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益西卓玛》 |
释义 | § 影片介绍 《益西卓玛》 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丈夫加措年轻时候是个魁梧彪悍、乐观幽默的个康巴赶骡人。在一次贩运的行程中,他的魂儿被洛嘎村会唱情歌的姑娘益西卓玛钩住了。洛嘎庄园的少爷贡萨早已看上了益西,并想长久地霸占她。加措不畏权贵,大胆地将益西抢走成婚,以他强壮的生命烈火与乐观幽默的风采,带给了益西一生少有的一段美好、浪漫的时光。但是,加措放浪无羁、居无定所的性格,使益西又回到了庄园少爷的身边。 五九年的政治风波中,少爷贡萨随十三世达赖的队伍逃走时,强迫带走了他们的小儿子,说是他的血脉。加措不能忍受益西长期欺瞒着自己去做少爷的情人,一怒之下,带着大孩子,回康巴老家去了。 几年过去了,当益西卓玛得知远方的丈夫加措重病的消息后,立即踏上千里寻夫的艰难征途。在她贫困交加,疾病缠身时,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喇嘛桑秋。《益西卓玛》 桑秋是益西卓玛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是她永远的精神恋人。他们从小是邻居,青梅竹马一块长大。桑秋八岁入寺做了喇嘛,仍旧喜欢同益西卓玛玩,因为她是个金嗓子,唱歌又尖又亮。少年时,益西第一次跟桑秋学会了认字和唱情诗;在青年桑秋决心断绝尘缘、献身佛业受戒后,从此二人僧凡隔绝。这次相见时,正值文化革命中,寺院宗教被禁,桑秋也被迫还俗。儿时的情谊和患难中的相助,使他们处于灵与肉、情与理的冲突熬煎之中。最后,桑秋陪伴着益西走过艰难路程,鼓励益西去与丈夫合好,表示自己仍将永远献身佛业。 达娃知道了姥姥的心事,在病重垂危的姥爷加措要求下,暗地联络,让早已回国定居、身任政协委员的老年贡萨来到家中与益西见面;让已成为格西大师的桑秋喇嘛来为自己转世念经。几十年的沧桑恩怨,几十年隔绝后的相见,令四位老人悲喜涕淋,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在加措灵柩超渡、停放七日,他的灵魂和肉体即将离开人世的前夕,益西卓玛老人也伏在他身上安详地逝去了。 人生是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人类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藏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对命运与轮回的信仰的人文精神,却使她的故事饱含了丰富、独特的审美价值。[1] § 导演介绍 《益西卓玛》 姓名:谢飞 国籍:中国 生日:1942年8月14日 出生地:陕西延安 籍贯:湖南宁乡 学术头衔: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 《我们的田野》彩色宽银幕故事片,任导演与编剧之一,1983 《湘女萧萧》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任导演之一,1986 88年法国蒙坡里埃电影节“金熊猫”奖 88年西班牙圣塞巴斯提安电影节“唐吉柯德”奖 93年“生力杯”人道主义电影奖 《本命年》 彩色故事片,任导演,1989 获90年第40届柏林电影节杰出个人成就银熊奖 9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世界屋脊的太阳》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任总导演,1991 获1991年政府优秀影片奖 《香魂女》 彩色故事片,任编剧兼导演,1992 获93年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93年政府优秀影片荣誉奖 93年上海电影影评人十佳电影奖 93年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最佳编剧奖 93年美国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93年香港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奖 99年法国亚洲电影节公众大奖 《黑骏马》 彩色故事片,任导演,1995 获95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9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19届世界电影节最佳导演 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 95年上海"文汇报"影评人奖最佳影片奖与最佳导演奖 96年俄罗斯第五届圣彼得堡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奖[2] § 影评 《益西卓玛》 如果从别的方面——譬如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或者是探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反差,又或是批判性伦理观念——》不出发来理解这部片子,《益西卓玛》不是一件好的艺术品。而且,该片的剧情也不紧凑,结构也嫌散漫,例如,益西卓玛与桑秋喇嘛之间的关系,甚至益西卓玛的孙女的那段迷离的网络恋爱与整个剧情看起来都是游离的,……这些给观众造成了风格不统一的印象。……但这出戏还可以有更完满的解释吗? 有的。假如我们肯以一种更为宽容的爱的观念来看这出戏,那么我门的心灵一定会拥抱益西卓玛的,甚至于贡萨少爷。现在我们不妨先从剧中一个细节说起。 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能记起剧中这么一个场面:在昏暗的灯光下,益西卓玛——一个农奴姑娘,唱起了美妙的歌,而贡萨少爷则在一旁和唱:不可思议的一幕!这与《罪与罚》中那个经典的场面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营造了一种很奇异的浑然(好像不能用和谐)的感觉——在歌声中(好比拉斯柯尔尼科夫与索尼雅在圣经前),人与人的对立关系消融了,人的灵魂的尖锐棱角被抚平了,——导演在这里并没有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要表现农奴主与农奴这两个阶级的对立关系,——当然,他不能否认这两种关系的历史存在——而他主要传达给观众的是作为个体的两个人被包容在一种出于人类天性的、原初的爱之中,因此他们焦虑的灵魂在此刻是无比欣悦的,相对于阶级关系的历史的具体的存在来说,这种爱的存在是永恒的,本原的——导演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爱出发,最后仍然要以其为终结,——而非斗争式的或上帝般的虚无。《益西卓玛》 围绕着这样的主题,导演在每寸胶卷上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对加措与益西卓玛之间的关系以及桑秋喇嘛的关系处理便是从不同侧面来深入,以达到从宽度和纵度的开与掘。益西卓玛与她生命中三个男人的关系是爱的不同表现,它们都是统一于无所不包的爱之中的,而人与人也在其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只有在加措与益西卓玛之间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爱情,——当然不只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这样单薄,他们还有夫妻间的情义——后来的“千里寻夫”一节便是这种情义转化的结果,但仍以两人间深厚的情愫为依托。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益西卓玛与贡萨少爷两人缠夹不清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很难接受他们两人之间也会有“爱”的存在,多数人注意的是他们的非道德关系。对于习惯了狭义上的爱来说,这的确难以想像,但我认为,爱是不表现道德的,爱要逃避道德——爱与道德在人生不同领域各自开花结果,谁也不妨碍谁。要紧的是,观众须明白这种爱一刻也没有脱离西藏人那要虔诚的宗教背景,虽然导演已经在力求避免一种明显的宗教风格,但事实上这出戏的骨子里却是地道的“宗教式”的! 最后要补充的一点是,影片采取了回忆的手法,这不完全是要增加情感的深度需要,而是要体现人们对往事的超越性,因为在这种情景中的人才能更加深沉地体验那种爱的深沉与宽博—— 爱无处不在,爱无时不在。爱在,人在;爱忙,人忙。 ——益西卓玛是有福的,因为她与爱同在。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