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启 |
释义 | 林启在杭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提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他于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中西书院,5月21日正式开学,为今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改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 人物简介简历林启生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是清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举人,于清光绪丙子二年(公元1876年)中进士,担任过编修,陕西学政,后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提出过“简文法以核实政、汰冗员以清仕途、崇风尚以挽士风、开利源以培民命”的政主张。 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可慈禧太后却挪用建海军的经费去建造颐和园。林启听后十分气愤,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苏民国”,得罪了慈禧太后和亲贵大臣,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他在衢州任职虽不到两年,却做了许多好事,这些好事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二是兴办教育。后来又调到杭州任知府。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史书记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 林启最大的政绩在于兴办教育,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林启治杭四年,在兴学建校方面有突出贡献,他是浙江大学前身“求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浙江蚕学馆 、以及养正书塾的创始人,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 林启于1900年病逝。 林启与求是学院林启认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 林启建议浙江巡抚廖寿丰利用籍没的、位于杭州蒲场巷的普慈寺寺屋兴办新式学堂,取名求是书院;书院“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求是书院后发展为中国著名的浙江大学。时廖寿丰任命林启为“求是书院”总办,负责确定章程、延聘师资、招收学生等事宜。林启每逢望日(每月十六日)亲临书院课学,命题阅卷,督促甚勤。书院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史地、博物、音乐、英语、日语等现代课程,购置了教学仪器和图书;浙江和杭州的近代高等教育自此开始。书院聘请美国人王令赓担任总教习,请两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任教习,成为当时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场所,邵裴子曾说求是书院“为浙江革命思想重要源泉之一。求是书院成立不过三年而校内革命思想已蓬勃发展,后来参加革命的亦有其人,成为本省及全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之一部分”。 林启与蚕学馆林启十分关注蚕桑,在任衢州知府时,就大力提倡发展蚕桑。调任杭州知府后,他看到由于蚕桑技术落后等原因,“蚕病蚕窳而丝劣”,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欠收,就兴办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目的在于除去蚕之微粒子病,选育佳种,把优良的饲养技术传授给学生,然后推广到民间。蚕学馆在金沙港一带择30多亩地为馆址,经费由布政司拨给。蚕学馆设有动植物、理学、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壤、饲育、植桑、缫丝、采种等课程,并在杭州城内和湖州设置了试验场。蚕学馆学制为两年,学生多为秀才,向全国招生。蚕学馆不仅供给伙食,还给每个学生3块钱零用钱。林启自兼总办,请在法国留学时学过选种的江生金任总教习,聘请了日本蚕学家轰木长子、前岛次郎、西德德太郎等为教习。还派毕业生去日本学习养蚕和制丝技术。蚕学馆的兴办,对全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启与养正书塾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林启又在大方伯原圆通寺建立了养正书塾。这圆通寺里原有和尚,但这些和尚不守清规,倚仗官势,做了许多坏事,被百姓告发。林启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后,查封了寺庙,并挫败了在寺院旁办广济医院的英国人梅藤更想要霸占寺院的企图。当时由于维新派刚失败,清朝廷下令各省停止办学,因此林启只能使用“书塾”的旧名来应付朝廷。而实际上,养正书塾是一所中等学校,开设了许多现代课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设置的课程有国文、小学、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物理、体操、英文、音乐等。教师中有陈叔通、汪希和常为林纾口译英文小说的魏易等。 1901年11月,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以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23年,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1927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林启为杭州中等学校的创办开了先河。以后,杭州一些中等学校陆续开办起来。 林启与林逋作为文化人,林启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林逋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林启所在的时代,孤山的梅树已减少了许多。为了表达对林和靖的敬意,恢复林和靖当时隐居的环境,林启在孤山补种了百株梅树,让梅香永飘孤山,永伴林逋。 安葬之争1900年4月24日,林启在杭州去世,享年62岁。 林启去世后,其后人欲将其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州人民则要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双方争执不休。最后,还是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家子孙才同意将林启安葬于孤山北麓。林启墓的墓门做成石牌坊,墓旁为林社。 林社林社又称“林启纪念馆”。 林社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后孤山路1号,座落在放鹤亭东面,这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小楼。 1900年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谕准以孤山民产四分之厘为社基,倡议建林社设祭,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1925年,陈叔通等又筹资扩建林社。抗日战争期间,林社遭破坏,社宇渐就倾圮。1946年,浙江大学等复员回杭,复发起重建林社。直到1948年,工程渐次建成,但房却未结顶,张宗祥撰写“重建林社碑记”刻石,均因筹资不继而暂停。1951年春,始卒其工。为楼三楹,宏于旧宇。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林社一度用于浙江科技报社办公,2004年进行了恢复修葺,并在林社边增设了林启塑像。 林社楹联选为我湖山留一席;看人宦海度云帆。 —— 吴鸿宾题林社 教育及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 —— 陆元鼎题林社 林下有宗风,终古梅花两知己; 薛庐共明水,吾杭太守一传人。 ——杨临题林社 风流儒雅亦吾师,好作祠堂旁修竹; 神清骨冷无由俗,一生知己是梅花。 ——李恂集句题林社 官余长物,冷树千株,胜地平分高士席; 眼底旧都,炊烟万户,苍生来往我公心。 —— 邵章题林社 树谷一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佚名题林社 债课蚕丝,担簦趋太守仁风,乐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马鬣,酻酒对西湖明月,梅花永荐墓门馨。 ——佚名题林社 旧枝新干,晨夕写梅,欲从山外青山,常长双峰撑劲节; 诗梦酒痕,苔芩结契,争羡阁边高阁,永留丰壁起层峦。 —— 吴廷康题林社 清福几生修,伴逋仙高隐,少尉孤忠,一岭梅花寻冷趣; 遗风三代上,继白傅呼宾,苏公判事,两堤杨柳系讴思。 ——周锡蕃题林社 一片土本属逋家,尚友古人,继绝世高踪,曾为补梅写韵; 八百年预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应偕舞鹤同归。 ——程钟瑞题林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