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将相和》
释义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及《东周列国志》小说第96回。《将相和》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政治交锋,后来赵国靠蔺相如的机智侥幸得胜,廉颇对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不满,扬言要羞辱他,后来蔺相如的门客告诉廉颇:蔺相如并不怕他,只是怕两方闹别扭,使秦国有可乘之机,才避开他的。廉颇恍然大悟,然后就脱掉战袍,背上打犯人的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 故事摘要

和氏璧

秦昭襄王假以十五城向赵国索取宝玉和氏璧,赵惠文王知其诈而不敢抗。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察知秦王无诚意,亲试油鼎,大义责秦,完壁归赵。秦昭襄王又设宴渑池,请赵王赴会,蔺相如伴随王前往,席间秦王借鼓瑟辱赵王反被相如所辱;秦王索赵城又遭蔺驳斥。廉颇接应,赵王安然回国。赵王封蔺相如为相,廉颇不服,屡次相辱,相如避之。后,廉颇知情,悔悟,负荆请罪。

§ 故事梗概

蔺相如与秦王

在中国古代,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后来,这块宝玉落到了战国赵国赵惠王的手中。

秦国的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想把这块宝玉占为己有。于是,他给赵王去信,假意用十五座城市来交换和氏璧。

赵王害怕秦王的威势,明知秦王的用意,也不敢不从。为了保住和氏壁,他挑选出蔺相如前往秦国。

蔺相如不负使命,“完壁归赵”,从此,受到赵国的重用。后来,还当上了赵国的相国。

赵国有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名叫廉颇。他见蔺相如没有一点战功,竟当上了相国,比自己的官还要大,于是,心中很不服气。 廉颇手下的人也七嘴八舌,为廉颇鸣不平,使廉颇的气更大了。 两人一见面,廉颇总是不给蔺相如的面子,经常与蔺相如顶牛。

蔺相如见廉颇处处与自己过不去,心里老大不舒服。蔺相如是文人,心计多,廉颇是粗人,文化少,蔺相如利用这个弱点,也给廉颇穿了几次小鞋,弄得廉颇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样一来,两人的矛盾更深了。 但蔺相如毕竟是有学问的人,深知将相不和,有害国家利益,于是,决心以高姿态对待廉颇,来化解二人的矛盾。

此后,廉颇与蔺相如在一起时,蔺相如都对廉颇彬彬有礼,十分客气。对廉颇的故意为难,蔺相如都一笑了之。 廉颇和他的手下都认为,蔺相如是怕廉大将军,于是,越发高做了。 一次,蔺相如与廉颇的轿子在闹市正中碰头了,按礼节,蔺相如是相国,官比廉颇高,应该廉颇让道才是正理。 但廉颇根本不理睬,蔺相如见了,马上命手下让开道路,并令人传话:请廉大将军先行。 廉颇走后,蔺相如手下的人都埋怨他太软弱。蔺相如却说:“我不是软弱,更不是怕廉颇,连秦王我都不怕,还怕他人吗?我这样做,是为国家考虑,将相不和,国家如何安宁呢? ”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细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廉颇虽是个粗人,却很正直,懂得自己不对后,决定向蔺相如请罪。 他命手下采来荆条,光着身子,背负荆条,徒步走向蔺相如的府邸。 大将军这一举动,立刻成为特大新闻,人们都纷纷走上街头,围观廉大将军一行人。一霎时,人山人海。 来到蔺相如的府邸前,廉颇跪了下来,高声说:“廉颇前来请相国治罪”, 蔺相如听到后,来不及穿上鞋,就急忙跑出来,扶起廉将军。

从此,二人将相相和,使赵国朝政稳定,社会安宁,带给赵国上下以吉利。

§ 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

§ 京剧版本

京剧《将相和》

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在京剧旧本《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剧本收入《戏曲选》第 1卷(1958)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北京市卷》(1959)。《将相和》描写战国时,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赴会有功,被封为赵国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相如寻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改编本对廉颇、蔺相如故事的思想意义有所提高,围绕廉颇与蔺相如的冲突,以“相如献策”、“赵王用贤”、“完璧归赵”、“渑池赴会”、“长街挡道”、“酒楼释嫌”、“廉颇悔过”、“负荆请罪”等主要场子,表现了团结御侮的主题;并且发挥京剧袍带戏的特点,对生(蔺相如)、净(廉颇)的唱做,作了很好的安排。其中 3次“长街挡道”,刻画了蔺相如的宽宏、忍让与廉颇的狭隘、骄横,尤为突出。1950年,《将相和》由新中国实验京剧团的李少春、袁世海和太平京剧社的谭富英、裘盛戎分饰蔺相如、廉颇,在天津、北京同时上演。根据演员的不同特长,剧作的唱念安排略有不同。1952年,《将相和》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见彩图)

§ 启示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 视频欣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