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沂模式 |
释义 | 临沂模式,通常指山东省临沂市坚持解放思想,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其主要特征:“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其主要目标: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转型。属于中国革命老区特色的发展范例。 形成背景临沂作为素称沂蒙山区的革命老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在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民营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变迁过程中,在区位优势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又面临着两步并作一步走而又不能走回头路的压力。处在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地的“经济洼地”,如何实现跨越发展,而不致陷入更为被动的境地,是关系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前途命运的选题。 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曾以贫穷封闭与落后著称,有“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记载。直到1984年,临沂市13个县有7个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临沂地区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的扶贫地区,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国家与省区发展规划中长期被处于边缘化。民间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79.6%。国家不投, 靠老百姓自己来投,这也算特有的临沂现象。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的“临沂模式”。“临沂模式”集中了“苏南模式”政府的强力介入加资本动作特点和“温州模式”的“小商品大市场加民营”的特点。 形成原因与井冈山、延安地区一起,沂蒙山区同为中国三大革命老区。沂蒙老区作为革命根据地,长达12年之久,仅次于延安地区。其中一类老区4个县,二类老区8个县。革命老区有着共同的历史,相近的经济条件,也有着共同的发展主题。这些革命老区大多处于两省交界处,且多为山区,荒凉偏僻,交通闭塞,生产力低下。如何赶超跨越,是这些革命老区的中心话题。民营经济将毫无疑问的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首选之路。临沂模式的强政府、强民营,大城市、大市场加产业集群的模式是老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概述临沂模式的形成,以临沂新城大规模开发为主要标志(时间可定为2005年至2009年间),转折点为2006年。围绕这个中心轴线,以城市化过程、市场化过程、工业化过程三大轴线构建一个三维立体坐标系。 第一条轴线: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1980—1992年,以罗庄乡镇工业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阶段。表现为自下而上的农村推动型经济。第二阶段,1992—2002年,以市场带动型为标志的市场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农村推动型向城市辐射型过渡。第三阶段,2002年—2010年,以经济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标志,以大规模引进民营外资为手段的城市工业化阶段。新型工业化进程至此将使区域经济获得更快的发展。 第二条轴线:城市化进程。在临沂,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进行的,并且是城乡间敞开的条件下进行的开放式运动。第一阶段,1985年—1995年,乡镇企业聚集在小城镇,以小城镇迅速发展壮大。第二阶段,1995年—2004年,以市县两级县扩容增量为重要标志的城市现代化阶段。开发区使市县两级中心城镇突破原有的空间桎梏,空间扩大,城镇体系的布局形成。第三阶段,2003年—2015年,以临沂特大城市崛起和城市圈形成为标志的区域一体化阶段。区域内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城镇体系布局开始大幅度调整完善,并反过来推动工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进程的提速。 第三条轴线:市场化进程。以集兴市,以市兴城,是临沂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先有大市场,后有大城。从这一意义上讲,市场化是因,城市化是果。从长远来看,两者之间又是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临沂其真正意义的城市化,是在市场化10年左右才得到大发展的。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以乡村集市扩展为固定的市场。第二阶段:1990年—2004年,专业市场迅速形成并得到提升,西郊批发市场群改移临沂批发城,加速区域产业支柱形成。第三阶段:2005年—2015年,以现代物流为标志的市场化提升阶段。 从时间上看,临沂大城市建设铺开,物流商城的形成与八大产业集群的稳定,其成熟状态的汇聚点在2006年前后。这就意味着,临沂模式的形成时间在2006年前后。非常清楚,临沂的发展到了2006年后,后两条轴线似乎实现“惊人的一跳”,从现象上看,人们所说的“梦幻般的变化”、“奇迹般的变化”便都是因为后两条轴线变得突然向上,形成质的飞跃。这正是临沂模式形成的关键时刻。 发展路径政府有为。临沂市党政的科学有为特别是在领导大城市建设与物流市场建设上最见功夫。体现在勇于创新的有为魄力,调控有度的有为艺术,超然于物外的有为制度,共绘一张蓝图的有为生态,历届党政领导一张宏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形成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从政生态。 民营主力。细读临沂发展的数字,发现临沂的民营经济大体比例都在80%上下。也就是说,在临沂的发展中,民营经济是“十分天下有其八”。2009年,临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5.5%,民营经济税收占国地税收入的80.8%。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占规模以工业完成增加值的88.5%;民间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80%。民营企业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民营企业中,曾以屠宰出身的周连奎任董事长的金锣集团总资产近86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06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拉地板车出身的王廷江当董事长的江泉集团, 2009年销售收入达 172亿元,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3.24亿美元。 大市场启动。临沂物流城是了解临沂模式的一把钥匙。临沂的发展是从市场起步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路边摆摊,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批发城到商城,再到物流城。积极推进市场改造提升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商业贸易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各类市场交易额达1017.25亿元。临沂商城各种专业批发市场80多个,总营业面积800多万平方米。日上市商品3万多个品牌系列,每天围绕市场搞服务的达30万人,搞加工的达40万人。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城市带动。依靠特大城市带动,堪为临沂2500年历史上最华丽的篇章,因为临沂9县多是农业县,拉动力弱,于是实施超常规的特大城市拉动战略成为临沂模式的代表作。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2.9%提高到2009年的46.4%,临沂市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每年创造需求高达280亿元。根据规划,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意味着临沂市城镇化水平每年将提高2.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最终消费年均增长3.4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拉动。临沂发展模式的另一个特征是其集群经济。临沂人意识到,单一的商贸产业支撑并非长久之计,发展轨迹应向综合产业支撑转向。首先甩掉的是大市场”买全国、卖全国”的原定位,向”商贸城+生产基地+产业”发展。通过设立兰山工业园等园区,提供优惠条件,吸引有实力的业户或工厂进驻,由此拉长了商贸的产业链。原来在大市场经营灯具的业户天马灯饰公司刘同光,去年与广东佛山雷士照明合资设立了加工厂,当年产值就达到 1.3亿元没有大企业的临沂只能以把数个乃至数十个企业组团发展。近年来,临沂市产业集群发展较快,2008年全市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已发展到40个,其中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7个。 文化强势推动。临沂是个文化活动极为活跃的地方。多年来,通过组织沂蒙精神晋京展、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中国齐鲁沂蒙革命老区行、开辟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等大型系列活动,凝聚了人心,扩大了影响。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沂蒙精神”的提出是概括提升地域精神、打造临沂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总结弘扬“沂蒙精神”,临沂可以说是抓到文化大市建设的根本上去了。 社会影响外界影响兄弟地区发展模式是临沂模式形成的外驱力。临沂模式明显的受有“温州模式”、“义乌模式”的影响,这些模式,首先能够获得实质性突破的,往往是计划经济体制相对薄弱,而市场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区域,临沂恰恰是这样的区域。在城市建设上,临沂则学习上海深圳经营城市的经验。显然,从临沂模式中可以看到这些中国最优秀模式的影子。 内部影响沂蒙精神是临沂模式的推动力。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能不强调“创业文化”。在封闭而又恶劣的环境下,不仅无法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生活资源,而且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酷摆布,感到自己的渺小,久而久之形成“贫穷文化”,从而湮没了“创业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落后地区要动员人民投身市场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就必须首先破除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桎梏,更新观念,培植好创业文化。临沂人在近七年来,一直高举着沂蒙精神的大旗,突出宣扬“开拓奋进”的核心精神,造就干事创业的力量。临沂市牢牢把握沂蒙精神的本质和内涵,用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临沂市的发展。理解正在崛起的临沂,首先要理解临沂人的精神崛起。 社会评价山东区域的政治特色。在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中,有影响的模式有10多种,其中“东莞模式”“珠江模式”代表了广东模式,“泉州模式”“晋江模式”代表了福建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代表了“浙江模式”,“苏南模式”“昆山模式”代表了“江苏模式”。而“临沂模式”则是山东模式的典型代表。山东“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非常明显,山东也非常重视文化的力量。政府的组织力量与文化的影响是临沂模式区别于南方多数模式的显著特征。而临沂在组织临沂新城建设中,政府在规划设计和组织工作中,大刀阔斧,敢作敢为,显示出典型的山东气派与山东风格。当然临沂模式在民营经济与大市场上,是山东的东部与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缺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临沂模式充实和弭补了山东模式的不足。 从大的范围看,临沂模式将代表山东和淮河流域,与广东福建的“珠江模式”、浙江的“温州模式”、江苏的“苏南模式”并列为中国四大模式。临沂模式也将成为中西部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代表性模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