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阉伶 |
释义 | § 概述 阉伶 阉伶又称阉人歌手,9世纪在拜占庭就很有名,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消失,16世纪中期又在意大利重现。意大利阉人歌手的出现与天主教有一定关系,按照保罗的训诫,在16世纪的欧洲,由于妇女被禁止在教堂唱诗班和舞台上演唱,于是由男性替代女姓唱某些音域的歌曲。这些歌剧演唱者和教堂唱诗班的男性歌手为了不受青春期变声影响,使自己的嗓音永远保持清冽,而在青春期到来之前施行阉割手术。这类阉割过的歌手在整个17、18世纪非常盛行。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每年都有超过5000个男性歌者加入这一行列。阉伶的音域宽广、灵活、有力,其独特音色与高度歌唱技巧相结合,能演唱极困难的声乐段落,大受当时观众欢迎。这些阉伶即使进入中年,仍可保持如女性般甜美、高亢的声音。18世纪之后,阉伶逐渐消失。其中著名的阉伶法里内利(Farinelli)。[1] § 历史 出现背景 中世纪的女子被禁止在教堂中说话,歌唱也不允许。教堂唱诗班就以男童代替女声,但男童到了发育期就会变声,因而歌唱年龄有限。后来又以假声歌手来代替,但假声歌手唱法特殊,音色又不自然,不易协调。为了适应演唱复杂的对位技巧的圣咏作品,加上歌剧的兴起,阉伶歌手就应运而生了。阉伶拥有超过了常人3倍的非凡嗓音,阉人歌手也在讲究音质和技巧的美声唱法年代风靡一时,那时大多数歌剧院的演唱者都是阉伶歌手。 然而,从更实际的角度考虑,对阉人歌手的存在的更有利的证据是它为穷人的孩子提供了一条活路。在那不勒斯王国中,密探被派遣前往意大利各处,带回有潜力的孩子,再在基地中训练他们。尽管剥削重重,但对于这些被阉割过的孩子而言,确实前景美好。虽然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最终得到一副惊艳的嗓音(其中不少人只会靠在不知名的小镇中演唱弥撒换取微薄酬金度日),但每一个人都会获得在其他境况中难以企及的完善教育。 兴盛 画像中的法瑞内利(中) 17、18世纪阉伶歌手的盛行,大大发展了各种歌唱技巧,因之在声乐史上被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到18世纪中叶,罗马的教堂中据说已雇有约两百名被委婉地称为“女高音”的阉伶歌手。可以说,美声唱法的始祖正是这些阉人歌手,正是他们塑造了今天歌剧的辉煌。历史上最著名的阉人歌手有塞涅西诺、卡法雷利、法里内利。除音乐以外,阉人歌手甚至引发过历史轶事,17世纪,迷恋阉伶歌手的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为了从波兰国王那里借歌手为其表演还停止了与波兰的战争。 没落 19世纪初,阉伶歌手的盛筵开始没落。 1870年,意大利宣布其为不合法后,阉伶歌手的盛行才退出了历史舞台。1902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颁布命令永久禁止阉伶歌手在教堂演唱。在这之后,最后一位阉伶歌手Alessandro Moreschi,他于1922年离开人世。 § 声音特征 阉伶歌手一般在7岁至12岁就施行阉割手术,只除掉睾丸。成年后,既有男子的体格和肺活量,又能保持童声时期的声带和喉头。他们的喉头永远不会下移,他们的声带因此会与共鸣腔靠得更近,他们由此可以更加自如地控制呼吸并赋予其更大的力度。经过严格声乐训练的阉伶歌手,肺活量与横膈膜支持力惊人,一个音能保持延续一分钟,这是一般歌者所做不到的。他们在表演中几乎是在上演“声乐奥林匹克比赛”,可以模仿鸟鸣、唱出颤音、“agilita martellata"(上行的大跳音阶,接着是一串重复的锤击式的音符)或“messa di voce"(一个高亢的音符后用一个极长的延续音降低音量)等现在几乎失传的高难度演唱技巧。 在巴洛克时期阉伶歌手达到了鼎盛,并大举入侵歌剧领域,尤其是意大利歌剧。在当时80%的演员几乎都是阉伶,剩下的正宗男人或女人只能当当配角或反面角色。其中最著名的歌手是Farinelli,他的嗓子可以涵括三个半八度(保守估计),可以在一次呼吸中变换250种音调,可以持续超过一分钟。[2] § 代表歌手 法里内利 著名阉伶歌手Farinelli(法里内利):Farinelli是三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的阉伶歌手。他演唱的歌曲难度极高,一些复杂技巧,诸如十度音程的跳进等,除了他以外,几乎无人敢于问津。法里内利不仅以其炉火纯青的歌声成为无可争议的欧洲一流歌唱家,而且以其高尚的人格和谦虚的品性,得到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的赏识在宫廷供职,其间,还兼管宫廷的外交事务和公共事务,并获得了西班牙最高骑士爵位。声名之高,获誉之隆,后来者无不望其项背。 歌剧中最后一位阉伶歌手是维鲁蒂(G.B.Vellutti,1781-1861)。 教堂中最后一位阉伶歌手是穆斯塔法(D.Mustafa,1829-1912)。 惟一留下一款CD唱片的是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即PEARL出品发行的《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最后的阉伶歌手》。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阉伶歌手演唱录音,是世人研究阉伶歌手歌唱艺术的珍贵音响资料。[2] § 影响意义 歌剧推动作用 18世纪末,阉人歌唱家在歌剧中起着主要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意大利人甚至把音乐家看作是阉人的同义词。为了音乐目的--造就男性女高音和女低音而对男童实施阉割,这个传统所培育的音乐艺术到19世纪初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阉伶的声乐艺术及其美声唱法,包括各种装饰乐句,如瑟音、连音、震音、颤音和华彩段等等,都进入了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扎蒂创作的歌剧中。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至少有两位阉伶--法里内利和帕切罗蒂,是迄今最伟大的歌唱家之一。 历史评价 18世纪英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查尔斯·帕尼曾这样描述1734年法里内在伦敦演唱时的情景:“他把前面的曲调处理得非常精细,乐音一点一点地逐渐增强,慢慢升到高音,尔后以同样方式缓缓减弱,下滑至低音,令人惊奇不已。歌声一停,立时掌声四起,持续五分钟之久。掌声平息后,他继续唱下去,唱得非常轻快,悦耳动听。其节奏之轻快,使那时的小提琴很难跟上。” 就连对阉伶一向持有偏见的法国著名剧作家伏尔泰也承认:“他们(指阉伶)的歌喉之美妙,比女性更胜一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