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褂
释义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马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 介绍

马褂何时传人中国,暂不可考。唯中国人用之,开始于东汉,成立于三国,兴盛于隋唐,演进之迹,大概与裤褶无异。《珩璜新论》云:“今(宋)之半臂,非礼之服也,魏明帝常著帽被缥绫半袖,杨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见阜,光武纪更始诸将,服妇人,衣诸于绣掘,三辅吏士,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注《前汉书·音义》云:诸于,大掖衣也,如妇人之褂衣。东汉之诸于,似宋之半臂。可知半臂,始用于东汉。然魏明帝尚不知为何法服,不能答杨阜之问,且不敢再着以见阜,益足证其为胡服。三国时亦未通行,至隋则内官服之。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衣裘带服部半臂》谓:“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又普及民众,太宗时尚书上仆射马周上疏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请中单(中衣单衣)上加半臂,以为得礼。”(后唐马搞集《中华古今注》卷中《半臂》)观此,足知唐代以半臂为时服,俨然裤褶情景矣。宋曾三异《同话录》“貉袖”条述之最详: “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裹,或其中用绵者,以紫皂缘之,名日貉袖,闻之起于御马苑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缘边用紫皂布,有夹衣,亦有绵衣,显然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后襟,坐鞍上不妨脱,故亦可称为马褂。(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 样式

马褂,又称短褂,长仅及脐,平袖及肘,两侧开衩,领袖缘花边,分宽与窄边两种。清初尚窄,中期尚宽,后又复窄,及至晚清渐少镶边。

马褂分大襟马褂、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翻毛皮马褂等多种样式。

大襟马褂,平袖及肘,衣长及腰,两侧开禊,衣襟开在右侧,四周以异色为缘;

对襟马褂,又称得胜褂,衣长及腰,对襟,平袖及肘,两侧开禊。乾隆年间,傅文忠领兵征全川穿此服,得胜而归,人皆称“得胜褂”;

琵琶襟马褂,又称缺襟马褂,与其它马褂不同的是右襟下端短缺,另补一块,以纽扣联之,状似琵琶,而故名;

翻毛皮马褂,是将皮毛翻露于外,清代达官贵人冬季罩在衫袍外,以炫其富贵。

马褂是满族喜着的服饰,在长袍外面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美称。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马褂习俗已盛行,不分老少、贫富皆服之。青年喜着马褂以示威勇,富贵人家穿着其炫耀自己的富有。皇帝经常以马褂赏赐有功的臣下,赏其“黄马褂”者,成为极高的政治殊荣。

§ 历史记载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褂缺襟袍战裙》:“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

《老残游记》第三回:“本日在大街上买了一匹茧绸,又买了一件大衣呢马褂面子,拿回寓去,叫个成衣做一身棉袍子马褂。”

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 瑞丰 穿着最好的袍子与马褂,很像来吃喜酒的样子。”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七段:“画上画着个大胖孩子,穿着他父亲大马褂子和云头鞋。”

管桦 《烙饼》:“他拉过一领苇席,盖上麦种,站起身,一手提着风雨灯,一手把滑下肩头的棉马褂子往上提了提。”

§ 参考资料

[1] 清代马褂 http://www.pep.com.cn/rjjt/hdyd/zhengwen/ckzl/zhwh/fs/fs7/200211/t20021128_11296.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