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生斌 |
释义 | 人物简介李生斌,医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学系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卫生部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共建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评估专家组成员,高等学校法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中国法医学会常委兼物证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法医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法医学杂志》执行主编,《法医学杂志》编委,《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编委,《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国际法科学会咨询委员,国际遗传学会高级会员。 简历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 年于中山大学助教班结业;1997年在西安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1%任务、水稻基因组计划等研究工作;2000年~2003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主要成就多年来一直从事法医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的科研、教学和刑事、民事案件的司法鉴定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863”子项目、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国家百千万工程”学术带头人;1995年陕西“555人才”;2002年获科技部、公安部鉴定成果奖;先后4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献身法医事业1983年,李生斌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他当时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却阴错阳差被分配到了法医学专业。“法医学也是医学的一部分”,一心从医的李生斌在深思熟虑后接受了分配,走进西安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第二年,学校送他到中山医科大学学习,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读到了一篇关于DNA技术的文章:Wyman和White发表在美国科学院杂志的《人类高度多态性位点》,他当即被此深深吸引;随后他在翻阅资料时又发现,1985年英国遗传学家Jeffreys建立了“DNA指纹”技术,并将该技术成功运用于全世界第一例DNA亲权鉴定案例。这两篇无意间读到的文献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前进道路的方向。他当即意识到,原来看似枯燥乏味的法医学,竟然蕴含着那么多有趣的科学秘密! 八十年代的中国科技发展落后,没有法医鉴定的相关学科理论,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英文文献也相当匮乏。对于当时的医学科研人员来说,很多书本上的实验都无法实际操作。现在的科研工作者很难想象当时中国科学界的窘迫处境,但是贫瘠的科研条件丝毫没有阻挡李生斌前进的脚步,他对知识的渴求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他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DNA研究的艰辛历程。从中山大学学成回来后,在我国著名法医学家刘明俊教授的指导下,李生斌完成了他的第一篇论文《DNA的多态现象》,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人类DNA多态性的本质是在进化过程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染色体DNA中核苷酸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的观点,即产生的DNA片段和DNA序列在个体间的差异,且这种差异是终生不变的。从理论上讲,除单卵多胎孪生子外,全世界50亿人的遗传标记均不相同,但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间却有着相同的部分。在这篇文章中,他还对DNA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与亟待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DNA的多态现象和分析技术在生物证据鉴定方面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必将给法医学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篇论文揭开了李生斌法医DNA科学研究的序幕,让他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时的他只有27岁。 执著科学研究自1987年起,他带领他的课题组人员开始致力于“中华民族群体基因组多态性与个体识别基础研究”,该项目在国家九五攻关、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历时20余年完成,项目主要包括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陈旧骨骼DNA分析技术研究》;陕西省九五攻关项目《陈旧骨、牙DNA分析技术研究》;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门巴等15个群体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体硬组织DNA遗传多态性研究》、《汉回蒙藏维吾尔人群STR基因分型与遗传制图》、《中华民族STR遗传结构及变化规律研究》等。该系列研究从技术层面上,发展了特殊微量生物证据的分析方法与质控标准,建立了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DNA遗传学基础数据;从理论层面上,研究了中华民族不同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规律,骨、牙、绒毛膜等特殊生物证据基因组DNA遗传标记的稳定性与遗传的一致性等问题。 李生斌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了整整二十二年的时间完成了该项系统研究。在此期间,李生斌以此为主攻方向,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时也换来了这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的诞生。该项目共计发表论文101篇,其中SCI收录20篇,Medline收录35篇,论文被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引用,总计被引用259次,他引157次;研究成果形成了《人类DNA遗传标记》和《物证鉴识技术》二本极有学术价值的专著;项目的大幅进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法医学科的整体发展,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学学科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他们的成果在陕西省及全国法医学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参与检案数千例,特别是为2006年邱兴华特大凶杀案的侦破以及2005年泰国海啸遇难者亲缘鉴定和个体识别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收到了显著社会效果,提升了我国证据科学的研究水平与侦察手段。此项目还基于基因多态性数据建立了“中华民族群体遗传资源数据整合共享平台”,向社会提供免费的中华民族群体遗传资源信息服务网络,为人民健康和国家法制建设服务。研究成果在民族进化、疾病诊断、器官移植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价值。该成果获200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将申报国家科技奖励。 1998年至2000年,李生斌教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杨焕明院士,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研究。2000年至2003年的三年,他远赴美国,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以高访学者的身份,就毒品依赖等科学问题与美国学者开展了合作研究。 科技源于实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生了两起轰动很大的案子,由于案件的错综复杂,在技术上有很大的挑战性: 案件一:十二岁的花季少女怀孕,却不知道腹中胎儿的父亲是谁。中国《刑法》规定,与14岁以下女孩发生性关系,不管对方是自愿还是非自愿,都以强奸罪论处。此案件的主要嫌疑人是女孩的老师,该老师却矢口否认。所以,只有待胎儿引产后才能提取胎儿的血液进行亲子鉴定。八个月后,孩子出生了,一个年仅十二岁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女孩却过早的生下了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多么的悲哀和无奈。然而,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胎儿的父亲竟然是女孩的亲生父亲。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是极其轰动的,女孩被朋友和亲人遗弃在医院不管。 李生斌马上着手查看相关资料并展开实验研究。为了验证自己的设想,他对西北地区人群的基因频率分布进行了上千次调查,对120个家庭的300多份亲代血样进行了2000多次试验,在那段时间里,试验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经过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孕期绒毛膜酶多态性”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终于被攻破了;接着他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开展《研究孕期绒毛膜DNA的多态性》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我国法医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还把对胎儿的亲子鉴定时间提前到孕期的1至3个月,这在当时全世界也是最早的。他还率先提出了“绒毛与胚胎组织遗传标记一致性”的理论。在“孕期绒毛膜酶、DNA的多态性”研究中,除妊娠早期亲权鉴定外,他还注意到这项技术可为胎儿早期诊断代谢遗传性酶病、免疫性疾病和分子病提供技术手段。 案件二:宁夏斗殴案中案。1986年的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中学里,两个教师发生矛盾,年轻的体育教师力道比较重,一拳打掉了另一位教师的7颗牙齿(其中一颗为假牙,不算在伤害罪范围内)。当时,年轻教师按轻伤被判伤害罪入狱3年,老教师对此判决结果极为不满。他翻阅资料后得知我国法律规定,打掉7颗牙即为重伤。老教师灵机一动,便去诊所找了一颗真牙来充当那颗假牙,并不断上访要求重审,当时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为了平息社会舆论,上级有关领导特别批示重办此案。 在我国著名法医学家胡炳蔚教授的指导下,李生斌接下了这件案子。当时,法医牙科专家推断这颗牙齿的年龄大概在20岁左右,这一点就与老教师的情况不符,再通过牙齿形态包括它的磨损度和外观推测,这颗牙齿还应该是女性的牙齿。但是,这些仅是从形态学角度分析的结果,还缺少更直接的科学证据。当时的实验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牙髓干燥后,同人的头发丝一样脆弱,故证据的验证机会只有一次,李生斌果断地采用了同工酶蛋白分型技术,结果显示,这颗牙齿牙髓的同工酶蛋白分型与这位老教师的牙齿分型结果不同,这一结果有力地排除了这颗“伪”牙齿,铁的证据说明了事件的真相。由此,李生斌萌发了研究骨、牙、遗骸组织核DNA的念头,当年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次年又获得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陈旧骨骼DNA分析技术研究》及陕西省九五攻关项目《陈旧骨、牙DNA分析技术研究》的大力支持,他和他的团队如虎添翼,研究发现了钙化的骨牙组织核DNA的稳定性与高度多态性,证明了其与血液核DNA具有一致性,提出了运用骨牙组织核基因组DNA分型完全可以代表个体遗传标记的新理论。 杰出的实验室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卫生部法医学实验室,1953年由我国著名法医学家胡炳蔚和刘明俊创建,一直担任着法医学的教学、科研、对外司法鉴定服务以及全国法医干部的培训工作。李生斌坦言,他的成功,除了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外,更离不开指导他的先辈、支持他的老师和身边那支精锐部队,这些先辈、老师就像他做事做人的灯塔,一直引领他朝着希望的彼岸前进;这支队伍不惧艰险,不怕苦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勇敢攀登一个个科学高峰。目前,在骨牙DNA研究、亲权鉴定、中毒病理学等领域已形成显著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作为国内组建的第一家法医学院,它还有着另一层身份,那就是被法医学界戏称为法医学界“黄埔军校”的全国法医干部培训中心,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心自1988年成立以来,为全国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系统输送了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级法医学专门人才,累计培训法医干部2600余名,培养博士25名、硕士75名、本科生1500余名,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司法战线和我国法制建设的科技主力军,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已经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其中有人获得“全国十大优秀警察”称号、 有人获“五四青年奖”、有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有人在国外大学担任教授、还有人获陕西省及全国法医学会优秀论文奖。 西安交通大学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围绕创新性教学改革目标,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的丰厚资源,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近年来经过“九五”、“十五”、“211工程”等建设,已构建了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平台、毒物与药物分析平台、基因操作小鼠平台等,有力地支撑了实验室的发展,同时大幅度地增强了法医学科研和创新能力。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已广泛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带动了我国法医学教育与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