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书田 |
释义 | 高等教育专家 李书田(1900~1988),字耕砚,1900年2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昌黎。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下同)预科,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随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 高等教育专家人物简介高等教育专家 李书田(1900~1988),字耕砚,1900年2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昌黎。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下同)预科,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随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27年李书田回国后,应聘为母校教授。1930年就任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唐山交通大学)院长,1932年重回北洋任北洋工学院院长,1935年创办研究院,开创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抗战期间先后执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1950年,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和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组成)、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贵阳理工学院、贵州大学、北洋西京分院等6所院校。 抗战胜利,1946年春率学生回天津复校,李书田被任命为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1949年赴美,当过工程师、教授,他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协会会员。他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毕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1988年在美逝世。 其外孙为朱棣文,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教育背景1917年 北洋大学预科 1923年 北洋大学土木系毕业 1926年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读土木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个人简历1927年 北洋大学教授 1930年 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唐山交通大学)院长 1932年 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1935年 创办研究院,开创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1937年-1945年 先后执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贵阳理工学院、贵州大学、北洋西京分院等6所院校。 1946年 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 1949年,赴美,工程师、教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协会会员。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人物简介李书田,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1954年4月生,山东平度人。197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分配到辽宁中医学院(后改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讲授医古文,任教至今。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期间曾就读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函大二学历,于1996年获取毕业证书。 学术成就1.出版的著作有:《古代医家列传释译》(个人专著)、《医古文通假字汇释》(个人专著)、《中医药古籍读校基础》(主编)、《中医药古文释译》(主编)、能忍则安(与郭永红合著)等。 2.编写的校内教学参考书有:《医古文基础知识》、《医古文文选译释》、《医古文语法》、《医古文常识》等。 3.发表的论文有:“《黄帝内经》百姓含义考”、“从古书对内外的使用探讨《内经》之名义”、“对何所的再探讨“、“以马王堆古医书补《汉语大字典》书证之不足”、“音韵与古医籍的读校之研究”等40余篇。 4.主持的科研课题有: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重点科研项目“中医典籍故训汇纂”、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音韵与古医籍的读校之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马王堆古医书异文研究”等。 赤峰市中青年突贡专家李书田,男,1960年11月出生,汉族。1984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现任赤峰市农科所种子公司副总经理、支部书记、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赤峰市中青年突贡专家。 专业特长谷子新品种选育。先后主持了国家谷子“八五”攻关课题,自治区谷子“九五”协作攻关课题和赤峰市谷子攻关课题。 研究成果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1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一等奖1项;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人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内蒙古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第一主持人选育成功适应赤峰地区及周边省区生产应用的新品种三个。以编委执笔人合著完成出版著作3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近期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论文4篇。 其获奖成果推广面积为3612万亩,总增社会效益21.35亿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个人简介李书田,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1966年出生,河北省固安县人。1999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加拿大Manitoba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植物营养学 研究方向:肥料资源高效利用 工作业绩在植物硫素营养研究中,明确了我国代表性区域土壤硫素状况,不同区域作物硫肥施用效果、适宜品种和用量;研究提出了旱地和水稻田土壤有效硫的临界值分别为20 mg/kg 和25 mg/kg;揭示了好气和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硫的矿化、秸秆硫在土壤中转化的特征和生物有效性;研究明确了不同土壤氧化硫磺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发现前期施用硫磺能促进土壤氧化硫磺的能力,并与土壤初始的氧化能力有关,为硫磺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有机肥料安全施用技术研究中,明确了我国主要省份主要有机肥料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和重金属的含量现状;研究有机肥种重金属对作物影响的安全阈值,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比例和数量,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Geoderma》、《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等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主编专著1部、译著1部,参编专著4部。200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均为第二完成人。 近五年主要从事肥料高效施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有机肥安全施用、肥料减施增效途径与模式等研究。目前主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参加“973”课题1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