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海帆 |
释义 | 林海帆是海外杰出生物学家。2009年5月,第五届国际“科博会”高层论坛正在北京举行,一个年轻的华人专家正在人民大会堂主持生物遗传学分会,并做了题为“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分子调节”的学术报告,他引来了世界同行的敬佩目光,引来了世界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他就是荣获美国“十大科学家”称号的温籍海外科学家林海帆先生。 家庭背景坎坷的少年 1962年—— 中国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林海帆就出生在洞头县北岙镇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外婆家。他的外公林环岛烈士是我党的革命先驱、侨领,杰出的新闻、教育、文化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而他的爷爷年轻时在上海滩当过码头工人,也许每次回乡带着一点积攒而稍有几分阔绰,在那红卫兵小将说了算的年代,他爷爷的工人身份竟突然变为“恶霸”身份。爷爷的身份变故,使一直生活在外公家的林海帆亦逃脱不了被株连命运。 学习经历“黑五类”所遭受的冷落、迫害的命运也正如“伤痕文学”中所描述的那样,真真实实地降临在他们的家庭,降临在林海帆少年的成长历程中。那时,他总被列入受审查的队伍……1977年高考第一年,尽管成绩名列全县前10名,却还是被两名没参加高考的工农兵子弟所代替,他连同前10名考生全被刷下。 幼小的心灵是脆弱的,然而也是倔强的。他好思、奋进。英年早逝的外公留下的书法、美术、文学作品,及“五四”运动、新文化时期的书刊……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他的就学生涯富于戏剧性,他入小学年龄不足,而作为旁听生插入三年级,花三年时间读完小学。 家庭的不幸遭遇,使他过早地懂得社会,懂得人生,1976年高中毕业不足15岁的他便早早地在一所小学代课,为家庭挑起了重担。 1978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制度,他辞去代课教师工作,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生物系。在复旦期间,他品学兼优,连续四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成为首届复旦大学奖学金得主。 1983年美国向中国招收公派留学生,这是多少学子的梦想。北大、复旦等我国各名校的学子开始了激烈的角逐,几轮考试后,林海帆专业成绩全国第二名,综合成绩全国第一名,被美国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录取。 海外展翅 当他踏上美利坚的土地时,他意识到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到达当天,他独自安顿好自己的生活,迅速到学校报到,校方十分惊讶,这个年仅21岁的中国学生,怎么没有其他中国学生的通病:学习的高手,生活的低能儿?接着,便是一场体能和智能的考验,长达10个多小时的入学考试,使还没有从时差反应中适应过来的他真的感到吃力。当校方人员微笑地告诉他PASS,他知道,他已在美利坚的土地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984-1990年他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第一个起动胚胎细胞分裂的基因及遗传调控机理。这些成果在Cell、Nature与《冷泉港论文集》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关于YA第一个母体效劳应基因的控制胚胎发育研究》,在美国学术界引起轰动,定为美国当年最出色的遗传学博士论文,获1990年度美国最佳博士论文奖第一名,刊发于世界学术界最具权威的《细胞》杂志,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他由于科研成果显著,获得了美国“研究生圣贤奖”、美国学术界每年仅有10名最具权威的珍·可芬·查尔斯奖、全美仅3名的“最佳研究生”称号,被康奈尔大学年鉴誉为最年轻、最有成就的博士。 工作经历做科学家,只有第一,才被认可。这是林海帆抱定的信念。1990年他被华盛顿嘉内基研究所选中,这是一所诞生过数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地方,至1994年,他在那儿从事生殖系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创立了干细胞研究模式系统,揭示了膜骨骼蛋白对卵子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极化理论。他首次对干细胞进行精确定位,证明了干细胞的存在与自我复制行为,发现了“膜骨体”以及几个对干细胞分裂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在那儿,他连续五年获得“珍·可芬·查尔斯特誉博士后”奖,被评为全美“十大科学家”之一,2001年2月成为杜克大学最为年轻的一位终身教授。 1994年,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九所高校提出聘请,他选择了杜克大学这所在美国实力和哈佛大学南北对峙的公爵大学,任细胞生物学博士后导师。后任杜克大学综合癌症研究中心干细胞与生殖发育研究室主任,杜克大学校际遗传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后导师。目前,林海帆任教于耶鲁大学,担任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终身教授,耶鲁干细胞中心主任等多项职务,统领着一支由62位教授、50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继续进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最尖端的研究。兼任美国国家医疗卫生总署、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留美学生招委、英国Wcllcome基金会、意大利西亚那大学等处基金评审委员会常委、委员,全美生物学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复旦、北大、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等职务。 研究成果他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已用于攻克白血病,并已初步涉及对癌症、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病、糖尿病等人类顽症的治疗。他的研究成果曾被Nature、Science、美国《科学家报》、《达拉斯报》等权威刊物以及美国大众媒介与《人民日报》作过专题报道,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小布什总统上任不久,就发表声明:美利坚政府将大力支持干细胞的研究。1994年以来,他应邀主持过二十几个国际性与美国全国性学术会议的有关专题,在五十多个国际性与美国全国性学术会议作过报告,应邀前往五十多所国际性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作过学术报告。 培育英才至2001年,培养过8位博士后、5位博士生。 其中一位博士生2000年度获美国遗传研究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第二名,获荣誉极高的HaroldWicntraub优秀博士生奖。现带有7位在训博士后、6位在读博士生、5位研究生。他曾20多次获得学术嘉奖,包括美国十大科学家奖与工程师最高奖之一的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美国癌症研究会青年教授研究奖和Basil0'Connor青年博导奖。 归国研究胸怀祖国 他爱家乡。当他在海外荣获殊荣时,他常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母校洞头一中;家乡一企业的医药产品欲打入美国市场,他便热心和有关部门联系,帮助检验;家乡遭受台风袭击时,他立即斥资赈灾…… 他爱祖国。他多次应邀回国在中科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北大、清华、复旦、厦门等大学访问讲学,指导国内同行,建立现代化生物研究课题、审核科研规划等等。他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北京、上海的高校、研究院的讲台上、实验室里。2001年他回国帮助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地建立干细胞基因移植研究机构和医疗技术规程;2002年他组织在美的华裔博导,成立报国行动队,为祖国建立“科技希望工程”。同年他率先回国,义务为中科院定期培训高科技人才…… 社会评价他总是悄悄地来默默地走,谢绝祖国政府、研究院、大学给予他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及对他的专门礼遇接送。有朋友戏语,这样你会掉价的。他却笑答,报效祖国是我该做的,如果在乎这些,我更掉价。 他曾受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访美时的专门接见,多次应中国驻美大使邀请参加外交宴会。回国期间,曾接受李岚清等国务院领导,中国教育部,北京、上海、厦门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人的多次亲切接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