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云南方竹
释义

§ 科学简介

秆高 10m,径约 2.5cm,节间呈四方形或有时近圆筒形,初被伏贴刺毛;秆环较平,箨环上有箨鞘残留物,并有一圈紫褐色绒毛,中部以下均具发达的刺状气生根,刺下弯。箨耳缺如;箨舌不甚明显;箨叶三角状钻形。

本种近似方竹 C.quadrangularis 但本种箨环上的毛茸宿存,箨鞘背面被黄褐色小刺毛,小横脉不清晰等有别。

分布:云南,生于海拔1600~2000m,在常绿阔叶林区分布较普遍。竹秆呈青绿色,小型竹杆呈圆形,成材时竹杆呈四方型,竹节头带有小刺枝,绿色婆娑成塔形,青翠欲滴,华丽高雅,以其独特的竹种和清幽脱俗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

§ 分布

分布:云南,生于海拔1600~2000m,在常绿阔叶林区分布较普遍。

§ 形态特征

云南方竹

形态

竿劲直,高达(6)10-14米,粗2.5厘米;节间呈四棱形或有时为圆筒形,长约20厘米,表面起初贴生刺毛,以后毛脱落则留有印痕及疣基而甚粗糙,竿壁厚3--4毫米;竿环干坦或在分枝的节处稍隆起;箨环上留有箨鞘基部残存物,并有一圈紫褐色绒毛环;节内具发达而下弯的刺状气生根;竿每节分3枝,枝环甚为隆起。箨鞘早落,厚纸质,短于其节间,背部被淡黄褐色小刺毛,纵肋明显,但小横脉不很清晰,鞘缘生黄褐色纤毛;箨舌不明显,高0.5毫米,拱形,边缘生细小纤毛;箨片三角状锥形,长约3毫米,基部与箨鞘相接处无关节。末级小枝具3叶,叶鞘光滑,鞘口两肩具数条白色绻毛,其长为4—5毫米;叶舌高仅1毫米;叶片纸质,长披针形,长20-23厘米,宽1.5—2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次脉4或5对,小横脉清晰。花果未见。 [1]

习性

主产于华东、华南以及秦岭南坡等亚热带地区。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生于土质疏松肥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低丘及平原均可栽培。

§ 栽培技术

繁殖

通常以移植母竹或鞭根埋植法繁殖。母竹宜选植株健壮而较低矮者,移植时留竹鞭1米,切勿伤笋芽,且带宿土,竹秆截去枝梢,只留3--4盘枝丫。栽后沟穴埋土踏实,浇透水,盖以稻草保湿。以早春移植为宜。

管理

庭院中栽植,宜选墙隅、屋旁空隙地,数株丛植并注意浇水培土,土壤如能保持疏松肥沃,可促进终年生笋。冬季可施腐熟厩肥、土杂肥,既保持地温,又疏松土壤,有利于发笋和新竹生长。

§ 用途

云南方竹

方竹秆形四方,别具风韵,为庭院常见观赏竹种。江南各地造园均可选用。可植于窗前、花台中、假山旁,甚为优美。其秆可制作手杖。笋味鲜美,可供食用。

一、形态特征竿高3-8米,径1-4厘米,竿方形,但向上逐渐变圆,竹子越大竹竿越方。杆深绿色,粗糙,竿环甚隆起。节间长20-23厘米,竿下部节上有刺状短气根一圈,并向下弯曲。箨鞘纸质,无毛,具多数紫色小斑点。箨叶极小,每节分枝开始为3枚,以后增多成为簇生。小枝着叶3-5片,薄纸质,窄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2.5厘米,无毛。笋期秋季。

二、分布习性主产华东、华南以及秦岭南坡等亚热带地区,现多栽培。适生于气候温暖湿润,土质肥厚的立地,但抗污染能力弱。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低山缓坡及平原均可栽培。方竹叶薄而繁茂,蒸腾量大,容易失水,故多自然分布于荫湿凉爽、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我省安吉竹种园、金华黄龙洞、温州雁荡山等地都有分布。

三、栽培管理通常采用母竹移植或鞭根移植方法。选地要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环境荫湿的地方,注意避开阳光暴晒以及冬季西北风的迎风面。季节以早春移植为宜。起苗后须多带宿土。远距离移栽时,摘去大部分竹叶,能提高成活率。其它水肥管理措施,和一般竹子相同。

四、观赏特色方竹竹杆方形,别具一格,此外秋季出笋、枝叶繁茂,所以除了观竿外,也是适宜观笋观姿的竹种。

五、园艺配置在自然环境适宜的旅游景点,可以片植。一般造园时,可选植于背风、朝东的墙边屋旁、水池小溪边。

六、其它竹竿可用于制作手杖及工艺品。竹笋鲜美,笋期正值散生竹笋期淡季,现也有地方作为笋用竹发展。

我国方竹种类约有20多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区。

§ 其他相关

外植体组织培养成苗技术

采用云南方竹一年生以内的幼苗节芽,用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和抗生素,对方竹外植体组培成苗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方竹的外值体基部节芽和中部节芽均能培养成苗,成苗率基部节芽平均为77.8%,中部节芽平均为56.7%,生根率基部节芽平均为64%,中部节芽平均为31%,污染率平均为17%和14.5%,为方竹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