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严恭 |
释义 | 严恭 严恭,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1914年1月19日,出生在南京秦淮河畔一个古玩商人的家里。童年时代,热闹的夫子庙前,汇集着各地涌来的民间艺人;每当太阳落山之后,秦淮河两岸,便传来一片笙箫管笛之声。这些古老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在严恭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中所藏的名人字画、古玩玉器也给他以艺术上的熏陶。十四岁的时候,严恭父亲的古玩生意败落。为求生计,严恭到一家米店当学徒,在那里,整整熬过了三年。接着,他又到南京电报局当递报生。他每月挣得十二块钱的薪金,除掉伙食费外,还要用两块钱去学国语,两块钱学英文,两块钱买书。他尽职地工作,拼命地学习和读书。严恭是全国戏剧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历届理事。 § 生平事迹 一九四一年秋,桂林,岳勋烈、、姚平、汪巩、费克; 后排左起:张友良、田汉、洪深、石炎、严恭 “九·一八”事变后,电报局里竟然有七位报务员突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严恭含着热泪,看着他们唱着歌子,喊着打倒国民党的口号,被押到雨花台去枪决。他惆怅,他不解,他感到万分的苦闷。为什么东北三省沦于敌寇,国民党当局等闲视之,而这些好人却要惨遭屠戮?严恭对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产生了怀疑,开始追求真理和光明。 1933年夏天,严恭业余参加了南京民众教育馆开办的大众剧社和民间团体的磨风艺社。磨风艺社除演话剧外,还从事其他文学艺术活动,如画展、办影评刊物之类。这两个团体实际上是由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南京分盟领导的,由瞿白音、吴天、王逸、许之乔、吕复等人负责主持。严恭被吸收为盟友从此,他投身于革命的戏剧运动之中,参加演出的第一出戏是洪深编剧的《香稻米》。1935年初,磨风艺社演出《娜拉》,国民党反动当局拘捕了瞿白音、王逸等人,《娜拉》被迫停演,分盟遭到破坏。严恭与副导演苏里 被捕者出狱后,分盟为了坚持斗争,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同年,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分盟决议让严恭投考“剧专”,以便让他出面对外联系,团结一些朋友,搞秘密戏剧活动。严恭考取“剧专”的表演系后,家里对他去学演话剧大为恼火,同他断绝了经济关系。严恭只好依靠给报纸投稿挣得稿费来充作伙食和买书的费用。由于他的刻苦和发愤,学习成绩很不错,在实验公演的剧目中,都担任重要角色。当时,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严恭热情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依靠磨风艺社的同志,联系“剧专”的进步同学,先后秘密地到清江浦、乌江、和县等地的村镇演出抗日话剧,并在《扶轮日报》编辑影剧周刊。因为参加这些社会活动,受到学校的处分,被记了两次半大过。 1937年4月间,离毕业还有两个多月的时候,严恭受章泯、陈鲤庭的影响,毅然舍弃“剧专”的毕业文凭,到上海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实验剧团。在那里,他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巴里斯、《武则天》中饰武承嗣、《太平天国》中饰韦昌辉等角色。在这期间,他开始在剧作方面试笔,创作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独幕剧《开演之前》。 “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实验剧团改编为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四两队,严恭被分配在四队。他随队从上海出发,经无锡、南京、安庆等地,到了武汉。 1938年,严恭参加了抗敌演剧队第二队,是该队的骨干成员。有时,他身兼编、导、演三职。这时,他创作的《闹元宵》一剧,曾受到抗日军民的欢迎。 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到来后,抗敌演剧队受到严重的政治威胁,严恭和杜宣等同志被转移到桂林,筹办由田汉、洪深、欧阳予倩、夏衍主编的演剧队机关刊物《戏剧春秋》,同时,严恭还在欧阳予倩任馆长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当演员。 § 艺术生涯 严恭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以来自各演剧队的部分成员为基础,组成了以民间职业剧团的面目出现的新中国剧社,由杜宣、瞿白音先后任理事长,严恭任理事兼任编、导、演工作。在此期间,严恭和汪巩共同创作了多场话剧《怒吼吧!桂林》;由严恭导演的话剧主要有《名优之死》、《心狱》、《风雪夜归人》、《蜕变》等;严恭主要是担任演员工作,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人物,如:《大雷雨》中的鲍里斯、《钦差大臣》中的假钦差赫里斯达珂夫、《戏剧春秋》中的陆宪癸、《海国英雄》中的郑成功、《日出》中的李石清等主要角色,尤其是他所饰演的赫里斯达珂夫、李石清,曾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新中国剧社从1941年秋天诞生后,整整度过了七个年头,转战桂、湘及昆明、上海等地演出。在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统治的恶劣环境下,时常断炊,温饱难以保证,又经历了日寇向湘桂进攻,国民党不抵抗造成的湘桂大撤退、昆明的“一二·一”惨案和台湾同胞反蒋“二·二八”起义遭到血腥镇压。在那动乱而又令人激愤的年代,新中国剧社在社会进步人士的支持下,经常演出进步戏剧、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参加党在白区所领导的民主运动。作为剧社的创始人之一并坚持到最后的严恭,在这七年腥风血雨的搏斗中,他赤诚地跟随党,得到了党的信任。 § 职业生涯 三毛流浪记 1947年秋天,新中国剧社在上海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宣告解散。中共地下党上海文委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并为人民电影事业储备导演队伍,经阳翰笙同志安排,严恭转入电影界。 1948年,严恭被派到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担任导演。这个具有一定的戏剧艺术实践和革命斗争磨练的青年人,开始进入影坛。影片《三毛流浪记》,是严恭的处女作,是他和赵明联合导演的。剧本系著名剧作家阳翰笙根据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创作而成。这部影片是在上海解放前夕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投入拍摄的,于1949年上海解放后的农历中秋节开始上映,是新中国诞生后较早较好的儿童片之一。影片表现了流浪儿三毛受尽旧社会的折磨、凌辱和他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这部影片至今还吸引着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严恭从上海调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担任导演工作。1949年冬天,他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即今天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卫国保家》。东影是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摇篮,它的主要创作干部,大都来自延安和其它解放区。严恭一到东影,就遇见在国统区共同战斗的老朋友和老同学沙蒙、吕班、伊明、王逸、水华、王家乙、凌子风、石联星等同志,党的传统作风,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对他产生了一种吸引力。从此,他在这里度过了三十余年的时光,并于1955年初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 个人荣誉 卫国保家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期间,严恭从1950年导演的《卫国保家》到1975年导演的《钢铁巨人》,共导演了十部故事片、两部艺术性纪录片。其中他导演的儿童片《祖国的花朵》,曾于1980年荣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作品一等奖。 严恭曾诙谐地说:“我是一个‘遵命’导演。”他总是自觉地使自己的电影作品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导演的影片,题材广泛,既有农村题材的《卫国保家》、《结婚》、《帅旗飘飘》;也有工业题材的《炉火正红》、《钢铁巨人》;还有儿童题材的《祖国的花朵》、《罗小林的决心》、《朝霞》;同时有反映商业战线生活的讽刺喜剧《满意不满意》;也还有其他题材的《青春的脚步》等等。在他导演的影片中,儿童题材的影片尤有特色。他善于从生活出发去表现孩子们的内心活动,塑造了三毛、梁惠明、杨永丽、江林、罗小林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儿童形象。 严恭深深懂得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非常地喜爱孩子。他主张电影这种群众性最强的艺术,应该充分地发挥培养和教育亿万少年儿童的作用。他在导演每一部儿童片时,总是要求自己的摄制组,同时成为学校和托儿所。他既关注小演员们把戏拍好,更关心孩子们的德、智、体、美的全面成长。在摄制组里,他是孩子们可亲的伯伯、可敬的老师、知心的导演。 § 个人评价 严恭 严恭说:“我坚持一条:没有生活的戏,我不拍;要拍不熟悉的生活,就一定要去熟悉。”从生活出发这一文艺创作的真谛,早在他刚刚踏入影坛时就已深谙在心。拍摄《三毛流浪记》时,他曾和影片的编剧阳翰笙一起,化了妆到旧上海流浪儿们栖身的恶气熏天的“地龙”里和又脏又臭的排水道中去体察流浪儿们濒于死亡的悲惨情景,还到伪警察局和“儿童教养所”去了解流浪儿们的有关情况。他不仅自己去熟悉和深入生活,而且还带着饰演三毛(当时只有五岁半)的小演员王龙基一起去感受流浪儿受苦受冻、遭受欺凌的生活。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严恭是非常重视深入生活的,如拍摄《炉火正红》时,他在鞍钢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拍摄《满意不满意》时,他在苏州“松鹤楼”饭馆为顾客端菜送饭,当了近一个月的服务员;十年动乱前的十七年中,他有五年的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对胶东、冀北、晋东、吉林农村的生活尤其熟悉。 严恭是一位踏踏实实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的导演。他既勇于实践,又关注电影艺术理论上的探讨。严恭性情达观,为人热情坦率。在那十年动乱的年月,他备受摧残。如今,他虽已年近七旬,但仍精力充沛地投入繁忙的创作中,他说:“我的身体还好,我要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电影事业多做贡献,尤其要为祖国的未来——可爱的孩子们拍出令人满意的影片!” § 参考资料 [1] 碟友网 http://www.dvd.com.cn/person/28942.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