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伦春语 |
释义 | 概述鄂伦春语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等县。近半数人使用本民族语,大部分青少年使用汉语。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和同语支的鄂温克语、俄罗斯境内的埃文基语相近而与本语族的满语、锡伯语、赫哲语以及俄罗斯境内的那乃等语言有较大的不同。鄂伦春语是使用后加成分的黏着语。在语音方面,单元音在元音体系中占优势,在固有词里基本上不同出现复元音。辅音系统比较简单。鄂伦春语也是有元音和谐的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八个元音阴阳相配的格局仍能较好地表现出来。在语法方面,名词的格多,有两对格区分确定/不确定范畴。有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附加成分。动词有人称,祈使式区分即行式和迟延式,表示动作色彩的体的附加成分丰富。表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关系的虚词不多。语言的词汇充分反映了鄂伦春族狩猎经济文化的特色。在词根后黏合构词附加成分是派生新词的主要方法,复合词则相对贫乏。利用语音对称而形成的对偶词引人注目。鄂伦春语内部比较一致,不同地区的话表现出的差异并不显著。[1] § 语音特点 鄂伦春语有元音18个, 分长短。复元音只出现在借词里。根据元音和谐的特点, 元音分阴性、阳性两类,阴性元音有:i、i:、e:、媅、媅:、o、o:、u、u:,阳性元音有:I、I:、Ε:、a、a:、婖、婖:、悥、悥:,一个词里只出现同类的元音。此外, 元音在唇状上也保持一定的和谐。辅音有19个:b、p、m、f、w、d、t、n、l、r、扵、掵、∫、怱、j、ɡ、k、嬜、x。辅音嬜可出现在词首。能出现在词末的辅音比其他满-通古斯语言多。 体词有格、人称领属、反身领属等范畴。名词有两对格,区别动作的对象和方向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领属附加成分除了附在体词后,还可以附在副动词后。动词有人称范畴,体的附加成分丰富;使动态和被动态的语音形式不同。祈使式有两类,一类是即时进行的动作,一类是可在做完某事以后再进行的动作。句子成分的位置比较固定。从句和主句大都由表示主句从句的位置(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语调和从句谓语的附加成分来连接,很少使用连词。词汇方面,反映狩猎生产活动和独特的生活方式的词比较丰富。 鄂伦春族“仙人柱” ①单元音在元音体系里占优势,在固有词里不出现复元音。 元音分长短。有元音和谐现象。i、i、e、、、o、o、u、u是一类(阴性元音),、、、a、a、、、、、是另一类(阳性元音)。同类元音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词里保持和谐,如 akn“少”,mun“唇”,rIkta“肥料”,odn“大绒”,imuk“油”,lan“回声”。除了性属和谐以外,还有唇状和谐,如宾格附加成分有 4种元音形式,加在含有不同唇状元音的词干后:alan-ma“脚”,nin-m“母亲”,rn-m“驯鹿”,mowon-mo“银子”。 ②辅音系统比较简单,有b、p、m、f、w、d、t、n、l、r、、、、、j、、k、、x等19个。辅音在词里出现的情况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不同于某些满-通古斯语,可以出现在词首。如ala“手”,鄂温克语为:nala,满语为ala[kala]。二是f和x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位只出现在汉语借词里。p在早期汉语借词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f,如pu“伏(天)”。三是不仅状词,其他词的末尾也能出现比较多的辅音,如awn“帽子”,m“药”,in“白天”,b“鹿”,ulok“假”。四是语音结合时,发生较多的同化现象,如 kb“打火石”+w(宾格附加成分)>kpp(b把w同化为p,p又反过来把b逆同化为p)。 § 语法特点 2005年首部鄂伦春语译制片《最后的猎鹿者》全体译制人员合影 ①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按照一定的次序加在词干后,构成词的各种语法形式。如jab(词干) -kta(泛动体附加成分)-ra(现在—将来时附加成分)-n(人称附加成分)“他来回走着”。 ②名词格的数目较多,宾格和方位格各有两个,区别动词涉及的对象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如 (骒)mrIn(马)adn-tIkI(马群,方向格)uktirn(跑)“骒马朝马群跑去”(方向明确,中途不拐弯儿); mrIn adntIkkakI(不定方向格)uktirn “骒马朝马群跑去” (方向不明确,中途可能拐弯儿)。 有领属范畴,人称领属和反身(即无人称)领属各分单复数,如miniarakI-w“我的酒”,muni arakI-wn“我们的酒”,mitiiarakI-tIr“咱们的酒”,mnitti-wi“自己的衣服”, mnI tti-wl “(许多人)自己的衣服”。 ③动词有态、 体、 时间、式、人称等范畴。和某些满—通古斯语不同,动词的使动态和被动态附加成分有各自的语音形式。如ii-w-um“我被看”,ii-wkn-m“我使(人)看”。体比较丰富,以awa-“抓”为例,有awa-l-(开始体),awa-I-(未完成体),awa-In-(起动体),awa-kta-(泛动体),awa-kI-(多次体),awa-lat-(持久体),awa-mala-(加速体),awa-a-(延续体),awa-mn-(愿望体),awa-kI-(渴望体)等。祈使式有不同的语法形式,分别表示说话人希望动作当时完成或希望动作在做完某事以后完成,如IlkI-jI-wn“我们说吧!”IlkI-da-wn “我们(做完某事以后)说吧!” 动词有人称形式,如 IlkI-m “我洗”,IlkI-nI“你洗”,IlkI-ra-n“他洗”,IlkI-ra-w“我们洗”,IlkI-ra-p“咱们洗”,IlkI-ra-j“你们洗”,IlkI-ra“他们洗”。 ④在句子结构里,结构成分之间往往出现互应关系的语法形式,如主语和由动词充当的谓语,在人称和数上有互应关系。领属结构的两项之间在人称和数上也有互应关系。 ⑤复句不大使用连词,主句和从句大都是靠位置(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语调和从句谓语的附加成分来连接。这些附加成分包括加在形动形式动词后的格附加成分和加在副动形式动词后的副动附加成分。 § 词汇特点 鄂伦春民族人民广场 ①反映本身生活方式特点的词比较丰富。由于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野兽多有专门的名称,如 trkI“野猪(通称)”,ajdar“公野猪(通称)”,mkin“母野猪(通称)”鄂伦春语,nukn“当年或一岁的野猪”,Iraw“二岁的公野猪”,uli“二岁的母野猪”等。由于生活用具多取自桦树皮,因此桦树皮制品的名称很多,如 aan“小桦皮碗”,awa“桦皮箱子”,mk “桦皮摇篮”,wuln“桦皮仓库”等。 ②利用语音交替构成在意义上和词形上对偶的词较多。有[am][n],[a][],[i][u],[a][],[][] 等交替形式,如 amIran“继父”──nirn“继母”,lawkta“地上的青苔”──lwukt“树上的青苔”,bi-“存在” ──bu-“死”,kaltaka“一半”──kltk“指圆形物体的一半或缺口”,trn“躺”──trn“坐”等。 ③词的构成方法,主要是派生法,如在动词词根后加附加成分可以构成名词:la-“隔”+nlan“房间”。在名词词根后加附加成分可以构成动词:ala“网”+daalada-“用网捕”。其次是合成法,如tkn(根)turuun(源)“根源”,n(耳)aI(没有)kkan(孩子)“淘气的孩子”,kakara(鸡)ja(眼)“夜盲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