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木
释义

中文名:李木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密云

出生日期:1962年

职业:艺术家

毕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诗书画协会执行秘书长中视频道艺术总监

原名:李秀贵

个人简介

李木 (中国诗书画协会执行秘书长)

李木,原名李秀贵。1962年生于北京密云,自幼喜欢书画,师承权希军先生。现任中国诗书画协会执行秘书长,中视频道艺术总监。书法初学唐柳公权《玄秘塔》,临习多年。继学宋四家,于米南宫用工尤勤。后转学魏晋,师王右军《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等。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被国家机关、专业展馆、外国驻华大使馆、纪念馆、收藏机构及国内外友人收藏或用于慈善拍卖,有的作品被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国家领导人。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设计和绘画。2009年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曾被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授予“两岸和平使者奖”。

北京的东北部,有一方天地,天光云影,横山延绵,炊烟下的老房子从树丛中露出屋檐。这里是李木先生精心修葺的庭院,老藤挂翠,小鸟鸣唱,石桌上有幽泉一壶。

赏读李木先生的书法,给人一种进入桃花源的幽雅清新的感受。那笔锋柔韧飘逸,那笔法若离若连,行草结合,正狂相融,外柔内刚,端庄秀逸,如龙游大渊,如凤翔浩空,如松风阵阵扑面,如溪流潺潺在眼,有含蓄内敛的静态美,有意趣横生的丰润美。

李木先生出身寒门,是在北京密云的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尽管家庭贫困,没有纸笔,但却没有阻挡住他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他自幼对写字绘画有一种特殊的爱好与感悟。上中学时,这种爱好与感悟益发加深,没钱买字帖,一本《中学生字贴》便成了他有目的去追求的起点。偶然间得到的魏碑字贴更让他爱不释手,成为他反复临摹的范本。而报刊上的儿童画亦成为他学习的资料,他又用积攒的零钱买来《芥子园画谱》临而习之。

因为勤学苦练,加上天资颖慧,李木先生的书法取得很大进步,经常受到同行朋友的赞扬,但他从不满足,而是多方涉猎,刻意进取。 很多著名的理论家和书法家也非常看好李木先生的潜质。多年习书让李木先生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呈现在宣纸上的一撇一捺,散发着馥郁气息的墨汁味道,让他心醉神迷。他说,书法是我心灵的寄托,我愿一生沉醉其中。李木先生言谈举止透露着天真。他说他耕田几十年,写字几十年,他对书法传统的审美视角作了一个多维的延伸。他对书法中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怀有无限的悲喜和虔诚,你不禁也跟着喜和悲,然后肃然起敬。

李木先生少年时跟着牛儿满地走,亦不坠青云之志;怀揣干粮,求学于方圆百里。后来他从大山深处走出来,作品一问世,便以一股新锐之风瞩目于书坛。他如苦行僧一般的人生,使他成为励志性人物。他的学生写道:“李木先生对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影响,如果没有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力,他不会从一个偏僻山村的农民变成一个受大家爱戴的书法家。”

李木先生的作品,融合了书卷雅趣与山林野气。其字之姿,犹如其人之脾性,桀骜不驯。作品中拗毛、狂笔欹中有正,正中有欹,书风老辣且充满童趣。

李木先生将刀味甚强的魏书融合于奔腾的草书,急缓得当,收放适宜,急如迅雷不及掩耳,缓如女子姗姗而来。作品恣肆古朴,气势磅礴,让观众眼睛不觉为之一亮。李木先生广交朋友,亦不乏高山流水的知音。在他的书斋里,常常是一翁沽酒来,一童抱书去,别有一番情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主要经历

1958 出生于天津;

1978 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2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82-1986 任教于南开大学;

1986-1999 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2000-2011 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996 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艺术家;

1998 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艺术家;

1999 赴美国休斯顿讲学及考察现当代艺术;

2001 赴北非摩洛哥研修考察阿拉伯艺术;

2002 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艺术家;

2008 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艺术家工作室研究创作

其作品《舞蹈演员》、《画室中的模特儿》被中国文化部展览中心收藏;《记忆》入选全国青年油画展作品 《水乡》被法国大使馆收藏;2011年作品《歌剧院》被国家大剧院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主要个人画展:

1996 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我眼中的欧洲》

1996 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李木中国风景》

1998年上海J.GALLERY《李木绘画》

1999年香港J.GALLERY《李木绘画》

1999 休斯敦Houston Baptist University《李木油画展》

2000 日本福冈Art Collection House Co.Ltd.《画家李木作品展》

2001 香港J. 画廊《李木绘画新感受》

2002 台北协民国际艺术画廊《李木绘画新作展》

2005 巴黎Gallery Bei 《颜色里的北京》

2005年 上海J·GALLERY《李木欧洲写生作品展》

2006 北京3818库画廊 《情景》李木绘画个人展

2006 香港ANNA NING 画廊《情景》李木绘画个人展

2010 新加坡兴艺画廊《画面》李木绘画作品展

2010中间艺术馆《图画》李木作品展

主要联展

1995 深圳“博雅油画展”获优秀奖

1995 法国工商管理学院“中国艺术展”

1996 全国青年油画展

1998 中国美术馆“学院化状态绘画展”

2000 芬兰“文化论坛”风景绘画作品展

2001 北京“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2002 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3 达卡亚洲艺术双年展

2002 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艺气丰发绘画展”

2004 巴黎Gallery Libratirie Impressions “建筑中的绘画”

200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赴日本作品展(日本东京)

2004 法国枫丹白露举办联展 (法国)

2004 纽约艺术博览会

2004 台北艺术博览会

2006 水木清华金陵展(南京长风堂博物馆)

2006 大河上下1976—2005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1976-2005 2008 中日韩艺术家交流展

2009 卢森堡NEUMUNSTER ART CENTER“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由无界六人展”

2009 北京 “空间 艺术 人——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对话”

2010 北京AATS亚洲艺术博览会

主要作品收藏

中国工商银行

利是美国际远东私人有限公司

八佰伴上海有限公司

美国摩根士坦利公司

广东省美术馆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中国文化部展览中心

智原科技

美林证券

DBS银行

台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台湾中环美术馆

中国国家大剧院

主要著作

《看见的不重要》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知道的和想到的》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面对彩色》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我们所不知晓的绘画》 辽宁美术出版社

李木思想

之一:

在生命繁衍的进程中,“生”并不比“死”更具意义

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是”并不比“非”更加重要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美”并不比“丑”更有价值

之二:

以往是艺术仅仅从外部世界摄取素材、色彩、线条和内容,

这种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艺术更多的是来自于人们的内心世界

之三:

鲁迅: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李木:这艺术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了路。

白石: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李木:太似则欺世,不似则自欺,贵在似与不似之外。

之四:

作为人类精神家园中的一朵奇葩,艺术的作用与职能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它在带给人们美好和享受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们内心世界中那些痛苦和困惑,让人们从矛盾、压力、怀疑、无奈中解脱出来,让人们从人类学、社会学的意义和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所作所为。

社会评价

9月的一个艳阳天的下午,我在北京西郊的画室中见到了画家李木。画室的白墙在阳光下白得刺眼,室内的用具犹如抽象画般的简洁有力。李木的话同样很少,但却是有问必答,幽默智慧,我喜欢这样的艺术家,他符合我所接受的那种有关艺术家的定义标准。很快我们的谈话即告一段落,他说他要赶回清华大学上课。他开车离去的时候,并没有频频跟我挥手告别。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身影,我彻底地明白了李木把简单的事情尽量简单化的性格秉性。所以,我也很容易理解到为什么李木要把10月份的个展命名为“图画”,正如他为2006年的个展题名为“情景”那般。

单纯,无疑是李木所推崇的关键词。事实上,近些年来的艺术的确变了很多,哪怕不是面目全非,起码也是变化明显——它变得更加得难以琢磨,变得更加得复杂多样。在过去,我们尚可以信赖艺术评论家们的有力阐释,但是现在这种相信已经变得将信将疑,评论家们似乎也成为了当代艺术故弄玄虚的“同谋”。因此,单纯或许成为了某种值得尊敬的当代价值,而真正将其付诸实践的也就成为了当下的稀缺性资源。

绘画,当代评论家曾经预言了其命运的终结,如今则早已跳离了预言中的宿命而生生不息。推崇单纯的李木,对于绘画从来就是不离不弃。在李木看来,命运多舛的不是绘画,而是妄自尊大的当代文化本身。

艺术作品不是为了改变历史进程而作,它的目的地也不仅仅是要达成所谓的“标新立异”。“指点江山”是一种无比错误的“江湖习气”,称得上“大师”的作品也从来不是所谓的立场“亮剑”,或者观点正确的“社会评论”。面对当下的信息泛滥和社会变形,李木认为花样翻新和追逐时流对于艺术没有半点好处,而只会令自己更加得心烦意乱。正如李木关于“图画”的命名方式,实际上他在提醒我们超离世俗而内心释然的孔径,除了宗教、死亡之外,还有艺术。

事实是“图画”,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简单,李木或许想这样说,几十年过去了,我确信一件事:我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图画”!的确“图画”,已经成为了李木坚守的某种原则,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意图探求这样的终极真理,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无限地接近并不代表着可以成为真理的代言人。任何的奢望就是任何的失望的“祸根”,李木也很清醒的知道这一点,于是李木也总是视单纯为自己最强有力的“戒毒药”。

在几十年的创作中,李木单纯地选择了“风景”这一画题。“风景”,就像“图画”一样简洁而明了,但是李木想说的是:你觉得你知道了,其实你没有!在李木的笔下,“风景”早已不是特定的物象,创作也并非关于特定物象的如实摹写。可以这样说,李木的风景画,一方面是他作为艺术家的特有方式,一方面更是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某种的知识生成。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李木的风景画,建立的正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秩序,一种知识的视觉想象。

通过这些风景画,李木彰显的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热情:具体表现为一种瞬间的心境,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核心的精神诉求。在这些画中,李木保持了非常强烈而敏锐的感觉——对寂静的乡村和繁华的都市,对残垣断壁的古迹和焕然一新的重建,对怀古幽思的茶馆深巷和人声鼎沸的酒吧街边,对艳阳高照下的宽阔广场和万里星空下的时光客栈,都怀着深刻的情感。李木认为,“风景”创作的真谛就是必须对一切景物都要怀着强烈的情感。因为一旦缺少了热情,创作就会变得空洞、肤浅、缺乏意义;因为一旦缺少了热情,不再抱持着关爱的心绪,你就没有真的在生活。

更多的风景创作,可以说是李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知结论。李木的旅行,不是浮光掠影的穿梭访问,也不是逃避现实的离群索居,却像是美术考古式的现场爬梳。一些作品从表面上看,明显是在对美术史经典图像的情景再现,犹如“探索发现”这样的电视片的手法,但是从更为深层的角度而言则是艺术家将美术史作为资源所进行的文化叩问,其中的《直布罗陀海峡》、《梵高离开后的咖啡店》、《莫奈的厨房》、《里昂火车站》等等,也更像是东西方文化间的一次倾心对话,尤其表现为某种的自觉反省和返璞归真之后的新知生成。以此而论,李木也更像是一个学者,或者说是一位具有“书卷气”的艺术家。

李木的“书卷气”,还具体表现在他关于技法语言的研究态度和有关的文字阐释。他的一本名为《知道得和想到的》的著述令我感触颇深,很难相信这是一位立于当代的中国艺术家的所思所想、所述所录。事实是作为一名艺术家,既要知道技术语言是一种实现创造的必要手段,还要知道它的思想基础以及它的实践意义,然而在嘈杂浮躁的当下我们对此早已充耳不闻;此外,现实中的中国艺术家也一味地接受西方式的方法逻辑和思考向度,偏执于辽阔的空间去寻求“大尺度”的视觉奇迹,而失却了东方原有的博大中见精微的精神传统。李木的艺术语言体现了他自有的“辩证法”,他基于单纯所提倡的是某种的“缩小意识”,即通过“小尺度”的平易近人,转而强调的是技术语言的深度理解与适用性的实践意义,复归的是细致精美的传统,提倡的是精明的判断能力,以及竭力避免美的感性意识走向残忍的行为和低俗化的“一地鸡毛”。李木对于单纯的追求在近期已经“洗练”成为更趋黑白化的画面,他说这样的变化与自己的心态毫无关联,然而或许他要针对的却是社会整体性的病态现状,并以“唐吉坷德”式的孤傲不群来针砭现实积弊。我从来不认为像李木这样的艺术家是非主流的,事实是关于艺术家的划分从来只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好的艺术家和不好的艺术家”。同样,亦如那句名言——“真理永远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看似悖论,然而事实却尽是如此!

赵力

2010-10-14

海南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副总监

播音名李成, 1984年调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曾创办《百草园》、《小椰苗》、《军人风采》等广播节目并担任主持人,现任海南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副总监。

先后获得1992年“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全国金话筒奖评选银奖、1997年“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1998年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1998年被评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001年全国百优广播节目主持人称号……等等殊荣,不胜枚举,此外,李木还撰写了《朋友、师长、学生——论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健康人格,倡导积极人生》、《关于广播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的几点认识》等多篇获奖论文。

职业经理人、咨询师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0/8

籍贯:陕西西安

200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得双学士学位。曾参加兰州大学1998年大学辩论赛,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曾任职于微软MSN。作为咨询师曾服务于深圳腾讯与前程无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