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黎宝松 |
释义 | 个人简介黎宝松,男,1942年11月生,广东新会人,汉族,1964年9月参加工作,九三学社成员,学历大学(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高级工程师。1959年8月后,在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1964年9月后,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道路桥梁设计室副主任、代主任;1990年2月后,任市市政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珠江隧道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96年6月后,任市市政园林局常务副总工程师;1996年11月后,任市市政园林局常务副总工程师、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副主委;1997年4月后,任市市政园林局常务副总工程师、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1998年8月后,任市市政园林局常务副总工程师、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兼职副秘书长;2001年8月后,任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兼职副秘书长。广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常委;广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常委。 人物事迹黎宝松当上桥梁隧道设计工程师后,首次回广东是1971年。那次是应广东的邀请,给龙川省道的彭坑大桥复建予以技术支援,主要原因是该桥施工过程中坍塌造成了60多人死亡。面对施工现场和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新坟包,他的心颤抖了!本来架桥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没想到设计或施工的点点失误却给人们带来如此毁灭性的灾难!自此“在建桥的每一个环节里,哪怕是一点点失误都绝不放过”成为了黎宝松设计桥梁隧道的座右铭。 1985年,广东筹建南海西樵山大桥。时任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桥梁设计室副主任的黎宝松,被确定为大桥的设计负责人。这座大桥位于南海西樵山风景区、跨越北江。为了衬托西樵美景,黎宝松把它设计为独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悬臂长度125m,塔高60m,采用竖琴式布索。索上加装减振器,能较有效地减轻雨颤的不利影响。主梁断面由两根矩形主肋及横梁、纵梁组成。主梁端部还设有水平止推器,以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电梯设置在塔柱两侧,各配备载客14人的电梯一台。西樵大桥建成后,使南海西樵山风景区又多了一个主要游览景点。这是我国首座交通工程功能与旅游设施融为一体的、造型别致的桥梁建筑,是广东第一座斜拉桥。该桥1987年6月建成通车,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负责了上海南浦大桥的设计后,黎宝松又接到了广州海印大桥的设计任务。为在造型上使海印大桥形成珠江帆影的效果,他费不少心思,拿出过数十幅设计草图,最后选择了一个倒Y形的设计。1988年10月,桥面宽35米的国内首座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海印大桥建成通车。 1990年,为建设地铁一号线并结合改变广州芳村与市区交通不便的状况,广州市政府决定兴建芳村至黄沙过江隧道,并力邀黎宝松肩负设计重任。考虑再三,他决定举家从上海迁到广州,出任市市政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珠江隧道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珠江隧道工程设计审查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审定隧道的全部设计和建设的技术工作。珠江隧道东接广州市黄沙大道(北岸)和芳村花地大道(南岸),是穿越珠江的一条过江隧道。以往水底隧道多采用盾构掘进法,由于掘进器“盾构”的直径一般只有10米左右,只能铺设2条机动车道,而珠江隧道通行地铁和汽车要求有6条车道。据此,黎宝松和建设者决定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沉管法,即把已预制好的管段,沉放到水中事先开挖好的沟槽中,再在水中拼装对接连成一体的施工法。 黎宝松担任市市政园林总工程师后,从一个具体的科研设计创新者转变成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管理的决策者和指导者。退休后的黎宝松,虽然不再直接从事桥梁隧道的设计工作了,但他依然关心我国的桥梁隧道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