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
释义 | § 原文 绝顶小亭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 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 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 注释 绍兴乙卯:宋高宗结兴五年(1135)。当时作者闲居卞山。 绝顶小亭:即绝顶亭,建于今浙江湖州卞山的南山顶上。 缥缈:时隐时现,似有若无。 烟浪:像波浪一样的云雾。 天涯想:极远的想法,指建功立业的志向。 衰翁:衰弱的老头。指作者的谦称。 § 今译 小亭修筑在山顶的最高处,从山下望下去,隐约可见。我与同游者登上亭子,心情舒畅,便高兴地交谈起来,而登上最高峰时,却有一咱孤独感。这一览无余的美景,能与谁同赏呢?(指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呢?) 虽然我已经年迈,但依旧老当益壮,渴望建功立业。不过只是白白地感慨罢了。你们年轻人呀,应当豪迈英勇,斗志昂扬,可千万别学我只有空想的样子了。[1] § 记牌简介 点绛唇,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但亦有作平起调者。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异名。 [2] § 赏析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去任隐居 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 词中抒发了作者归居后既旷达超迈又不免孤寂惆怅的 矛盾情怀。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危亭,《说文》 :“危,在高,惧也。”此言亭之高,应题目的“绝顶”,绝顶亭就 是因所在位置之高而命名。缥缈,隐隐约约,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见似不可见,应题目中的“小亭”。 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在“千峰上”之感。 这年作者已经五十九岁,看来登上绝顶亭不会是一个人来。从下文“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看,同登的应该还有他的儿辈,很可能是他的少子叶模。这个字还有它特殊的意义,表示出虽老而仍登此绝顶小亭的欢畅心情。 上片末两句,“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在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登临赏览的意思在内。“与谁同赏”即没有谁与之同赏,回应“独”字。“ 独在”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叹“与谁”; 欢快味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过片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龄虽老,壮志未衰, “犹 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 天涯想”。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借吩咐随侍的儿辈说:“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这里的“ 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 作者简介 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长洲(今江苏苏 州)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授丹徒尉。崇宁授婺州教授,召为议礼武选编修官,累迁翰林学士。建炎二年(1128)除户部尚书,三年迁尚书左丞。绍兴间,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全力抗金。后隐居湖州卞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宋史》有传。精熟掌故,于《礼记》 、《春秋》、《老子》诸书,均有考释。著有《石林燕语》十卷,《避暑录话》二卷《石林诗话》二卷,《建康集》八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零二首。[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