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在军
释义

§ 基本信息

邓在军

姓名:邓在军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37年11月1日

民族:汉族

祖籍:四川荣昌

学历:四川省荣昌县崇恒小学毕业

原来工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文艺部高级编导

家庭状况:丈夫周尔均中将是周总理的侄儿,原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她是中国电视元老级的女导演之一。春节联欢晚会在百姓心中占着极大的分量,正是邓在军在1979年第一次当起了“春晚”的总导演。此后,邓在军的名字,又4次出现在一年一度的春晚总导演位置上。当人们从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气氛中渐渐走出,每届春晚能留下长久记忆的人和歌并不会很多,但邓在军的春晚,却总能给人带来许多惊奇,特别是她推出的有代表性的歌曲,直到今天仍在广为传唱;围绕这些歌曲所产生的故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 个人成长

邓在军

个人成长过程

1937年11月生于四川荣昌县工人家庭。

1944年——1949年四川省荣昌县崇恒小学读书。

1950年6月四川省荣昌县伯桥中学。

1950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103团宣传队。

1951年西南军区卫生部文工队队员。

1955年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东海舰队文工团团员、师从刘田依学习音乐。

1958年任成都军区文工团团员。

1959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文艺部。先后从事播音员、音响编辑、文艺编导等等工作。(她是中国第一个女电视播音员、电视文艺导演、女导演。)

艺术成长过程

1959年至今,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舞蹈及专题文艺节目、大型文艺晚会导演、总导演。历年来编导、采制电视文艺节目一千多台。60年代开始,编导、播映了一批知名文艺节目,如《东方红》(大型歌舞)及《天鹅湖》、《蝴蝶夫人》、《货郎与小姐》、《茶花女》、《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舞剧)、《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笑的晚会》、彭丽媛成名MTV《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近三十年来,担任总导演的1980年、1983年、1985、1986、1987年、1988年等春节文艺晚会,获电视文艺“星光奖”特别节目奖;编导的《1982、1985、1989年国庆文艺晚会》获全国电视文艺节目一等奖;编导的大型电视艺术片《民族团结的赞歌》,获国家民委颁发的特别奖。导演的《丝路花雨》、《今夜星光灿烂》、《时代的音符》、《松花湖金秋》等多台节目,获全国电视文艺一等奖,优秀节目奖。1989年以来,又先后担任了国庆40周年大型电视文艺节目《我爱你中国》和《亚运前夜》大型文艺晚会的总导演。近年内,发表了《适应群众的审美意识和心理需求——关于电视文艺晚会的回顾和思考》、《把欢乐献给人民——话春节晚会编导工作的体会》等学术文章。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等协会会员。

§ 传奇经历

1950年9月的一天,离13岁生日还差3个多月的邓在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瞒着父母和家人,背着书包追赶曾在他们村里住过的剿匪部队———李德生师长带领的某师某团,成为该团宣传队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女兵。时隔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邓在军所在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她因不满13岁被留在国内,分配到西南军区后勤部文工队,后又合并到军区后勤文工团,从此成了正儿八经的文艺兵,一干就是10年。其间,她还在海政文工团、东海舰队文工团工作了一段时间。回忆这段宝贵的经历,邓大姐由衷感慨:说心里话,我非常感谢这10年的部队生活,感谢军队对我的培养。且不说军队生活对我思想性格的锻炼,就是这段时间的文艺实践,对我后来在中央电视台当导演也有极大帮助。刚到文工团时,让我跳舞;后来发现我声音好,又让我领唱,有时候还担任独唱,演歌舞剧,如《牧童山歌》、《刘海砍樵》等;排演话剧,也给我安排了不少角色,如《人往高处走》、《三个战友》、《明朗的天》,等等。这种看似“万金油”似的艺术实践,使我对这些艺术门类有了综合性的认识与理解,尤其后来上了戏剧学院,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当起导演来,也就自如了。

1959年7月,邓在军转业后考进中央电视台,没多久被选调到文艺组,成了编导,一干就是40多年。开始,她连最起码的画面切换都不懂,出过不少洋相。在启蒙老师胡旭、李满勤的悉心指导和手把手帮助下,加上自己经常是“清早出门半夜归”的勤学苦练,没过多久,邓在军便可以独挡一面了。5年以后,她和杨洁、王扶林以及另一位转业干部黄一鹤,成为“文革”前中央电视台公认的“四大导演”。

§ 创作精神

邓在军出席活动

勇于超越自我,这是邓在军的执着追求。1989年,她受领了国庆4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总导演的任务。经和剧组成员反复商议,晚会主题和名称最终确定为《我爱你,中国》。为了完美地展示主题,邓在军想尽了点子。她请我军著名词作家阎肃创作了一首大气磅礴的新歌《中国人》,并指定由我军著名歌唱家程志演唱。排练这首歌时,她又请来了陆海空三军和武警、公安,组成六个方阵,每个方阵100人,五六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拉到人民大会堂前,以人民大会堂和国徽作背景,加上镜头的运用和处理,显得特别壮观,十分感人。为了强化“祖国”意识,她又决定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和唱国歌作为整台晚会的开场节目,并对升旗仪式进行了大胆改进,由三军仪仗队持枪列队走出城楼,伴之以三军军乐队的行进式演奏,并铺上大红地毯,由一位藏族少先队员领唱国歌,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令邓在军欣慰的是,此后不久,天安门广场的日常升旗仪式也作了改进,基本上采用了他们排练晚会时的做法。在那台晚会中,邓在军还刻意设计了两场重头戏:一是在开头请曾经参加过开国大典的著名电影艺术家白杨登上天安门城楼,抒发目睹祖国40年巨变的激动心情;二是由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与秦怡朗诵配乐散文诗《我心中的中国》。这两个节目都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把观众一下子带进了浓浓的爱国情之中。晚会的压轴节目是大合唱《我爱你,中国》。在节目包装时,邓在军又匠心独运想出了这样一个新颖的点子:灯光突然熄灭,由2000名中学生每人拿着两个大手电筒,将灯光组成一幅光彩流动的“中国地图”,“地图”上黄河、长江激越奔腾。紧接着,“ 地图”周围焰火升起,屏幕叠上字幕“我爱你,中国”,歌声也同时响起。台领导审查完这个节目后激动地说:“真感人!灯光地图出现时,我直想流泪,特别激动人。”电视艺术专家陈志昂也撰文评价:《我爱你,中国》标志着我国大型文艺专题的完全成熟。邓在军在总体把握和局部处理上,确有开阔的手段,不愧大家风范!

1990年,第十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举办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会,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邓在军被点将出任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电视转播总导演。为了更好地宣传北京,她大胆提出了航拍的设想。尽管北京地区上空是“空中禁区 ”,不允许航拍,但几经周折和奋斗,终于争取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和空军的直升机。邓在军又亲自登机指挥拍摄,飞着飞着,头就直发晕,好像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了,可她硬是咬牙坚持。航拍结束,她趴在床上,整整昏睡了一天。就是凭着在军营练就的那股拼劲闯劲,邓在军圆满完成了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转播任务,其间还成功地导演了《亚运前夜》大型文艺晚会,推出了像《同一首歌》等一批至今常演不衰的优秀节目。广电部和中央电视台的领导评价说:亚运会开幕式的成功转播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好的反响,振奋了民族精神,开创了 C C T V新的历史篇章。中国有一批世界水平的电视编导,邓在军同志当之无愧。

求新、求精,是邓在军一贯的艺术主张。在40多年的电视艺术生涯中,她先后精心编导制作了1000多台电视节目,其中如《东方红》、《茶花女》、《长征组歌》、5届春节晚会、《亚运前夜》、《我爱你,中国》以及大型电视艺术片《毛泽东诗词》、《百年恩来》等,都堪称精品力作,赢得广泛好评。她还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在首都中轴线上空实施航拍是第一次,举办春节晚会并采取“茶座式”是第一次,由她编导的《周末文艺》是中央电视台开办综艺节目的第一次,《金梭与银梭》是我国电视中出现以歌伴舞形式的第一次,《亚运前夜》大型晚会是展现中国都市性广场艺术的第一次,在电视节目中使用水上舞台也是第一次。一连串耀眼的奖杯,诠释了邓在军显著的电视艺术成就:10多次获得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评为首届“中国百佳电视工作者 ”。为肯定她的业绩,中央电视台专门召开了“邓在军电视艺术研讨会”。她的名字被列入国内外多种名人辞典。1993年6月,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理事会一致通过,以邓在军“在电视艺术领域做出的贡献”,授予其国际勋章。1997年5月,她应邀出席了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世界杰出妇女代表大会。1997年11月,以池田大作为名誉会长的日本创价学会在东京授予她“日本创价女子大学荣誉奖”。[1]

§ 家庭教育

邓在军

邓在军是个在意活出精神气儿、活出坦荡的人,虽然她的家庭背景并不普通,但她一直记得一位高尚的老人跟她说过的一句话:一定要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位老人,就是邓在军老伴周尔均先生的伯伯周恩来总理。而邓在军就是把这句话用在了教育子女身上,不求孩子多么出色,只要求孩子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资深导演,邓在军经历了中央电视台初创阶段的艰辛,也参与创造了后来的辉煌。从1959年调进中央电视台担任导演一职以后,工作越来越忙,经常半夜才回家,有时甚至几个月也回不了家,但她一直牵挂着孩子,只要有哪怕一个小时时间,她都要赶回去给孩子做饭。她想着孩子,有时半夜做梦梦见孩子哭了,等她醒来发现自己的眼角还有泪。有时朋友从重庆和成都给她捎来一些蔬菜和肉制品,她跟老伴儿半夜去车站取,就是为了给孩子补充一些营养。

在别人的眼中,她是事业的强者;在生活中,却依然不失为一位优秀母亲。这位在事业上功成名就的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也是温和而不溺爱,严谨而不苛求,她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学会自强自立。因为平时工作太忙,所以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她就教孩子自己做饭收拾家务。她的老儿子从上小学开始就会给自己煮面条吃,现在儿子长成了1.87米的大个子,儿子说是从小吃面条吃的。

孩子大了,邓在军同样疼爱她的子女,但她从不给孩子走后门。大女儿想参军,身居要职的父亲不帮忙,后来要出国,邓在军夫妻俩也只是资助了1000元钱,剩下的全靠女儿自己闯荡。老儿子报考戏剧学院,上千人中只剩下 30人,老儿子是其中之一。邓在军是导演,认识人多,但她没为儿子说一句话,结果儿子落选了,邓在军不后悔她这么做,她说儿子没考上是没本事,靠父母永远不能自立。

这种教育环境中出来的四个子女,现在都已经有了自己打拼出来的事业,他们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邓在军说,他们家庭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密融合,既是亲人,又是朋友。

§ 艺术成就

现任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等职。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主要贡献

近40年来,编导制作了各类电视节目一千多台;60年代和70年代初,编导播出了一批博得群众欢迎的电视文艺节目,如《东方红》大歌舞、《白毛女》、《宝莲灯》、《天鹅湖》、《茶花女》、《长征组歌》等。80年代以来主要担任电视文艺专题、大型晚会的导演,是1980、1983、1987、1988年春节晚会总导演,《亚运前夜》大型文艺晚会总导演,11届亚运会开、闭幕式电视转播总导演,国庆四十周年大型晚会总导演,电视风光艺术片《黄山》总导演,电视系列艺术片《毛泽东诗词》总导演,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总导演。电视专题艺术片《自古华山》总导演,编导的节目多次获全国电视大奖,曾获广电部通令嘉奖,亚运会组委会书面表扬,包括十多次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并被评选为中央电视台“好编导”。

1993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理事会一致通过,以其“在电视艺术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授予国际勋章。1998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推选为首届“中国百佳艺术工作者”。1998年任总导演的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获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及首届全国文艺音像制品特别奖。著有《邓在军电视艺术汇编》、《邓在军电视艺术》、《缪斯的女儿—邓在军》等。[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