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骆成骧
释义

§ 人物介绍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资中舒家桥七里沟人,祖籍重庆市两路口骆家(现静安村)。九岁随父先后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14岁应州试,为王壬秋所器重。光绪二十七年乙未科殿试第一。有人将他称为“末代状元”并不确切,骆成骧

因为清朝科举开了112科,点了状元114名(内有二名与汉人同榜并列德满族状元)。骆成骧是第111名,在他之后还有贵州麻江人山东潍坊人王寿彭,河北肃宁人刘春霖。在晚清德状元群中,成就最大是“资本家状元”张蹇(骆成骧德上一科状元),影响最大的是骆成骧,因为他是大清王朝中唯一的一个四川籍状元。破了四川的“天荒”,填补了四川的空白,四川人对他倍感亲切,对于他金榜夺魁的佳话和传闻也特别之多。中状元之后,按惯例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过贵州省乡试考官,广西省乡试主考、山西省提学使、北京国史官纂修、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筹办过北京蜀学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成都资属中学(招收资中。资阳、仁寿、井研、内江五县之资州所属生员);执教过桂林法政学校、四川高等学校、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国学专门学校,甚至在其母亲去世回乡“丁忧”期间都在资中重龙山三贤祠设馆教书,梁启超打趣他说“状元公教书有瘾”。

1895年,骆成骧参加殿试,那场殿试中,光绪皇帝亲自出题,“为何开创之初财富少而愈富,承平之后财富多而愈贫?是否由于会计不精呢?”骆成骧答道:“非会计之不精,实出之多而入之少也。”进而指出财政上入不敷出的症结在于“兵额太广、靡费太多、侵渔太多、上下相蒙、隐忍不言。”而最为严重的则是官吏们上下相蒙的贪污腐败。“人君节俭行为及其影响”,骆成骧认为:“人君奢侈,大臣效之;大臣奢侈,士庶效之”,实则隐约沉痛地批评了慈禧太后骄奢淫逸所造成地败坏风气,呼吁“念民生之日思物力之有限,躬行节俭未天下先”。

早年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今四川大学前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是清代四骆成骧

川唯一的状元。1898年春,与杨锐等同乡京员在北京创设“蜀学堂”,讲习新学。夏,任京师大学堂提调,支持维新变法。1906年得官费派往日本学习法政。1908年回国,应聘入广西主持桂林法政学堂,卓有成绩。1910年奉调山西任提学使。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2月返川,历任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国史馆纂修,四川高等学校、国学专门学校校长。1922年为筹办四川大学奔走,建议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础上改立四川大学,发动社会名流、各校校长、地方官绅等联名上书四川省长公署,要求“主持地方筹款”、“速建大学”,同时任教于四川法政学堂、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筹建在成都的资属中学。1923年,继廖平后执掌四川国学专门学校,筹办成都大学,力荐张澜任校长。著有《清漪楼遗稿》。一生不求高官厚禄,清廉自守,有“穷状元”之称。

骆成骧的一生是我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国事艰危的多事之秋,他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倒袁、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一个又一个的大波巨澜,都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在言论上、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在维新运动中,他属帝党人物,这与慈禧为首的“后党”相比,是进步的;1906年,他奉命赴日本考察宪政,与留学诸友翻译了16个国家的宪法条文,汇编为《宪法议院法渊鉴》和《议院法》,并撰写序文。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资本主义议院民主制度,在慈禧发动戊戌变法之前十二天的剑拔弩张中,冒着极大的风险向光绪皇帝呈上了《请选举议员和选举执政》的奏折,指出:“当今各国其政治最善者莫要于议院,议院之最善者莫要于公举执政”。主张“择大臣之通达时务者,界以事权。”强调择大臣“必公其议于众庶,所以见集思广益则天下情通,然后定其议于圣明,所以见执两用中,则天下之权正。”他还设计了一整套选举执政的具体方案和细则,可惜政变发生,胎死腹中,但它毕竟奏出了一首资本主义民主的序曲,突破了封建君主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用人权和执政权,这无疑是对封建专政政体的严重挑战,其份量不会亚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

对于辛亥革命,他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加入推翻满清的革命行例,但他也并未站在革命的对立面而进行对抗。他曾向其儿子骆骆风嶙说过这样一段话:“清政久失人望,不免于亡,予岂不知?然革命事业,人可为,汝不可为,以吾家所受知遇,非众比也!”由此可见他对革命是并不反对的,只是自家不愿介入罢了。不久武昌起义成功,他深感光绪知遇之恩,“痛苦不欲生,奔投井,家人环阻不克殉”。事后又含泪赋诗:“纵是瀛台亲笔点,皇清添个送丧臣”。这是他忠直为人的正常表现,不应非议,因为他的思想并不顽固,在摧枯拉朽的革命形势下,很快就转化过来,毅然提笔在山西臣工奏请清室逊位的表章上签上他的大名,隆裕太后看到他的名字,哭着说:“骆某亦谓当如是耶?”

在“再造民国”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骆成骧则是积极参予,立下殊功。先是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策划杨度等人在京组织筹安会,遣成都知县为之游说,请骆成骧为川、滇、黔三省筹安会会长,受到骆成骧的严词斥责。骆的同乡杨禹昌在北京刺杀袁世凯未果而惨遭杀害,他不计自身安危,将杨禹昌的血衣、书籍收罗起来,带回资中,并满含深情地撰写了碑文《杨烈士节略》。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起兵讨袁,与四川督军陈宦所率之北洋军队交战于纳溪、泸州。陈宦原系袁世凯心腹,曾代表副总统黎元洪由湖北到北京,参与袁氏机密,袁委以成武将军兼巡抚使,督理四川军务并主持川政,于今蔡锷讨袁,四川首当其冲,不知如何是好。一日,他来到骆成骧家里,派卫士严密守护于宅外,屏去旁人,向老师讨教。他说“现在时局紧迫,我虽然受到袁氏重用,但他对称帝也很反感。我如果依从他,将受到天下人唾骂;如果反对他,我身边几乎全是袁世凯派来的人,随时都有生命之忧,请问老师如何是好?”骆成骧便象诸葛亮作隆中对那样,为陈宦设计了“联蔡、推冯、反袁”的六字方针,说道:“此未可明拒也。方今情势,成都南京并重,而南京冯国璋久于袁,可以资王推让之。蔡锷方自云南率护国军起义讨袁,宜暗与联名函冯,许以袁败后推彼为大总统,则袁笼络之术穷,失恃而败矣。”这一招是相当高明的,冯国璋接到陈蔡二人的联名密电,怦然心动,将袁世凯责令他的“武装讨逆”宣称为“武装调停”,使袁猝出意外,便指望陈宦能够全力相助,这是骆成骧便为陈宦代拟了三通电稿,自信的说:“要气死国贼!”

骆成骧同蔡锷地交谊相当深厚,写有七律《送蔡松坡督军赴沪就医》,一起句就是“乾坤惨未清,忍泪送公行”,希望他早日康复,重新报效国民。蔡锷在日本去世,他悲痛万分,写下了《祭蔡松坡督军文》,在追悼会上声泪俱下地祭悼,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骆成骧晚年卜居成都,时人以十二位名流尊为“五老七贤”,以他为七贤之首。他笑着说:“什么五老七贤?依我看是五个老不死,七个讨人嫌而已!”骆成骧确实有点“讨人嫌”,但不是讨民嫌,而是讨官嫌。因他对军阀混战极为反感,时常抨击,言词激烈,无所顾忌。那些乱石枭雄杀人如草芥,对状元公却无可奈何,还争着攀附斯文,自认门生。有一次“和平宴会”上,骆成骧指着宴席上地三个军长说:“你三人都在这里,今天正好比武,分个胜负,看谁是英雄,何必劳民伤财,拿兵来打战?!”说得三位军长面面相觑,只好尴尬地说:“状元公醉了!状元公醉了!”

骆成骧是文状元,晚年却喜讲武,力倡“强国强种”。他将为人撰写碑文地千多元酬金捐给成都武士会,武士们请他当会长,他欣然受之,并制订训练章程,使会员们武技大为提高。后来他又设立“射德会”,研习射箭和柔术,自任会长。

作为一代文魁,骆成骧才华横溢,著述颇丰,结集出版地作品有《左传五十凡例》、国文中坚集》、礼仪丧服会通浅释》、清漪楼杂著》、《清漪楼诗存》等。“诗存”载诗九百余首,风格豪放颇具稼轩气派,音韵铿锵如切玉昆刀,清新典雅而又略带几分苍凉古意。

综观骆成骧地一生,早年苦读,博取功名,中年入仕,重教兴学,直至终老。他是封建文化乳汁哺育而成地知识分子,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跨入变革时代。在新的时代潮流中,他将“十字架”作武器,帮着进步力量击倒了袁世凯,通蔡锷一样,立下了“再造民国”之功。虽然他本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以为这是在为光绪报仇,将这一壮举视为“吾得为景帝杀一贼,于此可以骆成骧之志矣!”实际上他是为国家为民族“杀”了一贼。他的提倡民主、变法图强、重教兴学、护国倒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