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门 |
释义 | § 洛阳探龙门 龙门 龙门石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 年),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 丰富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 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 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其中奉先寺规模最大,是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敞开式佛龛,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 耳长1.9米,她雍容大度、气宇非凡、撼人心魄,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奉先寺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段,是唐高宗李治所创建,始建年代不详,皇后武则天曾助施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轨,雕造了栩栩如生、神采飞动,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像,而且还体现了这组群像互相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共同的主题,显示了当时艺术家的高度意匠。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面相丰圆,庄严典雅,眉若弯月,双目府视,小口微笑,灵活而又含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仿佛给人以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之感,应是理想化了的圣贤形象。卢舍那大佛那震撼心灵的无穷魅力将永不泯灭。阿难文静温顺而又朴实的形象,菩萨端庄华丽而又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又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雄强而又暴躁的性格,地神那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无一不是形象生动,各具情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奉先寺那种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宏气派,正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 莲花洞 利用天然溶洞开凿洞窟也是龙门石窟的一种,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莲花洞即是一例。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以北。开凿于北魏晚期,因窟顶浮雕有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 莲花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释迦牟尼像,高5.10米,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佛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迦叶手执锡杖(惜头面部已被盗去),阿难致礼肃立。菩萨像清秀华丽,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 精美的雕像,诸如佛、弟子、菩萨、力士、飞天、圣僧、供养人等,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徜徉其间,倍觉佛国景象。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 宾阳洞 宾阳洞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古山北部,开凿于始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有南、中、北三洞。 宾阳中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0-523年),花费了24年时间,以其富丽堂皇的景象而成为龙门众多石窟中的魁首。该石窟是宣帝元恪为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佛像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左右有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和“十神王像” 四层,其中“帝后礼佛图”大型浮雕已在1943年被盗往国外。南洞、北洞始刻于北魏,迟至唐初才告完工。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641-650年)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两侧“龙头”柱基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基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晚期之作品。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隋代至唐初完成(595-618年)。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该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隋代生动活泼,属于过渡时期的风格。洞内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高5.7米,宽5.8米,深6.7米,窟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狮子。正壁主尊阿弥陀佛高约4米,头饰波状发髻,面相丰满圆润,结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祥肃穆。后壁刻着五十四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各坐一尊菩萨或供养人,构思新颖奇特。南北两壁壁基雕有多尊伎乐人和舞者。伎乐人手持各种乐器,形象生动传神,??衣袂飘飘,仿佛正在精心演绎最曼妙的舞蹈。洞外南壁雕有观世音菩萨像,匀称适度,右手执麈尾,左手提净瓶,表现了“万法皆空归南海,一尘不染静禅心”的佛家至高境界。万佛洞的整体布局与人物形象的刻划,极富世俗性。宗教的主题与“皇帝即佛”的创作意图相结合,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天国主宰即是人间君主的至高无上的气概。万佛洞的营造,是统一规划雕凿的。它的整个布局,无不显示出大唐帝国的雄风。满壁生辉的万佛及洞窟群像的雕刻,相互映衬,使整座窟室洋溢着令人敬畏的氛围。同时也昭示着现实的人们,只要你遵照佛的意愿行事,您就一定能成为佛国中万佛的一员。也许大家还不知道,负责营造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洞窟的主持人竟然是两位女性,一位是朝廷的女官姚神表,另一位是出家尼姑内道场智运。洞外南壁有许州仪凤寺尼真智所造的观世音菩萨像,被誉为龙门唐代菩萨像的精美范例。万佛洞这一大型洞窟,无论是群像的布局还是人物的刻划,都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它是古代匠师把丰富想象同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的产物,使大唐帝国繁荣昌盛与文化艺术的高超造诣展现的淋漓尽致。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地处西窟,凿造于武周时期,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 古阳洞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段中部,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而规模宏大的一座石窟。它开凿于公元493年或此之前,考为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僧侣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古阳洞内窟顶及其余部位都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各式各样的佛龛,南北两壁有计划的安排成三列大型佛龛,且佛龛大多数都刻有“造像铭”,统计多达800多品,因而古阳洞又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洞窟。魏碑书体精华“龙门二十品”该洞就占19品。正壁为孝文帝所造的三尊像,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坐,通高7.82 米,头作高肉髻,面相长圆,体躯较瘦削,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双手叠压呈禅定印。主尊佛像两侧侍立二菩萨,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龙门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古阳洞大小龛内的造像,都是北魏后期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像。各龛的龛楣和龛内佛像的背光及头光,是极富于变化的优美图案纹饰,表现了当时的雕刻和绘画技巧的高度水平。 § 四川南充龙门 地理位置 龙门平面地图 龙门镇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北郊15公里的龙门山与龙门坝之间的接合部,距南充城区15公里,距南充火车东站1.5公里。嘉陵江东岸,属亚热带,温暖湿润低山丘陵地带。宋时建镇。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载:“果州之北30里有龙门”,可知宋之前已有龙门地形和地名。 从南充市到龙门镇很方便,棉纺厂公交车、9路公交车,30分钟左右到南充,现票价均为2元。还有直达高坪的车。另外,南充到三坝和南充到利溪的客车均要从龙门过。 历史渊源 龙门宋代建镇,宋元丰年间(1078年到1088年)为南充县18镇之一。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载:“果州之北30里有龙门”,可知宋之前已有龙门地形和地名。 龙门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历史上以殿宇名胜著称,早在公元1077年就跻身于四川五大集镇之列。北宋初年建场兴市以来,集镇建设为一色青瓦房,青石街面。其间,建有“九宫十八庙”。 千余年来,其称谓及辖区范围屡变。1950年3月,南充县人民政府迁往龙门镇,龙门成为嘉陵江畔继阆中之后的县治古镇。1955年,龙门城关区更名为新民区。1956年撤县,改为龙门镇。1966年改名为红卫镇,1971年恢复原名。因其城镇规模相当于一座小县城,场镇常住人口近10万人,被称为“南充第一镇”。 龙门镇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历来是交通要道、“充国雄关”。船只溯嘉陵江而上经广元可至陕西略阳,溯白水可至甘肃碧口,溯东河可至旺苍,南下可至合川、重庆,且飞舟如箭,畅通无阻。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令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并留下近百首吟颂龙门的千古佳句。 古代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 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千百年来,龙门镇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传说,据当地年已过百的老人讲,鲤鱼跳龙门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南充市高坪区龙门镇龙王庙。 古老街道 一、油坊街(照片:http://www.lmshw.com/item-5-1.html) 龙门油坊街旧照 油坊街以前叫忠义街,史料记载,早在1402年即明惠帝建文四年,当时的龙门镇忠义街就有了用木榨加工菜油的油坊,历经数百年风雨,忠义街成了油坊街。民国初年,又有谯姓在大贤街外修建油坊,随后形成了小油坊街。据考证,当时的龙门场,仅常年性榨油的专业户就有84家。 解放前几年是油坊街最兴盛的时候,它是当时整个龙门场最好的街道。从现在的老年茶社起,依次有周家油坊、向家油坊、田家(田仲钧)油坊,李家油坊、华家油坊、胡家(胡雨田)油坊、明家油坊、赖家(赖笃亲)油坊、强光汉油坊等十来家。当时油坊工商业很繁荣,茶油、桐油、芝麻油等油坊都出产,从苍溪、东河等地方运来的菜籽、桐籽等原料,榨出的油除了自家铺子销售外,很大一部分是运到南充甚至重庆去卖。 解放后,粮食行业各种加工主要为国家加工,统购统销后粮食由国家经营。私人油坊被取消,成立了合作社,古老的木榨也换成了机器。加工效率空前提高,再加上嘉陵江水运的日见式微,龙门油坊街上飘香600年的菜籽油气味,渐渐弥散。但作为古老的记忆,龙门场至今保留着油坊街、小油坊街的街道名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