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谁能带我回家》
释义

§ 影片简介

《谁能带我回家》本片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部特色作品,将剧情片的“虚构”和纪录片的“写实”之间的界限打破,成为一部虚实相间的有趣电影。主角是一名小学女生米娜.穆罕默德.汉妮,她因为等不到母亲来接她下课,便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她先坐上校方人员的摩托车,后来又转乘公共汽车,不料坐到一半竟然发脾气说:“我不拍了!”随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下车而去。拍片工作人员无法劝服米娜,导演急中生智,叫摄影人员尾随拍摄她一路回家的真实状况。由于拍片用的麦克风仍挂在米娜身上没取下来,因此音画之间便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果。

§ 幕后花絮

《谁能带我回家》

从八零年代末期开始,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让世人见到封闭的世界中也有美丽的电影,其后,伊朗导演的杰出作品在国际间逐渐崭露头角,形成一股伊朗电影的新浪潮。

伊朗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常以儿童为主角,导演透过孩子真挚的眼睛观察生命,充满趣味。这个起因是因为伊朗「青少年儿童发展协会」之中创设了电影部门,这个部门多年大力提倡电影制作,许多杰出的导演都是在这个部门的资助下拍摄电影。

伊朗由于长期封锁好莱坞的影片进入,所培养出来的电影人才也展现了特殊的 视觉风格和思考哲学,片中时常充满了诗意和人生的哲学,这几年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展中时常获奖,也引起世人的注目,伊朗电影似乎已经成为一股风潮。

伊朗电影中的翘楚首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他的视觉风格强烈,以极简的形式呈现深沈的问题,并探讨人生的哲理,他擅长取材日常生活,喜欢使用非职业演员,对他来说科技只是工具,最重要的是要能传达感情,他曾获得1999年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导演奖以及1997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导演奖。

1987年阿巴斯的作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为他在国际间赢得肯定,描述小男孩阿哈玛德某天回家后,发现拿了隔壁同学的作业簿,为了怕老师责骂,阿哈玛德决定要到隔山头的村子送还作业,这时才想起「同学的家在哪里呢?」阿哈玛德于是四处问路、东奔西跑,就是找不到同学的家,直到天色渐渐暗下来,阿哈玛德躺在床上想了一个不得已的解决之道。

阿巴斯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将它处理的既不枯燥也饶富深意,让观众为了小男孩的纯真执着而感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在坎城影展中获得艺术电影奖,在伊朗影展中得到最佳导演与评审团奖,并获得了卢卡诺影展铜豹奖、评审团奖和费比西特别推荐奖。

1990年伊朗发生了大地震,震央正好就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拍摄的山区,阿巴斯因为担心片中曾经合作演员的安危,带着儿子和摄影机去灾区寻找他们的下落,他们的旅程拍成了一部感人的电影《生生长流》。

在《生生长流》中阿巴斯完全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他借着真实的事件,却用了演员饰演他本人和他的儿子,也雇用了一些地震生还者饰演地震生还者,所有的事件与场景都是真实的、却也都是阿巴斯安排的,这巧妙的越界让观众在虚实之间游走…

阿巴斯的镜头在在断垣残壁下寻找到了生命的光,伊朗的人民历经大地震、数万人伤亡之后,仍然保持着随遇而安的乐观,毁坏的家园中生命仍在继续,茶还是要喝的、婚还是要结的、而世界杯足球赛也还是要看的,同样遭遇过大地震的我们,对这样的题材应该更是心有所感。《生生长流》在坎城影展中获得了罗赛里尼奖、吉弗尼影展的楚浮大奖。

阿巴斯其它杰出了作品还有《樱桃的滋味》 《橄榄树下的情人》

在伊朗新一辈的导演中,受阿巴斯影响最深的的是《谁能带我回家》导演贾法潘纳希,贾法潘纳希年轻时就非常欣赏阿巴斯的电影,他曾经在阿巴斯的电影《橄榄树下的情人》中担任助理,之后他拍摄了《白气球》,阿巴斯协助他担任编剧,因此他的第二部电影《谁能带我回家》与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家》颇有几分相似之味。

《谁能带我回家》也仿效阿巴斯采取单纯的故事,在车辆拥挤的城市中,手臂上打了石膏的小女孩米娜在等妈妈来接她,这一天妈妈却一直没出现,不耐烦的米娜决定要自己回家,而开始了一段城市冒险。

有趣的是电影进行了一半,片中的小演员竟然拆下石膏,宣布她不想演,要回家去了,导演灵机一动,决定继续拍摄米娜回家的真实状况,一部电影成了「戏中戏」,就这一点来看,贾法潘纳希真不愧是阿巴斯的徒弟,融合虚实的功力,不输阿巴斯。

《谁能带我回家》赢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卢卡诺影展金豹奖以及伊斯坦堡影展最佳影片。

《天堂的小孩》马基麦吉迪也被认为是继阿巴斯之后,伊朗电影界的后起之秀,和阿巴斯一样,他的电影中充满了人道关怀,《天堂的小孩》描述一对小兄妹因为家庭贫穷,只好合穿一双鞋,鞋子被偷之后,两兄妹想尽办法要买一双新鞋子,哥哥意外得知只要赢得一项马拉松赛跑,就能赢得一双球鞋。

《天堂的小孩》风格清新又有剧情张力,马基麦吉迪以有趣的方式描写出贫穷的困境,但却也兼顾了人性的尊严,本片在伊朗境内打破了所有票房记录,成为最卖座的电影。

§ 媒体报道

《谁能带我回家》

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个碟库,我没事就喜欢去翻翻有哪些碟,看到好看的就挑出来看——尽管经常无从选择,因为想看的太多了。并且,经常能发现一些比较拐的片,比如,刚发现这个碟库的时候就看到了林秀晶早期的片子(电影很烂,我粉这个演员),然后前几天又翻到了很久前从电驴上下下来却苦于没有字幕而一直存在电脑上,既不忍心删掉又觉得太占空间,每每狠下心想腾点空间出来又太可惜这电影想等变成英语强人后看的电影——《阿达家族2》,惊喜交加!总之在那时常能有这样的惊喜。

今天看了一个伊朗电影——《谁能带我回家》,去碟库看电影还有个好处就是,因为有很多电影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所以看的时候就有了以前看电影时懵懂感,完全不知道电影会说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保留了它的神秘感,这正是我所喜闻乐见的。

看过的伊朗电影不多,但是印象中好像都不错,《小鞋子》,《天堂的颜色》,《乌龟也会飞》,包括前几天看的一个《水缸》,而且主角都是孩子或者与小孩有关,而且要么是残酷要么是哀而不伤,并且多使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总之给我的感觉伊朗电影都差不多,除了看过的一部《樱桃的滋味》差别比较大外。

通过盗版DVD的封面我发现,我以前看过此导演的一部《白气球》,印象不深,但是主角也是小孩,也是以小孩的视角讲述的发生的一件小事,我估计这部也差不多。果然,上半部分不紧不慢讲了半天,就是一句话,一个一年级小女孩放学了,她妈没来接她,她自己颠了吧唧疯疯傻傻想往家跑,又不知道家在哪,遇上了不少人。

但是,中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小女孩坐上了公交车,这时字幕出现:米娜,不要看镜头。由于是盗版DVD,这里的字幕比电影快了零点几秒。当我看到这句话在琢磨是穿帮还是怎么了时,小女孩果然看了镜头。当我在琢磨导演到底想玩什么把戏时(我坚信盗版DVD不会出这种差错),小女孩把戴在胳臂上的石膏一摘,气呼呼的说:我不演了!立马下车跑到马路牙子边坐下,穿上自己的衣服,坚持要回家。

此时,主演罢演了,电影变成了记录片。导演和一车工作人员面面相觑,在派遣慰问人员旁敲侧击无望之后,导演当即决定,让她走,我们跟踪她!

接下来,小女孩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踏上了漫漫归家路,不同的是,这路的前半部分她是在演,后半部分她才是在走。导演估计是带上一部手提,拦了辆出租车,一路跟踪她回去。

最后,小女孩终于找回了家——尽管一路上也是困难重重,当介绍她出演这部电影的糖果店老板看到导演问要不要重新推荐一个演员时,导演说,不用了,此时摄像机里捕捉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小女孩打开家门一条缝偷偷向外望,所以我们确信,这部电影已经完成了。

§ 相关评论

《谁能带我回家》

刚刚聊天时突然想到这部伊朗的电影,我看了这么多电影以来感觉最另类最有创意的一部。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我也看过很多奇奇怪怪的电影,但是没有哪一部像这部电影一样让我WOW的瞠目结舌和拍案叫绝。



我们心目中的电影,都是要么虚拟的一个故事,要么真实的一个纪录。无论是故事还是记录,在我们心目中都是有始有终的完整构架。但是这一部伊朗名导杰法.派纳喜的《谁能带我回家》(又名《镜子》)却颠覆了这一传统框架。它将虚拟的故事和真实的记录拼合在一起,或者说,它在虚拟的故事外创造了另外一个虚拟的故事。实在是一个非常大胆,又妙趣横生的实验。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小女孩在放学后没有等到妈妈接她,而自己找回家的故事。本来也是好好的故事,通过这个小女孩的眼睛,看到当代伊朗的社会民情。但是大概到影片一半的时候,这个小女孩直直看着镜头,然后一个声音出现了:“敏娜,不要看着镜头。”



然后这个小女孩一甩手就说:“我不演了。”

结果导演也没有喊cut,继续偷拍这个小女孩罢工后回家的过程。

小女孩遇见拍戏时在公车上遇见的一个老大娘。老大娘说,摄影组给了她一份微薄的报酬来拍摄那个镜头。但是,她讲述的台词却是真的。



但是她的这一句台词,又是不是真的呢?这一个“真实”的追踪,是不是也是一个“故事”而已呢?



电影没有绚丽的镜头,没有后现代的拍摄技术。甚至在很多时候,一个镜头就死死定格在一个堵车的公共汽车上,因为这个汽车挡住了视线,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于是我一边喝着汽水一边盯着毫无意义一动不动的画面,听着杂乱不清,甚至时断时续的微型麦克风捕捉的声效,心里想:这是他妈的什么电影啊!太有意思了。



不可否认的是,就在这样大胆的形式下,电影所描绘的伊朗也是相当透彻的。在这样一个泛滥的信息时代,我们对于中东的社会了解还是如此之少。这些镜头,至少让我觉得是相当有看头的。[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