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圭白
释义

§ 人物简介

李圭白

李圭白(1931.9.25--)市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偃师市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发的“接触催化除铁工艺”和“曝气接触氧化法除锰工艺”,在国内大量推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在国内最早开展对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系统研究;在水的过滤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研究成功高锰酸钾及其复合剂助凝和除污染、单因子混凝控制等高新技术,不仅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使我国多项水处理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和三等奖(1996)各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一项。此外,还获多项省、部级奖。发表论文近200篇,学术专著5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人物简历

李圭白

1931年9月25日生于沈阳。籍贯河南偃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1950-1951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1951-1953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研究班毕业,1953-1955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助教,1955-1959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助教,1959-1962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1962-197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1978-1982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1982-2000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000-至今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

唐山铁道学院进修兼苏联专家翻译,1957

同济大学副博士论文工作(导师:(苏)阿甫切卡列夫,(中)杨钦教授),1958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高访,1989-1990

结婚,爱人杜魁元,1957

长子李虹,1960

次子李星,1963

§ 社会兼职

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1994-至今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副理事长,1998-200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2002-至今

国家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7-2001

国家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2001-至今

黑龙江省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7-至今

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员会特邀委员,1995-至今

《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委员,1986-至今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委员,1985-至今

§ 教学情况

李圭白

李圭白院士近年来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名,许多成果已列入设计规范、设计手册和高校教材,并在多项工程中被采用,为发展我国给排水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微污染水净化技术:博士生、硕士生学术讲座,2届、120人;

2)水危机与给排水:本科生学术讲座,2届、220人;

3)水的良性循环和给水排水:本科生学术讲座,2届、240人;

4)“科技之光”系列之大师讲座:研究生、本科生学术讲座,3届、550人;

5)城镇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博士生、硕士生学术讲座,1届、100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硕士生与博士生论文:5届、市政工程专业,30人。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主持“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主项)。

(4)全国统编教材和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水质工程学》,李圭白院士、张杰院士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2005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序第一)。

2)“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 研究领域

市政供水工艺技术、农村饮用水技术与管理、供水管网技术与管理、饮用水水质安全技术与管理、应急供水技术与管理、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工艺技术、化学工业废水、环境监测与评价、自控系统及软件、阀门、泵、水资源管理、河流治理、湖泊治理、地下水污染修复、风机、石油工业废水、自控模拟、过滤器材、材料、药剂、消毒、投药设备

§ 学术研究

李圭白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4CB4185),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再生机理(2004CB418505),2005.3-2008.12;(第三负责人);

2)“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003AA601090),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2003.3-2006.12;(第一负责人);

3)外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废水的研究和应用(C03G630),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2003.3-2005.12;(第一负责人);

4)内循环复合厌氧污泥法处理污水研究(02-2-2.10),建设部攻关项目,2002.1-2005.12;(第一负责人);

5)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研发(01-1-310),建设部重大推广项目,2001.3-2005.12,(第一负责人)。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马军、李圭白、陈忠林、许国仁、蔡国庆,“Enhanced Coagulation of Surface Water with High Organic Content by Permanganate Pre-oxidation”.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Supply,2001,1(1),56-

2)61182Zhang J,Li GB,Ma ,.“Effects of chlorine content and position of chlorinated phenols on their oxidation kinetics by potassium permanganat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15

3)李星、杨艳玲、刘锐平、李圭白、丛丽、马军、范洁,“高锰酸钾净水的氧化副产物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4)刘锐平、李星、夏圣骥、武荣成、李圭白,“高锰酸钾强化三氯化铁共沉降法去除亚砷酸盐的效能与机理”,环境科学,2005,26(1):72-75

5)Liu Ruiping,Nan Jun,Li Guibai,Li Xing, Relativity Between Adsorptive Behaviors and Surface Chemistry for Manganese Dioxide.In: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New Orleans,USA.

注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写出学术专著三部,参编教材三部。

§ 人物事迹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圭白

当前,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和给水水质标准提高的双重压力,对给水深度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第一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第二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之后,随着饮用水生物安全性问题的日渐突出,以超滤为核心技术的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已逐步走上供水净化的历史舞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曾指出,膜是21世纪新材料中的一个生长点,随着膜性能的不断提高,膜价格的不断降低,中国城市水厂的膜时代已经到来。但近日,李圭白在接受中国水网记者采访时也强调,膜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膜技术将成唯一,任何可以帮助达标的技术都有其应用的可能性,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应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根据原水水质选择深度处理方式

在给水深度处理领域,臭氧-活性炭与膜两主流工艺间存在着暗自较量。尤其在各地水厂如火如荼地进行提标改造之时,哪种深度处理工艺更受“欢迎”?

据李圭白介绍,臭氧-活性炭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毒害的有机物,并有效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超滤则可几乎完全去除水中的微生物,极大提高水的生物安全性。

对于给水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李圭白表示,无论是臭氧-活性炭工艺,还是膜工艺,需要根据原水水质来决定具体采用何种深度处理方式。他同时分析,像沿海地区以及黄河干流地区,水源中溴化物浓度往往较高,所以臭氧-活性炭工艺并不适用。

各地践行“活性炭与超滤膜”组合工艺

实验证明,活性炭在水中有机物去除方面效果显著,而超滤则对水中浊度、颗粒数、细菌有着很好的处理效果。所以,“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成为许多地方水厂升级改造的“主角”。

1月23日~24日,在“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及超滤组合工艺技术应用研讨会”上,长期奋战在水厂提标改造一线的代表们分享了“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的应用心得。

从“活性炭+浸没式超滤”工艺在佛山新城区优质水厂的应用情况来看,活性炭+浸没式超滤工艺对水中有机物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CODMn的去除率为36.16%;对浊度、颗粒物和细菌的去除效果尤为显著,膜滤后水平均浊度为0.08NTU,2~15μm的颗粒数在30个/mL以下,细菌少于2CFU/mL,其余水质指标均满足优质供水水质目标要求。

预计于2010年初运行通水的无锡中桥水厂超滤膜深度处理工程,也利用了“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该工程出水水质全面达到且部分优于国家新的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特别是对浊度、藻类、细菌、两虫等有非常好的去除效果,产水浊度一般能保持在0.05NTU以下,几乎能全部取出藻类、细菌和两虫。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性,较好的解决了富营养化湖泊水藻类爆发影响水厂出水水质的问题。

膜行业应呈持续稳健式发展

李圭白在“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及超滤组合工艺技术应用研讨会”上做总结发言时表示,对当前膜技术在供水行业的蓬勃发展感到欣喜。李圭白称,“超滤工艺已走上快车道。”。

但他也同时表示出几分担忧:膜技术“一窝蜂”式的发展并不有利于膜行业的发展。当然,在汹涌的发展浪潮中,大部分项目会成功,也会有小部分的项目面临失败。尽管失败的项目比例小,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一窝蜂”式的发展也势必会带来恶性竞争,阻碍膜行业整体进步。“所以,膜技术发展需要走持续发展道路,需要稳扎稳打。”李圭白说。[1]

§ 人物贡献

李圭白院士作学术报告

李圭白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和水处理的科学研究,其研究范围涵盖了给水处理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地下水除铁除锰、水的曝气、高浊度水处理、水的沉淀、水的过滤、饮用水除污染、除藻、除臭、除味、新型水处理药剂、水处理混凝自动控制等领域,其中有的领域他是最早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之一。他有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推广应用,不仅获得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使我国多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对我国水处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1年9月25日,即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周,李圭白出生在沈阳,这正是中国人民苦难的开始。随着日军的侵略,李圭白跟着父母不断逃难,历尽艰辛。1936年他在南京上小学;"七 o 七事变"后又从南京逃到原籍河南;河南沦陷,再逃至陕南汉中。当时疯狂的日机经常轰炸汉中,幼年的李圭白亲眼目睹了中国同胞被炸死的惨状。一次,他家的住房也被一枚炸弹炸毁。面对国破家亡,李圭白心中升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振兴祖国的强烈愿望。1943年,12岁的李圭白小学毕业,毅然考入设于四川灌县的空军幼年学校。校址位于城郊的蒲阳镇,那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该校为公费,学习和生活条件在当时是比较好的,但由于离家遥远,家境贫寒没有路费,少年的李圭白只身入川竟一去5年没有回家,艰苦而无助的生活培养了他顽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他第一次回家已是17岁的高二学生了。那时他家已迁至川北的广元。从成都到广元,乘汽车竟走了7天,李圭白真正领略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949年,李圭白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当时四川面临解放,空军幼年学校也于这年夏季迁往台湾,这时他正好高中毕业。初中时他很贪玩,到高中开始真正用功读书,学习成绩也好起来,可是眼睛近视了,已不能学飞行,便决定考大学,所以迁校时没去台湾。李圭白因为家庭无力供他上大学,为了生计只好在亲戚开的小药铺里当店员,每月工资两个银元,前途渺茫。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2月14日,广元解放,这对正处于社会底层的失学青年李圭白来说,的的确确是一次真正的解放。李圭白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1950年夏,李圭白辗转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在当时学习苏联的气氛下,他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他选择土木系专业,是因为父亲是一个土木工程师。1952年,来了苏联专家,李圭白被分配去学习新成立的给水排水专业,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1955年,李圭白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分出组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后为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年又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他在其中一直工作到现在。

李圭白少年时代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天文和生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养狗养蚕、种菜种花都干过。学给水排水专业后,他倾注了全部热情,对于给水排水专业提出的种种科技问题始终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李圭白非常庆幸自己一毕业就被分配搞水处理。以后的发展表明,水质和水处理是给水排水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部分,特别是环境问题的提出,水质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就为他的探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前,李圭白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地下水除铁除锰、高浊度水处理、水的过滤技术等。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李圭白开始进行饮用水除污染、水的凝聚和助凝、凝聚和絮凝过程控制等的研究。李圭白在选题上,充分注意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社会的需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他在科研过程中,不仅力求站到科技发展的前沿,研究和开发最新技术,并且还特别注意结合我国的国情。依照这样的技术路线,研究和开发得到的成果,就既有先进性,又具有中国特色,才会得到我国用户的欢迎。在获得科研成果以后,李圭白在成果推广和转化生产力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李圭白大胆引入了催化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从而开发出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这种工艺不需要投加药剂,经济有效,特别适合我国国情,所以十几年内就迅速推广到全国80%以上的水厂,成为我国有代表性的一项工艺,并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饮用水除污染领域,国外普遍采用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联用的方法,但由于价格昂贵,难以在我国推广。李圭白通过反复的论证和多次的试验,发现高锰酸钾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特别是去除水中致突变物质也非常有效,从而开发出高锰酸钾及其复合药剂除微污染新工艺。这种工艺只需要向水中投加少量高锰酸钾及其复合药剂,不需增设大型设备,不需改变净化处理流程,经济有效,简便易行,为我国进行饮用水除污染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该成果基础上,李圭白又开发出成套系列产品,正在我国推广,深受用户欢迎。

凝聚和絮凝是水处理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但它又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影响因素众多而难于自动控制,成为长期困扰工程技术界的一个难题。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是采用多因子检测、建立数学模型的计算机控制法,但由于参数多,投资大,精确度和可靠性低而未获普遍推广。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出现的流动电流控制法,是一次重大突破,它只需检测一个因子--流动电流,就能实现精确控制。李圭白领导的课题组及时抓住了这个前沿课题开展研究,并于199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流动电流检测仪,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李圭白了解到国际上有一种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就将这项技术引入凝聚和絮凝控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絮凝粒子检测单因子控制法,这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成果。流动电流控制法一般只适宜用于给水处理,而絮凝粒子检测控制法则可适用于一切给水、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过程。在这两项成果基础上,形成系列产品,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给水排水和水处理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李圭白经半个世纪,契而不舍,注重实践,勇于开拓,从事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他用实验检验理论,修正理论,不断创新,在水处理领域提出许多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建立学术体系,著书立说,为给水排水和水处理技术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的科研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次(1984、2002)、三等奖1次(1996)、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1985)、三等奖1次(1995),以及省部级奖多次。发表学术专著《地下水除铁除锰》等4部,学术论文近200篇。 [2]

§ 学术成就

1960年研究成功接触催化除铁工艺,提出了新理论,使中国除铁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研究成功地下水气接触氧化除锰工艺,使中国除锰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于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中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于1996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工作,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很大经济效益,成果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近几年来

研究开发成功高锰酸钾助凝技术,于199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给水过滤、沉淀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获得多项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研究开发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了中国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 发表著作

李圭白

李圭白、李星, “ 水的良性循环与城市水资源 ”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年,第 6 期。

孙连鹏、黄国忠、常忠海、李圭白, “ 新型淹没是透光率脉动传感器的生产应用 ” ,给水排水, 2001 年,第 4 期

姜成春、马军、王志军、张海龙、李圭白, “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源水 ” ,中国给水排水, 2001 年,第 3 期

于水利、李星、李圭白, “ 悬浊液透光脉动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李圭白、李星, “ 水的良性循环与城市水资源 ”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年,第 6 期。

孙连鹏、黄国忠、常忠海、李圭白, “ 新型淹没是透光率脉动传感器的生产应用 ” ,给水排水, 2001 年,第 4 期

姜成春、马军、王志军、张海龙、李圭白, “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源水 ” ,中国给水排水, 2001 年,第 3 期

于水利、李星、李圭白, “ 悬浊液透光脉动颗粒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Ⅲ ) ”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1 年,第 3 期

张锦、李圭白、马军、陈忠林, “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水中微量酚类化合物的效能研究 ”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蔡冬鸣,李圭白.废电池提取锰氧化物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 , 11

蔡冬鸣,李圭白,胡景霞.锰砂与粉末活性炭对印染废水脱色的对比研究 [J] .给水排水。 2004 。 12

于水利、尚庆海、李圭白, “ 悬浊颗粒光学检测装置的研制 ” ,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2 期

蔡冬鸣,李圭白.高锰酸钾去除水中染料色度的研究 [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4 , 4

蔡冬鸣,李圭白.论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 12

李圭白等《城市水工程概论》, 2002 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 人物荣誉

马军、李圭白、许国仁、陈忠林,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除污染技术, 2002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马军、李圭白、许国仁、陈忠林,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除污染技术, 2001 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马军、李圭白、许国仁、陈忠林,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除污染技术, 2002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马军、李圭白、许国仁、陈忠林,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除污染技术, 2001 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先后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院士注重实践,勇于开拓,他用实践检验理论,修正理论,不断创新,在水处理领域提出许多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和新技术,著书立说,为给水排水和水处理技术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人物评价

李圭白治学严谨、涉猎广泛、思想敏锐、崇尚自然,不仅学术、事业有成,而且他在育人上授业解惑、为人师表,在人品上虚怀若谷、淡薄名利,学术上孜孜探索、一丝不苟,做事上务实敬业、踏踏实实。对待学生平易近人,言传身教,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相长。李圭白执教48年来培养了数千名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优秀人才,数十名博士和硕士,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有些学生已成为教授,学者和著名的专家。

鉴于李圭白在中国给水排水和水处理技术进步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曾于1983年和1986年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于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1世纪人类将为水而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近古稀的李老壮心不已,勾画着我国21世纪水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发展21世纪的水工业,任重而道远。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0: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