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里达暴动
释义

里达暴动,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前后发生在阿拉伯半岛一系列部落叛乱的总称。又译“里达战争”、“里达运动”。阿拉伯语“里达”,意为“倒退”、“背弃”、“回击”等,引申为“变节”、“叛变”,专指背叛伊斯兰教的行为。部落叛乱开始发生于632年3月至7月期间,持续近一年。除以艾斯沃德为首的麦兹希吉(Madhhij》部族在也门的首次叛乱始于3月穆罕默德患病期间外,其余均发生在他6月逝世之后。

主要由以下一些因素所促成:

(1)

阿拉伯半岛原相互割据、仇杀的各氏族部落虽已大多表示接受伊斯兰教,但根深蒂固的部落宗族观念和各自为政的陋习尚未消除。

(2)

新兴的穆斯林公社虽已确立,但只控制了麦加、麦地那所在的希贾兹地区,整个半岛尚未实现政治上的真正统一。

(3)

各氏族部落普遍把穆罕默德逝世视为伊斯兰教的终结和同他缔结的各项协约的解除,把新当选为哈里发的艾布·伯克尔视为麦加古莱什部族利益的代表,从而复萌了对该部族昔日神权统治的憎恨和抗拒心理。

(4)

一些信教较晚的部落首领对竞争哈里发权位感到无望,而又不甘心臣服于新领导,便自称“先知”,另立门户,以扩充自己的权势。

部落叛乱主要集中在半岛中部地区和东、南、西三面临海的狭长地带。在中部地区,以穆赛利迈在叶麻麦(al-Yamamah)地区发动的哈尼法(Hanifah)等部族的叛乱规模最大,参加者达4万余人,其次为图莱哈在纳季德地区发动的叛乱,有艾塞德(Asad)、盖特芳(Gha—tfan)、泰伊(Tayy)等部族参加。来自两河流域的部落女首领赛贾赫(Sajah,?~675)先在泰米姆(Tamim)部族中煽起叛乱,后与穆赛利迈结成反伊斯兰教联盟。中部地区参加叛乱的其他部落还有:以法扎拉(Fazarah)部落女首领乌姆·齐姆勒(Umm Ziml,?~632)为首的法扎拉、苏莱姆(Sulaym)和海瓦津(Hawazin),以及库达阿(Quda‘ah),瓦迪阿(Wadi‘ah)和哈里斯(al-Harith)等。沿海地区的叛乱形势是:以侯泰姆(al-Hutam,?~633)为首领的拉比阿(Rabi'ah)部族在巴林;以莱基特(Laqit,?~633)为首领的艾兹德(Azb)部族在阿曼,以穆萨拜赫(al-Mu—sabbah,?~633)为首的穆哈里卜(Muharib)家族在印度洋沿岸马哈拉(Maharah);以艾什阿斯(al-Ash—‘ath,600~661)为首的肯岱(Kindah)部族在哈达拉毛。以盖斯(Qays,?~657)为首的麦兹希吉部族在也门发动的第二次叛乱,波及红海沿岸帖哈麦(Tihamah)地区。面对各氏族部落对穆斯林公社的挑战,艾布·伯克尔派出了以哈立德·本·瓦利德、阿慕尔·本·阿斯和伊克里迈('IKrimah,?~634)等将领为统帅的11路大军,分赴各叛乱地区进行讨伐。双方战斗以叶麻麦地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为惨重,一些能背诵全部古兰经文的圣门弟子亦相继阵亡,此役即成为艾布·伯克尔下令整辑《古兰经》的起因。经过近一年的征战,部落叛乱终于在633年内被彻底平息,原已表示过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氏族部落重新信教,一些尚未信教的部落也迫于形势信教,并表示接受新政权的领导。叛乱头目除图莱哈、艾什阿斯、盖斯等少数人重新信教外,其余均战死。

其他

里达暴动其范围遍及除希贾兹以外的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其形式最初表现为以“先知去世”为借口,拒不缴纳天课,继而发展为驱逐、杀害麦地那穆斯林公社派往各地的行政官员和宣教师,武力夺取地盘。部落叛乱的发生。里达暴动是一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政治事件,其实质是通过反对伊斯兰教新政权以达到恢复部落割据旧局面的政治目的。艾布·伯克尔从继承、维护穆罕默德的事业出发,平息了这场叛乱,从而挽救新兴的穆斯林公社于危难之中,为进一步实现阿拉伯半岛政治上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杨宗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