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景炎
释义
1 原湖南省军区政治部顾问

李景炎,人名。曾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湖南省军区政治部顾问,上校军衔,副军级离休干部。同名人物有太极忽雷架创始人。

简介

李景炎,男,汉族,1921年10月出生于舞阳县(现舞钢市)武功镇。1938年1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82年10月离休,1992年12月2日病逝。

早年经历

李景炎7岁开始念私塾,一年后考入武功镇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入舞阳县初级中学,16岁初中毕业。参加了抗日青年救国会,后经董琚的介绍于1938年11月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学习革命本领,他不顾家庭的劝阻,以及社会的压力,冒着生命危险,毅然于1939年4月由党组织介绍,经洛阳、西安到延安,上了抗日军政大学。进人抗大后学习了一系列革命理论和军事课程,并参加了生产开荒,挖窑洞、背粮、砍柴等劳动。1940年7月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工作,担任组织干事,后又任军区炮兵营副指导员、八路军炮兵团军委延安炮校指导员、组织干事。1944年,在八路军炮兵团工作时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参加了对日寇的反扫荡战役和反蚕食、反封锁斗争中的数次战斗,参加了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

李景炎随军委延安炮校挺进东北。到东北后,在炮兵旅(后改为炮一师)担任营教导员,后又任师供给部副政委、师政治部民运科长、组织科长、干部科长。参加过东北的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东北参加过靠山屯、其塔木、城子街、德惠、四平(两次)、新立屯、彰武、辽阳、鞍山、义县、锦州等战斗。参加过天津、太原战斗。他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模范带头,不怕困难,英勇顽强,遵守纪律,服从命令,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营里两个连记了功。

全国解放后

1950年10月李景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抗美援朝,从炮一师又调志愿军炮兵政治部任干部科副科长、科长。其间参加了从第一次战役至第五次战役。之后又任炮一师政治部副主任。1957年2月随炮一师回国,到广州军区。1958年初至1959年下半年在北京军委政治学院学习将近两年,毕业后仍任炮一师政治部副主任,后又任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军区东线高炮群政治委员、高炮七十师政治委员。1967年7月至1968年3月他与高炮七十师出国参加援越抗美斗争,因部队战绩显著,受中央军委及广州军区多次通令嘉奖。以后又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湖南省军区政治部顾问。

荣誉军衔

1955年10月1日被授予中校军衔,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枚;1960年9月又调整为上校军衔。在参加抗美援朝期间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援予三级国旗勋章一枚。1988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又授予独立自由功勋荣誉章一枚。1982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离休,按副军级待遇。

2 太极忽雷架创始人

李景炎(1825-1893),幼名李盾,河南温县陈辛庄人。自幼家贫,父早亡,和母相依为命。因受村中练拳之风影响,拜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萍(陈家沟陈氏十五世,后移居赵堡)为师,学习太极拳小架。因聪明好学,刻苦练功,深得乃师赞誉。乃陈清萍入室弟子。其功夫纯正,拳法精绝。后以保镖为业,江湖上有“铁胳膊李盾”的美称。晚年精研拳法,总结毕生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又参照清版《灵台仪象志》等书,取其之理,为拳用之理,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发展,创立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因此拳在发劲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两脚搓碾震促嚓嚓有声,俗称“太极忽雷(温县俗称天上响雷叫响忽雷)架”,转等十一层练法,内外兼修,以柔促刚。后经其子李火焰,弟子杨书文、张国栋等人广为传播,现全国各地(其中尤以温、武、博三县和台湾习者众)和美国均有传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3: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