派的泛称。“门宦”一词始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 月河州知府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中。门宦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权 力更集中.辖区更大的教坊制度,是中国伊斯兰教中的一种特有的组织形式。由文本化的宗教思想.模式化的宗教意识和层级化的教权组织等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体系。认真研究这一制度有助于,我们作好新时期的伊斯兰教工作。

一.门宦的产生与形成门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甘肃河州(今临夏).狄道(今临洮)青海的循化等地,该地区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垦荒区,元代以后成为穆斯林聚居区。明末,苏非派通过贸易路线由中亚经新疆传入,苏非思想也进入该地区,由于苏非教团组织严密和接近民间宗教意识和实践,在中国穆斯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苏非主义的派别很多。但传入甘.宁.清后苏非学派逐步发展成虎夫耶、库布忍耶、哲赫忍耶、嘎德林耶等派别,后来这些派别进一步发展.创建四十多个支派。起初,这些教团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语名称,或以赞念的特征命名,或沿用原苏非教团的名称。至清乾隆年间,甘肃临洮北乡穆夫提门宦第六辈教主马显忠,因积极改善回汉关系,又出资办学,经地方乡绅上报陕甘总督,赐于统领头衔,令其统管河州各门宦。从此有了“门宦家”之称。

二.门宦的文本思想门宦属于苏非主义学派,主张守贫.苦行和禁欲。共同遵信《古兰经》,并以“念、礼、斋、课、朝”为基本义务,遵守不逾;遵行的礼仪是,崇敬教主、老人家,宣扬他们是引领教众走上正道的“筛海”(长老)教众需遵从他的领导;教主、老人家须作静修持,常念“迪克尔”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名曰“拱北”,教众须经常去拱北祷念;门宦的老人家、教主由始传者的子孙世袭或由信赖的高徒继承,别人不能继承相传;教主管辖教坊,教坊的阿訇由教主委任。各门宦除具有这些共同的教义、礼仪外,还有一些不同的遵守。如,虎夫耶主张“教乘”、“道乘”并重,重视隐修和默念“迪克尔”,但所属各支系门宦因传道者的不同念训也不很一样。嘎德林耶派别在长期的发展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与其他苏非学派有显著的区别,其主张“道中有教”,教是通过穆罕默德生平言行所形成,而道是超然的、非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为了求道,一派认为修道者不娶妻室,出家住供北修行中以静坐参悟、默念“低克尔”为尚,宣扬“一时的参悟,胜过千年的功修”。而另一派认为婚配繁衍后代是天命,否则违背主命,修道也不完美,该学派将出家修行者分为三等,第一等是童子出家且要经过长期的巡游乞讨以及裹腹苦炼,第二等出家人是“勤炼人”或“记教人”,他们可以是童子出家也可以是半路出家,但是只限住拱北,第三等出家人是,管理拱北的当家人或主持,是拱北的掌权者,主持教务和修行兼而行之。库不忍耶门宦,主张“先教而后道”,静修默念“低克尔”,其主要学说是静性修命,浑化归依,认为要通过履行天命五功和静修参悟,达到“天人合一”。者赫忍耶门宦主张“先教而后道”,认为没有教乘作基础,道乘也失去了基础,同时道乘修持只限少数有条件、有决心的继承人,不要一般教众都去进行道乘修行。,高声念诵“低克尔”,宗教礼仪以简为尚。

三.各门宦的命名17世纪后期,虎夫耶、库不忍耶、嘎格林耶、者赫忍耶等苏非学派,相继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宁、青后,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穆夫提、大湾头、大拱北花寺、官川等派别,这时并不叫门宦。19世纪才正式有了门宦的说法。而各个门宦逐步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其命名有这么几个特点,从大的学派讲,一般继承了传入时的名称,如虎夫耶或嘎德林耶或库克忍耶或者赫忍耶;从小的支派讲有的以地名命名如毕家场门宦、北庄门宦等,有的以创始人的姓命名如刘门、杨门、张门等,有的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如胡门、疯门等,有的以建筑物的特点命名如花寺门宦等。

‘四.门宦的级层化教权组织模式从世俗的层面看,门宦内部的不同角色实体之间有阶层之分,教主、热依思、阿訇、教徒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他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门宦系统;门宦是由教主——热依思——阿訇——教徒(者赫忍耶)或教主——热依思——阿訇——教徒(虎夫耶、嘎德忍耶)等组成的教权层级结构。门宦内部结构呈金字塔型,教主是各种角色组合中的最高存在,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向下依次是热依思、阿訇、穆里德、处在不同层级上的角色享有不同的权利、地位和社会声望。但不论是热依思、阿訇还是穆里德,一般都在“穆勒师德”的教导下。在这种关系框架下,宗教权利集中在教主这一极,他既是精神领袖也是世俗权威。热依思、阿訇的宗教权力和地位来源与教主,他们的行动也要服从与教主的意愿。五.四大苏非学派及其支派的范围虎夫耶所属教众主要分布于西北各地,尤以甘肃为最多,其在甘肃的主要门宦有:毕家场门宦、穆夫提门宦、临洮门宦、花寺门宦、北庄门宦、胡门门宦、丁门门宦及明德堂、庆云堂等。其中花寺门宦在历史上影响较大。者赫忍耶学派教众主要分布于西北及云南、贵州等13个地区。该学派早期有二个分支门宦:、北山门宦和南川门宦。后来北山门宦又分裂成“北山”和“沙沟”两个分支门宦;南川门宦也分裂成“南山”和“板桥”两个分支门宦;其中北山门宦直接管辖教坊有张家川108坊,天水、秦安、徽县、成县、两当、清水礼县等地25坊,齐齐哈尔、河南汝县、南京及陕西陇县、固关等地14坊,总计不到200坊;沙沟门宦直接管辖的教坊有宁夏西海固和隆德、静宁地区的260坊,甘肃陇东地区的130余坊,新疆各地的40余坊的,10云贵多坊,山东、北京、吉林的10多坊,总计450余坊;南川门宦直接管辖的教坊有张家川等地的55坊;板桥门宦直接管辖的教坊有宁夏金积等地的120余坊新疆的20坊,甘肃、青海、江苏等地的10多坊,总计150于坊。嘎德林耶学派教众主要分布于西北五省区和四川等地,该学派早期有三个分支门宦:大拱北门宦(祁门)、鲜门(后改信虎夫耶)和马门(云南马),后来又分裂出很多分支,其在甘肃的分支门宦有大拱北门宦、海门门宦、阿门门宦、崖头门宦、高赵家门宦等。库不林耶学派教众主要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俗称张门,其道堂有两处,东乡大湾头道堂和康乐上湾道堂。六.门宦制度的变化(一)信教群众对门宦教权阶层顺从程度的变化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宗法伦理的影响,门宦教主和教众之间既是导师和弟子的关系,又是“巴提尼”的父子关系,这种关系赋予了门宦“家”的意义,因此,教众就必须去遵从“师道”,这必然就产生了对教主的敬畏和顺从心理。这种顺从心理一方面有利于门宦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一方面也束缚和禁锢了教众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形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对教主的绝对顺从和依附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问当你的“穆勒师德”给你“口唤”让你做一件事情,你是怎么办的?并提供了三种答案:A.“穆勒师德”的口唤都是对的我无论如何都的遵守;B.对的遵不对的不遵;C.所有的事情都商量着办,结果选A的占20%,选B的占35%,选C 的占45%。这就表明,第一教众对宗教上层的神秘感在减弱,平等意识逐渐增强。第二宗教上层正在从“表意型领导”向“工具型领导”、“象征型领导”的方向转变,已不在对群众有很大神秘性和吸引力。第三教权阶层的世俗化,教徒的自我意识和对事物的自我意识和对事物的自我判断能力都有所增强。‘(二)门宦内部结构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门宦制度也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门宦内部权力由教主权力高度集中制向多元化权力主体发展,教主、寺管会、阿訇、宗教界人士、一般信教群众都享有不同的权力。历史上门宦内部权力结构呈金字塔型,权力高度集中在教主这一极,他既是宗教精神领袖也是世俗权威,教众对他的指示或命令要无条件的服从和遵守,无论是在大的宗教生活方面还是在重大的个人行为方面都要讨取他的“口唤”获得同意方能做。但现在,这种情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主按照自己的意愿指使教众,或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其历史势力范围宗教生活的情况已很少,相反寺管会、阿訇、宗教界上层人士的表现则明显突出,表明门宦内部的权力结构正向多元化发展。二是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正在成为新的权力主体。。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是一种有较强民主化色彩的新型基层宗教自主管理组织。作为新的权力主体,有几个特点,一是它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其权力基础是本坊的全体教众,其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代表了本坊大多数教众的意愿。二是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比如其内部有明确职责分工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三是寺管会成员大多是社取中的精英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三是教主、寺管会、阿訇和教众之间既-相关互动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制衡关系。比如,过去由门宦教主放阿訇而现在寺管会选聘阿訇任然要通报教主,表明他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制衡关系。总之,历史形成门宦制度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对伊斯兰教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必须加以重视。

格底目 格底目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形成的一个教派。初无定名,18世纪以来为与其它派别相区别始被称为“格底目”(阿拉伯语,意为古老),又称尊古派或老教。遵遁逊尼派的正统信仰修持,总其教义是“认主顺圣”。在教法上数哈乃斐学派,重视五功和六大信仰。静修参悟被视为一种副功。以清真寺为中心,包括附近穆斯林居民,构成教坊,实行教坊之间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教坊的组织形成是“三掌教”制,由领拜伊玛目、讲经宣教的赫蒂布和呼唤礼拜的穆艾津(宣礼师)组成。清末被开学阿訇、二阿訇、穆艾津以及学董、乡老所代替。学董是一坊内宗教事务的实际掌权者,开学阿訇亦受其制约。

格底目派尊崇正统,虔守老规旧矩,重视细微末节的仪式。该派虽对门宦制度持异议,并反对朝拜拱北,但不反对任何门宦的道乘功修,也不攻击任何教派和门宦的宗教操守。在教派纷争中持宽容温和态度,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多数派。

依赫瓦尼

依赫瓦尼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通称新兴派,亦称遵经派、圣行派。19世纪90年代马万福创建于河州(今甘肃临夏)。清光绪十四年(1888),马万福去麦加朝觐留学,受瓦哈比派的影响,回国后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实际,联络当时河州知名的“十大阿訇”,创立依赫瓦尼派。他们提出十项主张:①不合念《古兰经》,一人念,众人听;②不高声赞圣;③做功课时不多捧手念;④不朝拜拱北;⑤不请阿訇聚众做“讨白”(忏悔);⑥不提倡纪念死者忌日;⑦不用手传转《古兰经》为亡者赎罪;⑧不鼓励举行五功以外的副功;⑨处理教法问题,以易形为原则;⑩不能请人代念《古兰经》等。20世纪40年代,该派在甘肃、青海、宁夏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在上列地区的伊斯兰教中确立了优势地位。

依赫瓦尼派的基本特点,是尊经、革俗、反对异端。主张认主、顺圣,严格履行五功,不提倡苏非主义的修持方式。认为崇拜教主、拱北,特别是对人下跪,是违反“只拜唯一的安拉”这条伊斯兰教最根本的信仰。但后来通过“海依”制(中心清真寺辖小寺制),又把互不隶属的教坊加以统管。马万福逝世后,河州一带的依赫瓦尼分为两派:一派以尕苏个哈吉为首,恪守原来宗旨,称为“苏派”,居多数。另一派以尕白庄阿訇马德宝为首,不执着于原来宗旨,称为“白派”。苏派主张礼拜时一抬手,被称为“一抬”;白派主张三抬手,被称为“三抬”,而他们自称为“赛耒非耶”(意为崇古派)。其赛耒非耶的主要特点是:只承认“前三辈”(即先知穆罕默德的门弟子、再传弟子和三传弟子)所奉行的教义、教律,认为前三辈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解释时,就要看谁的依据充足,解释正确,就遵从谁,不盲目排斥任何一个;同时主张遵行《古兰经》原文和正确的注解。对《古兰经》中有些隐晦不明之处,不妄加解释。他们还认为圣训是对《古兰经》的解释,应当遵行;主张不必用现金和财务为亡人赎罪;主张男子蓄发,妇女必须带盖头。同时,反对崇拜卧里(圣徒)及其坟墓。

西道堂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1902年马启西脱离北庄门宦后创建于甘肃临潭。最先名星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马启西游历中亚,途访“白道堂”(希达叶图拉的道堂)后,改名西道堂;取西有北道堂(即白道堂),东有西道堂之意。同时,因其以刘智等人“以儒诠经”的伊斯兰教汉语著述为传教依据,故又有汉学派之称。

基本信仰仍是“认主独一”、“顺主从圣”,尊奉《古兰经》和圣训,履行五功。其特点是将刘智等人的学说融会于宗教信仰之中。宗教礼仪和格底目基本相同,与哲赫林耶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具有高念派特点。创建初期,因简化宗教仪式,减轻穆斯林的宗教负担,不强迫儿童念经,移风易俗,提倡男女上学念书,因而得到当地穆斯林的支持,发展很快。

西道堂的教权结构具有门宦特点,实行教主集权制。教主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堂内世俗生活中总管一切的最高权威。内部组织结构分集体户和个体户两部分;集体户约四百户,千余人,在临潭旧城道堂内过集体生活;个体户约万余人,散居甘肃、青海、新疆、四川等地;整个道堂又似一个带有封建庄园性质的经济集团。堂内集体经营商、农、牧、副各业,全部财产归道堂所有。堂内设总经理统管各种经营,其下各行各业设经理,下又设专门负责人。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过去,西道堂既是一个教派,又是一个经济集团,它的经济制度从创建到解体,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因屡受地方军阀势力的打击,教派上层人物又相互争权夺利,至1949年已四分五裂,下层穆斯林生活日益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道堂作为一个教派,其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受到国家饿保护;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已无继续存在的条件,而逐渐解体。

门宦

门宦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及所属各支派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称。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中的卡迪林耶、哲赫林耶、库布尔耶等相继传入中国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后,逐步形成33个支派。最初,各个门宦都有自己的名称,有的沿用原苏非主义派别的名称,如卡迪林耶等;有的以念诵迪克尔的声调命名,如哲赫林耶、虎夫耶;有的则以居住地命名,如毕家场、北庄等,有的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如胡门、疯门等;有的则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如张门、杨门、刘门等。到清乾隆(1736~1795)年间,甘肃临洮乡穆夫提门宦第六辈教主马显忠(又名马金焕),由于出资开办义学,并积极改善回、汉关系,清地方当局遂赐予“统领”头衔,令其统管河州各教派。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从此,始有“门宦家”之称。继而一些文人、学者在其著述中用其名。在官方文书中,门宦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河州知州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

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已有云游四方的苏非主义修道者的传教活动,但还没有形成教团或派别。明中叶以来,苏非主义的一些支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进新疆,通称为“依禅”。明末清初,又通过海、陆两路,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青海和宁夏。著名传教者有:希达叶图拉(新疆的阿帕克和加)、阿布都拉西,还有专程去麦加、也门等地留学的甘肃人马来迟、马明心等。希达叶图拉传播了虎夫耶,阿布都拉西传播了卡迪林耶,马来迟传播了花寺,马明心传播了哲赫林耶。

门宦基本上形成、发展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循化(今属青海)、湟中(今属甘肃)地区。河、湟地处边塞交通要地,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屯田区,也是穆斯林与藏族等交换农畜产品的重要市场。元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穆斯林聚居区。清廷开放海禁以后,阿拉伯和中亚的苏非派学者随着商业贸易的开展,来到河、湟地区。他们自称“圣裔”,传播苏非主义,受到当地穆斯林的崇信;从而使河、湟地区的苏非主义派别得以发展,并逐步形成哲赫林耶、卡迪林耶、虎夫耶和库布尔耶(即库布拉维耶)四大门宦。

门宦的宗教特点,除信奉《古兰经》、圣训和履行五功外,主要还有:崇敬教主,宣扬教主是引领教民进入天堂的人,要求教民绝对服从,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名为拱北。号召教民上坟念经,坐静参悟,念迪克尔(赞颂词),是他们的主要修持功课。其特权主要表现在:教主只能由始传者的子孙世代相袭,别人不能继位传承,教主的“口唤”,教民只能服从,不能无故违背;教主管辖许多教坊或清真寺,教长由教主直接委任。教长隶属于教主。教主将教民的施舍,用来置买土地、牲畜等,一般都成为富冠一乡的头领。故一派教主不仅总揽该派宗教事务,还拥有一定的封建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门宦的封建特权也随之逐步消失,广大穆斯林的正常宗教生活得到保障。各民族内部与各民族之间、教派之间,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从而进入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新时期。

哲赫林耶

哲赫林耶是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之一。哲赫林耶一词阿拉伯语意为高念派,与虎夫耶门宦相反,主张朗诵迪克尔(赞颂词)。因其以甘肃定西官川为传教基地,故又称官川门宦。创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教法上属哈乃斐学派。它兼收并蓄沙孜里、纳格什班迪、卡迪里等苏非主义派别的学理,在中国穆斯林中独树一帜。创始人马明心全家躬耕自给;他常穿羊毛褐衣,只身周游各地,教徒有所奉献即随手转送穷人。他反对教权世袭,提倡简化宗教仪式,从事宗教革新。后来随着门宦制度的确立,有些教主如马以德、马化龙、马元章等置田产、造庄园,直至经营巨资商业,富甲一方。

教权结构是道堂、教区、教坊(清真寺)三级制。教主高居道堂,是门宦的精神领袖,掌握门宦事务的最高权力。教区是由若干教坊组成的区域性机构,每一教区由“热依斯”(教主代理人)管理教区事务。教坊是以清真寺为单位,由开学阿訇兼行主持教徒宗教生活的场所。热依斯和开学阿訇过去都由教主直接委派,任期不定。

该门宦高声念诵迪克尔,其迪克尔不仅记主,还要赞圣;尊崇教主和拱北,特别重视殉教精神。在宗教习俗上,男子戴黑色六角形帽,不留腮须,女子不戴盖头,不蒙面纱。教徒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及云南、贵州等地。辖有830余教坊,历经八辈教主。在清代因几度反抗民族压迫而惨遭镇压。后期演变为北山、沙沟、新店子、南川、板桥五个支系门宦。

虎夫耶

虎夫耶是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之一。虎夫耶,阿拉伯语意为低念派,因主张默念迪克尔(赞颂词)而得名。笃信《古兰经》和圣训,主张教乘(五功)与道乘并重,其道乘主要功修是静修参悟和念迪克尔;所属各支系门宦因其传授不同,念诵方式亦各异。

修道制度

修道者分为三级;最高一级是“穆勒师德”(传引人、导师),称太爷或教主,被认为是得道的人,具有卧里(圣徒)的品级,并能显示各种“奇迹”;次一级是“海里凡”,即穆勒师德的接替人,被认为是办道的人,具有“筛海”的品级;第三极是上两级的忠实信徒,称为“穆勒得”,即追随者,被认为是学习教门的人。实行教主集权制。在继承方式上,教主在世时,精心培养几个海里凡,临终前,选择最得意的海里凡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交给掌教印章或一至几件衣物,作为继承教权的凭证,使其成为下一辈教主,后来又演变为世袭制。随着教坊的增多,将若干教坊联结为一个教区,由教主指派海里凡主持教务,打破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的单一教坊制,成为教主管辖下的多教坊制。同时,由教主委任各坊教长,代替单一教坊教长的推选聘请制,而成为教主的权力集中制。教法上属哈乃斐学派。教主殁后,信徒为其修建拱北,加以崇拜,甚至将参谒拱北和朝觐克尔白等同视之。

支系

虎夫耶门宦约有支系20余个,各支系独立传教和行使教权、教徒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各省、区,部分散居云南、四川、吉林、河北、河南等地。主要支系有:

毕家场门宦

创始人马宗生。他提倡顺天理、守国法、行人情;先遵行天命五功,后力行静修默念;主张不随意批驳别派或与之争夺教徒。宗教礼仪与格底目大体相似。

穆夫提门宦

创始人马守贞。康熙十三年(1674),新疆白山派的著名领袖希达叶图拉?q阿法格?q曼什乎勒向他传授了虎夫耶学理,并教其太斯塔勒(缠头巾)、念珠、印信等八件传教凭据,命名穆夫提。他以故里临洮北乡为基地,传教50余年。强调参谒拱北与朝觐克尔白具有同等意义。教主为世袭制。教徒见教主必须行跪拜礼,在纪念先辈教主时重视点香。传至第六辈教主马金焕时,其弟马玉焕为争夺教权,自立门户,率众迁往临夏瓦窑头传教,因其由临洮迁来,故称临洮门宦。

花寺门宦

创始人马来迟,他18岁开始担任教长达20余年。1728年去麦加朝觐,并到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地游学深造,先后研究了沙孜里、纳格什班迪和苏哈来瓦迪耶学理。清康熙十二年返回甘肃河州,综合各派教旨,始传虎夫耶学理。他主张“闹中静”,重视五功、“干阿麦里”(即为纪念该派有关人物忌日而举行的宗教性活动)和念《卯路德》、《冥沙勒》等经。教徒死后,须在花寺拱北做“祈求”,并以“传转”《古兰经》为其赎罪,举行殡礼仪式时要求脱鞋。19世纪70年代分裂为以循化为中心、马如彪为首和以河州为中心、马永龄为首的新老两派。后在反清起义中遭清廷镇压,自此一蹶不振。

北庄门宦

创始人马葆真。他原为花寺门宦阿訇。清嘉庆十七年(1812)曾投新疆莎车白山派谢赫乌尼亚门下,学习苏非主义,8年后授以传教凭证。后去麦加朝觐,回过后在东乡北庄传虎夫耶学理。该门宦主要特点是:凡传引人必须具有“哈吉“(朝觐者)身份和莎车道堂的传教凭证;认为五功、坐静、念迪克尔三者同等重要;教徒嫁娶必先取得传引人的同意。主张用“传转”《古兰经》为亡者赎罪。马葆真去世后,原来分管五地教务的五个主要门徒,名义上仍属北庄门宦,但各立门户,自成一派,故又有巴苏池门宦、达子沟拱北、小杨门、妥叶老人家和井沟门宦五个支派。

灵明堂

俗称“疯门”。创始人马一龙,原为格底目阿訇,后在河州等地接受了虎夫耶和卡迪林耶学理。返回兰州后,坚守礼拜和坐静参悟,默念迪克尔,常年身穿破衣单褂,沿街行乞,行止如疯似癫,执意苦修,去世后,信徒为其在兰州西园修建拱北,起名灵明堂。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皮毛商马仁甫到兰州经商,加入灵明堂,后迁固原三营,修建庄院,定名明月道堂,是灵明堂的支派。

胡门门宦

创始人艾布则地,原在西安崇文巷清真寺学经,清乾隆十四年(1749)返祖籍河州东乡传教。其宗教仪式和格底目大同小异。较有特点的是对“艾立夫”(阿拉伯语28个字母的第一个)解释为“一字分三,三字归一”,即真主、圣人、穆民三者合而为一。不食兔肉。

洪门门宦

创始人洪海儒。其宗教特点主要表现在四段受教仪式上:先行告诫,宣布“十条戒律”;次念讨白(忏悔);再念迪克尔;最后授“守头”,即暗记前辈某一道祖道号,危难之际,呼叫此一道号,乞求前来援救。所授“守头”,虽父母妻子亦不能外传。

库布尔耶

库布尔耶是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之一。源于中亚人纳吉姆丁?q库布拉所创的库布拉维教团,教法上属哈乃斐学派。明末清初传入中国,教徒分布在甘肃东乡和康乐等地。据传,第一个将库布尔耶传入中国的是一位名穆乎引弟尼的外籍传教师。他曾三次来中国传道,最后于明洪武三年(1370)定居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大湾头,改姓张,号玉皇,字普济,躬耕乡民所赠的九亩土地,成为东乡族的成员。和他同来的还有其子艾海买提?q克比若?q白贺达吉,后继任第二辈教长,发展了不少教徒,当地汉族亦有随教者。其子孙相袭教长长达11辈。称张门或大

湾头门宦。

库布尔耶门宦除遵行五功外,主要是静修参悟。静修分40天、70天、120天不等。届时幽居山洞,默念迪克尔(咱颂词),做礼拜,日食7枚大枣和数杯开水;于阿麦里时点香高念《古兰经》、《卯路提》和《麦达依哈》;以“传转”《古兰经》为亡人赎罪;举行殡仪时不脱鞋。

卡迪林耶

卡迪林耶是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之一。源于波斯人阿卜杜?q卡迪尔?q吉拉尼所创的卡迪里教团,教法上属哈乃斐学派。清康熙初由阿拉伯人华哲?q阿布杜拉(号称盘龙道祖)传入中国。认为在遵行个《古兰经》、圣训的同时,必须静修参悟,否则不能达到认主、近主的目的。主张“先有道、后有教”;教,由穆罕默德的生平言行所构成,而道则是超然的、非创造的、亘古不变的。为了求道,只有割断夫妻恩爱,抛弃功名利禄,游深山、访名师,进行苦修苦炼,以求悟道;认为参悟是求道的捷径,“一时的参悟,胜过千年的功修”。它的修持理论是“定性复命”和“修身养性”。认为“性”是根,是永恒的,“命”是形,是暂时的,修身克己、清心寡欲都是为了养性。

各辈道祖被认为是出家修行的引路人和导师,能显示某种“奇迹”。道祖的道统继承是由道祖个人指定的,其先决条件是童子出家,而且要经过长期漫游行乞仅得果腹的苦炼和入山修行参悟。他们在中国的道统,据后子河门宦称,已传七辈十一人,此后因无合其条件者而“封印”不传。

卡迪林耶中分出家人和俗人两部分。出家人除漫游苦修者外,还有称做“清廉人”或“计较人”的。他们可以是童子出家,也可以是半路出家,不要求漫游乞讨,一般居住拱北修行。在道统失传之后,这种人实际上就成为道统的继承者,被称为穆勒师德(传引人,导师)或卧里(圣徒);还有一种是管理拱北的“站拱北者”,其中称为“主持”或“当家人”的是拱北的掌权者。他们有的不出家,其主要功课是早晚敬香和默诵迪克尔(赞颂词)。各种出家人事先要有卧里,穆勒师德的认可,出家后必须遵行反映禁欲主义的戒律和操守。阿訇和一般教徒被视为俗人。他们只是信道者,不履行修道的各种戒律和功课,只要重视朝拜教主陵墓和参加该派的纪念活动。

教坊组织基本上是单一制。阿訇多由教众选聘,是一坊内的领导人。主要支系有:

大拱北门宦

初以创始人祁静一的姓氏命名,称祁家拱北。后因其建筑宏伟壮丽,又名大拱北。祁静一经名西俩里,号西俩鲁迪尼,河州(今甘肃临夏)人,是阿布杜拉的学生。他听从师命,绝离尘俗,不结婚,先后在陕西西乡鹿龄寺、四川阆中、河州杨妥家出家修行。主张以“绝尘俗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故入其门者,应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身”。大拱北无教主、掌教等名称,每处拱北都由当家人主持和管理;也没有父传子受的教权制和世袭的掌教制,一切统由当家人掌握。当家人实际上具有类似教主的权力。大拱北在甘肃、四川、陕西、青海四省约有大小修持地30多处。当家人已传九辈十七人。

后子河门宦

创始人杨保元,字善堂,经名塔中奴尼。出身寒门,早年父母双亡,依靠兄嫂生活,童年在清真寺习经,后从著名经师王通受教。清嘉庆三年(1798)经王通推荐,拜卡迪林耶第六辈安道祖为师。专心探求“性命”之学。五年,去麦加朝觐,并游历中亚,访贤求学。回国后,曾在玉门昌麻尔南山石洞中静修3年,又在北吉塬静修6年。安道祖认为“杨已到纯真无俗”的境界,指定其为卡迪林耶第七辈道祖。殁后,教徒在后子河墓地修建了拱北,通称杨门。

依禅

依禅原为波斯语第三人称的复数,即“他们”。后来在突厥语系的部分穆斯林中演变成为伊斯兰教苏非主义传引人的尊称,与阿拉伯语的穆勒师德(导师、传引人)同义。中国新疆苏非主义派别高品位精神领袖多用此称谓,如白山派第一代领袖称依禅卡朗,第二代领袖称依禅穆罕默德?q优素甫。约在1530年,波斯人海比甫?q乃吉米经布哈拉进入新疆喀什、莎车等地传播苏非主义,他也被称为依禅。

在新疆,不仅白山派、黑山派的领袖称依禅,如卡迪林耶、沙孜林耶等苏非主义派别领袖,甚至连塔吉克族的伊斯玛仪派领袖也用此称谓。后来,新疆苏非主义派别多被通称为依禅派。

新疆依禅为适应当地的社会条件,除秘传各种修持学说、仪式外,并世袭罔替,发展门徒。在信仰上兼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圣徒崇拜等特征。信徒在举行活动时,由依禅赞念迪克尔(赞颂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