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廖鸿钧
释义

廖鸿钧(1862-1916),原名绍卿、字儒臣。安徽淮南廖家湾人。廖氏成为寿凤怀阜望门,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其父辈中,五个堂兄弟中出了四个太学生、给廖氏家族带来了空前的荣誉。

到了廖鸿钧这辈弟兄们个个学文习武有所成就。在他32岁那年考取了甲午科举人又被世人称为“一门三举人”。 廖鸿钧中举后,曾任命为颍州守备。他饱经目睹了列强分割祖国的战乱,感受到满清政府昏庸无能卖国求荣、民不聊生的严酷现实,素怀的“精忠报国”的抱负难以施展。他困惑忧虑,深感自己无回天之力来报效祖国,也仅做了几年守备即卸任返乡了

廖鸿钧回家乡后,以退为进将精力转向了造福桑梓,寄希望于年青的后辈,聘请地方名士教授家塾,严格督励后辈读书、习武、明理强身,鼓励他们努力上进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随着旧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各地兴办起了新式学堂。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年),廖鸿钧热心支持儿子廖楚珍和侄子廖少斋、廖海粟、廖璞纯、廖盘箴、廖梓英等八人去了省城安庆投考了安徽武备学堂。这批有知识、有报负的年轻人在安庆开阔了眼界结识了不少皖省的革命志士,其中有柏文蔚、熊成基、范传甲、张汇滔、陈独秀、方振武等人,接受了民主革命新思想,加入了同盟会,从此投入了反清的民主革命。廖家湾很快成为淮上革命者的可靠根据地。在这批激进革命青年的鼓动下,廖氏族人和淮南各望族亲朋子弟纷纷发展成为革命力量,并于1911年11月参加了淮上军起义。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淮上军复没,袁军血腥地对淮南人民进行报复。团长廖少斋遇害、廖海粟遭敌人搜捕被杀害于寿州城,幸存的骨干力量纷纷逃亡外地避难。袁世凯爪牙倪嗣冲督皖,为了防止反抗竟在淮上军志士家乡廖家湾廖鸿钧家宅北大门驻扎一营人马镇压。

清末民初,战乱不断,江淮大地可谓遍地皆匪。经地方父老土绅公推耆老廖鸿钧先生担任石头埠民防局长,并呈请凤台县政府批准备案。其名义是协助政府保境安民,目的是利用合法权利实现地方自治维护家乡人民权益,廖鸿钧义不容辞接受了这一重托。

民国五年秋(1916),倪军某部由蚌埠乘帆船往寿州,逆风上水船行不力,领军管带派一副官率兵上岸到石头埠强征民夫为之拉纤。廖鸿钧顾及到老百姓正值秋收大忙,又因频年战乱青壮劳力奇缺,便正言相拒。不料那副官破口大骂:“老混蛋,胆敢抗命!”即令士兵强行抓人。老先生义无反顾,上前拉那副官找他上司论理。一士兵窜上来当胸猛踹老人一脚,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的老先生再也承受不了这种凌辱,顿时怒目圆睁、热血上涌,只说了一句:“此处决非你们撒野之处.....”顿时倒地不省人事,众人慌忙将老人抬回廖家湾家中,末及医治便含愤离世,时年只有五十四岁。

那倪军管带知情后,更觉惶恐不安,亲自捆绑行凶的士兵,押送廖家湾声言要将其杀头祭灵谢罪。老先生的兄长主持丧事,代表家族谢辞了他们的这番“盛情”。时逢倪嗣冲督皖以来在安徽暂获“平静”,很需要笼络人心,又迫于民愤和顾忌廖氏声望。特遣一营务处长为代表率两连骑兵列队抬匾往廖家湾吊唁致祭。其中以寿州镇守使等名义赠匾《名符月旦》;《邦之彦兮》;《捍卫乡邦》三面。后来又在客厅迎门挂有廖瑞然(老先生侄子、柏文蔚文书)从外地专程送来的联文中堂,

“既伐其条,又伐其株...”此文深意指老先生的后辈遭至袁逆的杀害,而这次又迫害死了他本人...”全文声讨了反动军阀镇压革命人民的罪恶行径,赞扬老先生一生爱国爱民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高尚品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2: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