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本红楼梦 |
释义 | 石破天惊,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云垂海立,前80回真本尽复原!后28回大揭秘!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还原《红楼梦》全本的本来面貌。思入微茫,处处引人入胜,开放思维,页页新意迭出。共享红学,嘤嘤争鸣求友,倒食甘蔗,节节回味无穷。所谓古本《红楼梦》,古不古,分界线就是程伟元活字摆印本的出现,那以前以手抄形式出现的,都可以算是古本《红楼梦》。 书名:《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 作者:曹雪芹 类别:历史,小说 版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 体例: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章回:现存80回 成书时间:公元1761年左右 文学地位:明清小说巅峰之作,四大名著之一 相关介绍(《红楼梦》与程伟元 《红楼梦》遭禁始末 《红楼梦》与纪晓岚) 古本红楼梦版本说明(1、甲戌本 2、己卯本 3、庚辰本 4、蒙古王府本 5、戚序本 6、杨藏本 7、列藏本 8、舒序本 9、梦觉本 10、郑藏本 11、程甲本) 相关介绍《红楼梦》与程伟元《 红楼梦》究竟是谁写的?经过红学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大多数人形成了共识:是曹雪芹写的。那么,曹雪芹留下他的亲笔手稿了吗?很遗憾,直到现在,我们也没能找到他遗留下的亲笔手稿。大家知道,在曹雪芹活着的时候,正式出版的书籍很多,有石印的,有活字摆印的(那时候一般不说“排印”而说“摆印”,因为书坊工人需要照原稿选出字模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摆放),但曹雪芹的书稿却并没有以那样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而只是以手抄的形式,从一本变成两本或更多本,在小范围内流传。这些手抄本,笔迹当然就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最初,可能是跟他关系最密切的亲友来抄写,后来,辗转传抄,就更闹不清抄书的人是谁了。 到曹雪芹去世以后,这书的传播,就像一滴墨水落到宣纸上,逐渐浸润开来,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大。这时候就开始有出于商业目的而传抄的人士了,他们可能采取了这样的办法:一个人拿着一个底本(比他们抄得早的一个流传本)念,其余几个人边听边写,这样传抄,生产量就变大了。抄那么多部干什么?拿到庙会上去卖。据说挺值钱的,一部书能卖出好几十两银子呢!到了曹雪芹已经去世差不多二十八年左右的时候,才出现了一种活字印刷的版本,印书的老板叫程伟元。这人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应该大书一笔,正因为他把所得到的《红楼梦》手抄本变成了活字摆印本,才使得曹雪芹的这部书能够更广泛地流传。 所谓古本《红楼梦》,古不古,分界线就是程伟元活字摆印本的出现,那以前以手抄形式出现的,都可以算是古本《红楼梦》。程伟元通过活字摆印,大量印刷、廉价发行的《红楼梦》,就是“通行本”的发端。当然,因为那也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版本了,并且处在一个分界点上,所以,讨论《红楼梦》版本问题时,有时也把程伟元的印本,特别是他第一次印刷的那个版本(红学界称做“程甲本”),也算到“古本”的范畴,而那以后,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盛行的《金玉缘》本,就都不能算古本了。 根据周汝昌等红学家的研究,曹雪芹是把整部书大体写完了的,八十回以后,很可能还写出了二十八回,一共一百零八回,整个故事是完整的,把他的总体构思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只是还缺一些部件,比如第七十五回里的中秋诗该补还没补;也有一些毛刺没有剔尽,比如究竟把王熙凤这个角色设计成有两个女儿(大姐儿和巧姐儿),还是一个女儿(大姐儿就是巧姐儿)?看得出最后他的决定是只有一个女儿巧姐儿,但他还没有来得及统稿,没把前后各回的文字完全划一,留下了一些诸如此类的痕迹。 于是,程伟元的问题就出来了。他主持印刷出版《红楼梦》的时候,前八十回,大体是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但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在他印刷出版的书里,完全没有了踪影,却又出现了后四十回的内容。据他自己说,八十回后的内容,是从挑着担子敲着小鼓的商贩的担子上,陆续找到补齐的。但后来的红学家们经过考证,形成了共识:程伟元是请到了一个叫高鹗的读书人,来续出八十回以后的内容的。高鹗这个人和曹雪芹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认识,没来往,年龄小很多。他替程伟元把书续出来、形成通行本那阵儿,在科举上还没有发达,“闲且惫矣”,但他是一个科举迷、官迷,后来也果然中举,当了官。他的思想境界、美学趣味,跟曹雪芹之间不仅是个差距问题,应该说,在许多根本点上,是相反的。所以,我现在要再次跟大家强调:高鹗当然可以续书,他续得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他绝不是跟曹雪芹合作写书的人。 程伟元和高鹗合作出版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的时候,曹雪芹去世已经快三十年了。那个时代小说这种东西,当做“闲书”读还可以,当做正经文章去写,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即使写了,也很少愿意公开署名,甚至明明写了,别人问到,还会难为情,羞于承认。所以,就是高鹗续写后四十回这件事,也并不是程伟元和高鹗自己宣布的,而是后来的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程乙本亦功亦过那个时代对小说这种“稗官野史”的著作权根本是不重视的,程伟元印书卖书,他显然只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有人爱看,爱买,能赚钱;第二,书的内容显得完整,特别是讲故事的书,必须有头有尾;第三,安全,别惹事。 根据这三个原则,他选择了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了二三十年的手抄本《红楼梦》来印刷推广,又找到高鹗来写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形成了这么一个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高鹗的续书除了将故事写完整,使全书有头有尾外,对程伟元来说,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大悲剧的结局,到最后把悲剧转变为喜剧,这样就比较安全,不至于坠进当时相当严密的“文字狱”罗网里。他们在合作中,为了让前八十回将就后四十回,还对前八十回进行了大量的删改。 因此,从程伟元开端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通行本,就可以说亦功亦罪,功在于不管怎么说,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流布开了;过呢,则在于使后来的许多读者简直不知道那后四十回根本与曹雪芹无关,而且还大大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红楼梦》遭禁始末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经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雍正帝儿子清高宗弘历(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时候,国力强盛,财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文化和武力的统治),在这个时期都达到鼎盛的程度。公元1757年,原来已归服清朝廷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两路,进攻伊犁,平定了叛乱。准噶尔平定以后,原来被准噶尔俘虏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又名布那敦)、小和卓木(又名霍集占)兄弟逃回新疆天山南路,起兵反清。乾隆帝又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在当地残酷压迫人民,遭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痛恨,纷纷起来支持清军。清军顺利地平定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公元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亲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一面继续开博学鸿词科,招收文人学者,编写各种书籍;一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文字狱之多,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他们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这样做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二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可说是一举两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裁,那些皇亲国戚大多是挂个名、起监督作用的。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像戴震、姚鼐、纪昀(音yún)等人。那套丛书名称就叫做《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要私人进献图书,进献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命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隔二年,就有二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么尊重,譬如他们的上代就接受过明朝的官职和封号,这在乾隆帝看来是很不体面的;于是就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至于像吕留良、黄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那就更不用说了。后来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许多反对辽、金、元朝的内容,这种内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反对清王朝,也该销毁,或者销毁一部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发现这类字句,就随时删改涂抹,这样,书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为了这件事,乾隆帝可说是绞尽脑汁。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也有三千种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动机怎样,这部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到底编出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当时把全书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州、镇江、扬州(其中三部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这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毕竟是一项重大的珍贵的贡献。至于查禁销毁一批书,当然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失,但是这种有禁也不可能彻底。当时就有不少爱护文物的人,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把许多有价值的书藏了起来。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书陆续出现了。 可见《红楼梦》被禁是统治阶级从思想上控制人民的鲜活例证。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旦被政治势力参与就难免遭遇凄惨的下场。《红楼梦》的被禁,使这个本已疲惫不堪的文学奇秀历经劫难。我们今天能重睹她的芳容,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先贤付出了多大的牺牲?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对她加以精心的爱护。 相关例证 清人宏旰在永贵《延芬室稿》中《因墨香得观<红楼>小说吊雪芹<姓曹>》有这样的批文:此三章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恐其中有碍语也。 从中我可以看出,清朝《红楼梦》一书被禁的原因是它里面有“碍语”,有不利于统治者统治人民的语言。 清代明确记述对《红楼梦》悬有厉禁的史料有如下几种: 1、 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四编卷四,同治五年刊。 2、 《江苏省例、查禁淫辞小说》,同治七年刊。 3、 余治《一得录》卷五载《翼化堂条约》、《收毁淫书居章程》,同治八年刊。 4、 汪坤《寄蜗残赘》卷九,同治十一年刊。 5、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八,同治十三年刊。 这些禁令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时间都是在同治年间,这时太平天国刚刚被镇压下去,号为“中兴”,理学之士纷纷跑出来强调纲纪伦常,因而将《红楼梦》视为“淫辞小说”;二是这些禁令都是地方官员颁布或主张实行的,这些地方又多是太平天国活跃过的。 其中梁恭辰所述犹为深刻:满洲玉研农(麟),家大人座主也,尝与家大人曰:“《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每以为奇宝,往往向人夸耀,以为助我铺张者……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为污蔑我满人,可恨,可恨。若果尤而效之,岂但《书》所云‘骄奢恶佚,将由我终’哉!我做安徽学政时曾经出示严禁,而力量不能及远,徒唤奈何……那绎堂先生亦极言:‘《红楼梦》一书为邪说卜行之术,无非糟蹋旗人,实堪痛恨。我拟奏请通行禁绝,又恐立言不能得体,是以隐忍未行。’” 这些人的著述和语言都是在为统治阶级立“贞洁牌坊”,他们大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或是已被统治阶级奴化成了走狗,从而使文学史上的“断臂维纳斯”流浪在在民间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而相互传抄和保护,尽管费时费力。我们现在能放心胆大的观看《红楼梦》实在值得珍惜! 《红楼梦》与纪晓岚据《蒋瑞藻小说考证拾遗》第52页引《能静居笔记》记宋翔凤之言,巳云:和珅将《石头记》呈高庙。 又:王梦阮《红楼梦索隐提要》曾谓:红楼一书,内廷索阅,将为禁本,雪芹先生势不得巳,乃为一再修订,俾愈隐而愈不失其真。是书进本,义取吉祥,特以湘云匹宝玉,俾得两不鳏寡,故三十一回有“白首双星”之目。此说流传巳久……。 上述记载均说明《石头记》巳引起当权者注目。其次是此说涉及到乾隆年间大名人纪昀。 1,他是乾隆朝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他贯彻群籍旁通百家。修《四库全书》他是总纂。 《石头记》理所当然是他审阅的对象。他对《石头记》的去留取舍,既有发言权,又有裁决权,更有向乾隆皇帝进言的方便条件。 2,《石头记》成书及脂砚斋首评时间约在乾年十七年,纪昀28岁。脂砚斋五评时间在乾隆二十七年,纪昀38岁。他是曹雪芹同时代人。在当时文人巨室,家置八十回《石头记》的时尚下,纪昀家中也不会不置此书。 3,纪昀与皇族敦敏、敦诚兄弟关系非同—般。敦诚在宗室诗人中有很高的地位,他著的《四松堂集》的序文即出自纪昀之手。而敦氏兄弟又与曹雪芹是至交密友,曹雪芹著《石头记》他们当然知道。敦诚“不如著书黄叶村”、“开箧犹存冰雪文”的诗句可证。他们更知曹雪芹的家世。纪昀定会从敦氏兄弟那里获悉曹雪芹的有关情况。 当此《石头记》盛传之际,内廷索阅甚迫之时,乾隆要禁毁此书的紧要关头。身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昀,他既知曹雪芹著《石头记》,又知其为大文人名士曹寅的嫡系后裔。他更鉴赏《石头记》那新雅的诗词,深刻的寓意,隽永的旨趣。纪昀当有惺惺相惜之情,他既要在私下里设法保全这部超级巨著免遭禁毁之灾,又要在公开场合对主子乾隆皇帝有个充分合情理的有力说词。于是他提出“禁不如改”的主意被乾隆采纳,从而保存了《石头记》前八十回书,又使“迷失”的后三十回书通过高鹗补续,使书失去原旨。 这样分析推测可从《蒋瑞藻小说考证》卷七引纪昀《续阅微草堂笔记》:“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的记载得到证实。再看高鹗续写后四十回之内容,确实未忠于曹雪芹原旨,更不顾脂批透露后三十回之线索,也可印证:“禁不如改,改写后刊印,可使书失去原旨”之说。 书可禁可毁,口碑却禁不了,毁不掉。雍正、乾隆父子最能湮灭有损于他们父子的文字的。 诏修《四库全书》实质是借此美名禁毁大量对他们不利的书籍。 笔者认为:雪芹先生巳完成百一十回《石头记》,所以书名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不是完整的作品如何评论?又如何有初评、二评、三评、四评,直到五评?不见书的全貌,谁人又敢妄加评论? 从下列批语中可证作者巳写完《石头记》全书: 1,庚辰本二十回回后:“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回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巳不可箴耶?今日之贾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巳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今因平儿救,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强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 2.庚辰本二十回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3.庚辰本二十七回眉批:“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确证,作者又不得可也。己卯冬夜” 又:“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 4.己卯本三十一回回后:“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线于此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这四条批语有两个作用:一是透露后三十回情节。二是用被借阅者“迷失”的托词,隐去后三十回诸稿。可见《石头记》只存八十回实出于政治原因。狱神庙等五六稿为借阅者迷失之说,实因写贾家抄没获罪,入狱等触时忌之内容,只好用“迷失”的托词删去,以避文字狱。 作者忍痛砍掉后三十回文稿实出势不得巳,只好运用批语,机智而巧妙地透露后三十回情节,给读者一个朦胧的故事结局。《石头记》终未被列入禁书之列。 纪昀果如上所述,他对《石头记》的处理是采取了中庸之道,既保存了前八十回书的原貌,又使后四十回续书失去原旨。是功是过?留待大家评说。 古本红楼梦版本说明1、甲戌本这个本子的全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年指的是乾隆十九年(公历1754年),那一年曹雪芹还在世。这个本子正文里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句子。后来这个本子在社会上辗转流传,到晚清时候被一个叫刘诠福的官僚收藏。他很看重这个本子,但后来世事沧桑,他的藏书在旧书店出现,上世纪初被胡适买到,但那已经是个残缺的本子了,一共只有十六回(不是从第一回到第十六回,而是只存一至八、十二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各回)。 尽管胡适一度认为《红楼梦》价值不高,但对这个残本还是非常珍视的。周汝昌还是个不知名的小青年的时候,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曹雪芹生卒年看法的文章,胡适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丝毫没有以权威自居,不是嗤之以“外行”,而是平等地与周汝昌讨论。后来周汝昌知道胡适手里有一部别人都看不到的古本,斗胆借看,没想到胡适竟慨然借予,那就是甲戌本。周汝昌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不但精读,还跟哥哥周祜昌一起录了一个副本。后来解放军围住北京,周汝昌就主动把书还到胡适家,胡适家里人开门接过了书,没几天,胡适就被蒋介石派来的专机接到台湾去了。胡适上飞机的时候,只带了两部书,其中一部就是这个甲戌本。 这个甲戌本,是不是曹雪芹亲笔写下的?或者,是不是脂砚斋亲笔抄录和写下批语的?不是。这仍然是一个“过录本”,就是根据最原始的本子再抄录过的本子。当然,它“过手”的次数似乎不太多,应该是很接近最原始的那个母本的。那个母本上可能有曹雪芹的亲笔字迹,也可能没有,但肯定是脂砚斋本人的笔迹。说它是甲戌本,是因为这个本子上自己写出了“甲戌抄阅再评”的字样,但脂砚斋的批语,却不完全是甲戌那一年所写的。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过录本上,出现了甲戌年以后的年代的少量批语,有的研究者就判断这个本子是假的。其实这个现象是很容易解释的:甲戌年脂砚斋整理好这样一个本子以后,一直留着,到了若干年后,还会翻看,偶然有了想法,就又写在上面,并且写下时间。如果脂砚斋要造假,何必留下这样的破绽呢?而且,曹雪芹写书和脂砚斋批书都是寂寞之极的事情,毫无名利可收,我们找不到任何造假的动机。 甲戌本虽然只存下了十六回,但它最接近原始的母本,最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弥足珍贵。 但是,我们读古本《红楼梦》,不能单读甲戌本,它缺失的太多,又不连贯。 2、己卯本它的全称是《乾隆己卯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己卯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历1759年。甲戌本是脂砚斋的重评本,这个本子是四评本,可惜脂砚斋的初评本和三评本没有流传下来。这个本子也不完整,但存下来的也不算很少,有完整的四十三回和两个半回。它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本子里有“己卯冬月定本”的字样。它也是个过录本。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考证出它最早的收藏者是乾隆朝怡亲王府的允祥的儿子弘。弘皙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的儿子,弘的堂兄,允祥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允祥在康熙朝后期,一些兄弟为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却很低调。 3、庚辰本个本子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据说是从一家没落的蒙古王府收购来的,它叫《石头记》,有一百二十回,而且有程伟元的序,乍看似乎是个通行本。但通过研究发现,它八十回后的四十回是根据程甲本抄配的,序也是抄来的,它的前八十回里,又发现五十七回至六十二回也是从通行本里抄来补齐的,但其余的七十四回应该是从没出现通行本以前的一种在贵族家庭间流传的手抄本过录的,属于古本性质。 4、蒙古王府本个本子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据说是从一家没落的蒙古王府收购来的,它叫《石头记》,有一百二十回,而且有程伟元的序,乍看似乎是个通行本。但通过研究发现,它八十回后的四十回是根据程甲本抄配的,序也是抄来的,它的前八十回里,又发现五十七回至六十二回也是从通行本里抄来补齐的,但其余的七十四回应该是从没出现通行本以前的一种在贵族家庭间流传的手抄本过录的,属于古本性质。 5、戚序本这个本子很可贵,书名《石头记》,有完整的八十回。它在清末民初以石印的方式流行,有多种印本,其中有正书局的影响最大,书前有一位署名戚蓼生的人写的序。戚蓼生是个真实的名字,他是浙江德清人,跟他合作的书商叫狄楚青,他在书上印了“国初钞本”四个字,有跟已经流行开的通行本叫阵的意思。它所依据的过录本,经研究证明是一个保留了很多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本子。 6、杨藏本这个本子最早是由十九世纪一位叫杨继振的热爱文化的官僚私人收藏的,现在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们上面提到的古本,名字都叫《石头记》,这个本子叫《红楼梦稿本》,它是个一百二十回的手抄本,后四十回大体是抄自程甲本,前八十回所依据的过录本看来比较复杂,是用几种流传在社会上的手抄本拼合而成的。前八十回里,它又缺第四十一回到第五十回,杨氏得到它后,据程甲本补入。 7、列藏本原来是苏联的列宁格勒,现在是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那里的图书馆里藏有一部手抄本的《石头记》,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历1832年)由俄国传教士带回那里的。这个八十回的本子缺五、六两回。这个本子流失海外一百五十二年以后的1984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启动了古典图籍整理编印的文化积累工程,挂帅的是党内一位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老同志李一氓,他决定派人去苏联列宁格勒考察那部古本《石头记》,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汝昌先生。那年隆冬,有周先生在内的一个考察小组赴苏进行了考察,周先生对这个藏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8、舒序本这个手抄古本书名题为《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八十回的抄本,但现在只存前四十回。它的过录时间可以确定为乾隆五十四年(公历1789年)。因为前面有一位叫舒元炜的人写的序,所以被红学界称做“舒序本”。 9、梦觉本这个手抄本书名也是《红楼梦》,八十回。它前面有署名梦觉主人的序,这个序写于乾隆甲辰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历1784年。 10、郑藏本郑振铎是现代人,文学史专家。他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不幸在1958年率领一个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牺牲,享年六十岁。他爱藏书,从旧书店里找到两回(二十三、二十四回)古本《石头记》,虽然只有两回,但很有研究价值。这个最初由他收藏,后来捐给国家的古本被称做郑藏本。 11、程甲本这个本子的前八十回尽管经过改动,但仍然保持着程伟元、高鹗他们所掌握的从其他古本系列过录来的那个本子的许多特点,因此还可以把程甲本的前八十回视为一种可资参照的古本。 现在世界上,还会不会有古本《红楼梦》默默地存在着?我们还能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我在揭秘妙玉的时候,提到过一个靖应藏本,这个藏本一度浮出,却又神秘消失,但仍留下了一张有“夕葵书屋”字样的《石头记》夹页。这个古本,现在是否仍然存在于人间尚无从知晓。 红学名家刘心武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相关作品 2005年 《红楼望月》 书海出版社 2005 年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1--4部)东方出版社 2006年 《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 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红楼眼神》 重庆出版社 2010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周汝昌周汝昌,天津人,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曾用笔名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有四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相关著作 《红楼梦新证》(40万字),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 (此书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 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 《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1989 《红楼夺目红》 《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曹雪芹新传》(23万字),外文出版社,1992 《红楼艺术》(19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华艺出版社,1995 《红楼真本》(12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华艺出版社,1998 《献芹集:红楼梦赏析丛话》(40万字),中华书局,2006 《红楼柳影》(24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红楼小讲》(19万字),中华书局,2007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20万字),中华书局,2009 冯其庸冯其庸,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相关著作 《漱石集》(红楼梦研究论文二集,湖南岳麓书社,1992年) 《论庚辰本》(红学版本研究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78年4月) 《〈石头记〉脂本研究》(红楼梦版本研究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研究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八家评批红楼梦》(红楼梦评点派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9月) 《增订本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研究专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7月) 《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红学研究专著,图版732幅,考证文字五万字,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12月) 《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敝帚集:冯其庸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2月) 俞平伯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相关著作 《红楼梦辨》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大辞典》 《红楼梦80回校本》 图书再版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出版日期:2010 校订人:邓遂夫 校订 装帧:平装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定价:36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影印版) 出版日期:2010 装帧:精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80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宣纸线装) 出版时间:2008 册书:5 包装:盒装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定价:980 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校本》校正人:吕鹏 出 版 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包 装:平装 定价:68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影印)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 包 装:精装 册书:3 定价:250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线装函套)》(线装)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4-1 包 装:精装 册数:5 定价:880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函套装)》 校订人:邓遂夫 校订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5-1 册书:全4册 包 装:盒装平装 定价:128《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影印)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 册书:4册 包装:精装 定价:29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