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子澄 |
释义 | § 简介 黄子澄 黄子澄(1350—1402)以字行。分宜人。明大臣。洪武中会试第一。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曾与皇太孙谈论削藩事。皇太孙即位,是为惠帝,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夺藩王权。除周、岷、代、齐、湘五王后又削燕王,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子澄与齐泰不善军事,连遣数将均败。燕王攻下京城(今南京市),夺得皇位,是为成祖。子澄被俘不屈,肢解而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罚戍边。黄子澄(1350-1402),又名黄湜,分宜大岗山澧源村人。明初官员,向明惠帝(建文帝)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1399年发动靖难之变,朱棣在1402年夺得帝位后,逮捕了黄子澄并处死他。黄子澄,更字伯渊,明朝分黄子澄 宜澧源(今为大冈山乡大坑村)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靖难”,是明成祖朱棣篡夺他侄子允(火加文)帝位遁词。结果是朱棣得逞了。黄子澄是忠于朱允(火加文)的,在这所谓“靖难之役”的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做了“无惭臣节”的牺牲品。“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是封建社会的准则。 由于黄子澄惭臣节,不降服朱棣,被朱棣残酷地杀害,还祸连十族,所以旧时的士子都歌唱黄子澄的节义,鞭挞朱棣的凶残,如赵逊颜的《过太常祠》诗曰如公节义振义秋,不负科名第一流。(上日下兆)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 黄子澄难收。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双眸。这诗在赞叹疾风劲草、百折不移的黄子澄,针砭鼎镬臣僚、株连十族的朱棣的同时,还对黄子澄参与这场斗争的得失作了评价。因他学识优异,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乡试第二名,十八年会度第一名,廷试,取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子澄年少时便发愤读书,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黄子澄在精通经史的同时,对文学也肯下功夫。他的诗文委有造诣,且才思敏捷。据《曝书亭诗话》记载:他去蒙山石门初次拜谒梁寅时,梁寅令他作《枯梅》诗,他稍事想索,一首好诗就出来了。黄子澄于洪武十八年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修撰,伴读东宫,到皇太孙朱允(火加文)即帝位,官至太常寺卿,为太学士,与兵部尚书齐泰一起,同参国政,辅佐朱允(火加文)。子澄与齐泰本是书生,不谙于军事。燕军南下,朝廷大将军耿炳文率大军北伐,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与燕军对抗时,败得一塌糊涂,当时子澄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虑。因荐李景隆(封曹国公)代炳文,说景隆娴熟兵事,堪大任。谁知景隆也是个草苞,治军无方,将兵五十万,开始在白沟河等地吃败仗,以后又在济南城下惨败,丧师数十万。允(火加文)着急了,将景隆召还,撤了他的职,赦他死罪。子澄恸哭请求允(火加文)将景隆正法,以激励将士,允(火加文)仁慈,不听。子澄伤心地捶着胸脯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并作《李景隆师败》一诗以记其悲愤。 § 分宜县 黄子澄地理:分宜位于赣中偏西,袁河中游,北纬27°33’~28°08’,东经114°29’~114°51’之间,县境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36公里。东邻新余市渝水区,南连吉安市安福县,西接宜春市袁州区,北毗宜春市上高县。县治分宜镇,距省会南昌178公里,距市治所在地新余26公里。分宜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层肥厚,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县境南为低山区,北部丘陵,袁河横贯中部,间以平原岗地。地势南部略高,中部较低平。最高峰为大岗山,该山界接分宜、安福、袁州三县(区),主峰海拔1091.8米,为县南屏障;东部分宜镇罗家山北面小溪边最低,海拔60米。最大河袁河,年平均流量82.1立方米/秒。2005年,年平均气温18.0度,全年降水量1434.7毫米,全年无霜期274天。黄子澄(1359~1402),又名黄湜,分宜大岗山澧源村人。明初官员,向明惠帝(建文帝)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1399年发动靖难之变,朱棣在1402年夺得帝位后,逮捕了黄子澄并处死他。 § 早年 明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探花及第。授翰林编修,升修撰,迁任春坊讲读官,伴读东宫,课教太孙,累得提升,直至任太常寺卿。惠帝为皇太孙时,曾问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太孙是其言。此后,每呼子澄,必尊称黄先生。及惠帝即位,更是倚重信任,与齐泰同参国政,共商削藩事宜,首先剪除周、齐、湘、代、岷五宗王。子澄升为太常寺卿。 § 建文时期 黄子澄 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惠帝有意削藩,黄子澄便与齐泰计议。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最后子澄的意见被采用,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被削藩。朝廷用黄子澄和齐泰的计谋,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燕王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先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齐泰反对放还三子,黄子澄却说:“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结果朱棣三子获准回去。 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惠帝派老将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惠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棣乘著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大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建文二年(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惠帝赦免了他,黄子澄哭著请求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惠帝没有接纳,子澄便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当盛庸在建文二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惠帝在建文三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惠帝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惠帝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乐帝)亲自审问。子澄抗词不屈,被肢解而死。并祸及满门,株连十族,家属被杀65人,异姓致死者54人,外亲400余人皆充军,唯其子彦修因已入昆山籍,能说昆山话,才幸免于死。后收子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下。明正德十五年(1521)始得昭雪。 § 致命错误 黄子澄 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后,就向朝廷告病,过了一段时间,病越生越重,居然成了病危。这场病并不是突发的,而是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五月,是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来,但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可是老爹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于是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取代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朱棣这次可算是打错了算盘,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明了,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搞掉藩王,此时把自己的儿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果然,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谁知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真正是岂有此理!五六个藩王已经被处理掉,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连路上的叫化子都知道朝廷要向燕王动手,黄子澄的脸上简直已经写上了削藩两个字,居然还要掩耳盗铃!书生办事,真正是不知所谓。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了,按亲戚关系算,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着此三人长大,十分了解此他们的品行,他对朱允炆进言,绝对不能放这三个人回去,因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为人质,而且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现在看来,徐辉祖的算命水平已经接近了专业水准,他的预言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证实,但更神的还在后头。紧接着,徐辉祖特别说到了朱高煦这个人,他告诉朱允炆,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 黄子澄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不能不服啊,徐辉祖的这一卦居然算到了二十多年后,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远远超过了天气预报。可是决定权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后作出决定,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弟。如果朱允炆知道在后来的那场战争中朱高煦起了多大的作用,他一定会为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去找个地方一头撞死。也正是为此,他后来才会哀叹:悔不用辉祖之言!可惜,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远在北平的朱棣本来已经为自己的亲率行动后悔,没想到三个儿子毫发无损的回来了,好吃好住,似乎还胖了不少,高兴得从床上跳了起来,大叫道:"我们父子能够重聚,这是上天帮助我啊!"其实帮助他的正是他的对手朱允炆。精神病人朱棣:朱棣明白,该来的迟早会来,躲是躲不过了,皇位去争取不一定会有,但不争取就一定没有,而且现在也没有别的退路了,朱允炆注定不会放过自己,不是天子之路,就是死路!拼一拼吧!不过朱棣仍然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造反不是去野营,十几万人的粮食衣物兵器都要准备妥当,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了争取时间,朱棣从先辈们的事迹中得到启发,他决定装疯。于是,北平又多了一个精神病人朱棣,但奇怪的是,别人都是在家里疯,朱棣却是在闹市里疯,专找人多的地方。精神病人朱棣的具体临床表现如下:1、闹市中大喊大叫,语无伦次(但可以保证绝无反动口号)2、等到吃饭时间擅入民宅,望人发笑,并抢夺他人饭食,但无暴力行为(很多乞丐也有类似行为)3、露宿街头,而且还是一睡一整天,堪称睡神。此事惊动了建文帝的耳目,建文帝便派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两人前去看个究竟,此时正是六月份,盛夏如火的天气,当两人来到王府时,不禁为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可以捂蛆的天气,朱棣竟然披着大棉被呆在大火炉子前"烤火",就在两人目瞪口呆时,朱棣还说出了经典台词:"冻死我了!"这一定是个精神病人,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马上就达成了共识,并上奏给建文帝。为避祸竟出此下策,何等耐心!何等隐忍!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后事 子澄因株连十族,稗官野史,亦少流传,遗稿散失殆尽。现见诸史志者,仅存《李景隆师败》、《还洞庭》、《酬姚六丈》、《送刘医士歌》和《大岗山广庆寺记》等诗文17篇。黄子澄有一子改名换姓匿藏,幸免于难,到了明仁宗时获赦,有子孙在明武宗时考取进士。 § 黄子澄诗 闻李景隆败绩纪事:仗钺曾登大将坛,貂裘远赐朔方寒。出师无律真儿戏,负国全身独汝安。论将每时悲赵括,攘夷何日见齐桓。尚方有剑凭谁借,哭向苍天几堕冠。 § 参考资料 1、http://www.juzhai.com/all/shuku/ShowInfo.asp?ID=2560 2、http://changjiangligong.bokee.com/4597029.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