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闵恩泽 |
释义 | § 基本资料 闵恩泽 姓名:闵恩泽 职业:化工学家 籍贯:四川成都人 § 个人简历 闵恩泽(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四川成都人。 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纳尔科化学公司高级化学工程师。1955年回国。历任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程师,石油科学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是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组织领导了小球硅酸铝、微球硅酸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磷酸叠合催化剂等的研制,为我国建立起自己的炼油催化剂系列作出贡献。指导长岭炼油厂加氢催化剂车间的技术发行,并生产了新型加氢精制催化剂。参加并领导了一氧化碳助燃剂、高堆比高强度半人造分子筛裂化催化剂的研究工作。 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2008年1月8日,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研究领域 闵恩泽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20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急需。 20世纪70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制造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提出了铂重整催化剂的设计基础;研制成功航空汽油生产急需的小球硅铝催化剂;又为重油加工,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以上催化剂都已投入生产。70—80年代领导了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化学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其中新催化材料有:层柱粘土、非晶态合金、负载杂多酸、纳米分子筛等;新化学反应工程有: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已开发成功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烯烃与苯烷基化的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工艺。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的主持人。近年他还扩展至开发化纤单体己内酰胺的制造技术,正开发新的工艺,己取得长足进展。 § 新闻报道 53年前,他留美学成归国。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日,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中央,他看起来依然平静又谦逊。他用一生未改的四川乡音说:“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 少年英姿,如今白首。这位83岁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 § 难忘事情 84岁的石油化工专家闵恩泽,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之一。 胡锦涛向两院院士闵恩泽颁奖 闵恩泽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对今后要做的两件事念念不忘:一是把自己50多年自主创新的案例写下来;一是在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车用燃料和有机化工产品方面继续努力。 自1978年以来,闵恩泽共带出20多名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后;目前还在培养博士生。 据《天府早报》报道,闵恩泽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学校(前身)初四班和高七班学习,虽然离开成都几十年,但每次一回成都,就必定回母校看看,并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小校友们。2003年,闵恩泽捐献出10万元,用于为母校建立“恩泽奖学金”。 § 创新不止 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在它的作用下,能更快更多地生产所需要的产品,1835年,一位瑞典化学家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催化剂”。 闵恩泽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领域,催化技术不断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产催化剂早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这其中的一些重大创新和变化,几乎都无法绕过闵恩泽的名字。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是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此前,该奖曾连续6年空缺。这23个字,记者每次重复都觉得有些拗口,幸好对面这位总设计师始终和蔼慈祥。 自1925年以来,晶态型的雷尼镍催化剂一直在有机合成中广泛使用,技术趋于成熟,技术进步十分缓慢。将雷尼镍的科学知识基础由晶态转为非晶态,由搅拌釜改为磁场控制的磁稳定床,这是原始创新和继承创新。 这项创新带给闵恩泽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我对自己增强了信心。这项创新的思路和概念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是经过我们二十年的努力。它证明,中国科技人员有能力自主创新。” 在他的简历上,记者看到一条清晰的创新轨迹:1960年,他捧出质量优于国外产品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1981年,他研究开发成功半合成分子筛裂化催化剂;1995年起,他担任“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主持人…… 问及创新的感受,他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思考催化剂的问题是快乐的;当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时,也是快乐的;当课题最终取得成功时,那更是快乐的。” 如今,这位80多岁的长者,其关注点早已放到绿色化学领域。采访中,他和记者提及最多的是“如何把绿色化学扩展到开发生物柴油和生物质化学品新领域”。他指出:“生物柴油是替代石油柴油的清洁燃料之一。而要使其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还要配套开发高附加值的生物化学品。目前,世界各国生物柴油的发展步伐快得不得了,我们必须抓紧。” “我们不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争取技术领先权易于我手。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超不过人家。”他说。 § 爱好美食 压力太大、睡觉不好还整天笑哈哈,爱好美食、秘书曾享受他学来的“煎西红柿加起司加黄油”,听李宇春的歌,还能唱三个版本的《上海滩》 ,他就是——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 除了京剧,闵恩泽还会听流行音乐,“老先生曾给我看他买的李宇春的CD,还问我听没听过李宇春的歌,庞龙的歌,可惜我都不知道。先生总是睡觉前放CD,定好半小时,在音乐声中睡觉。”无从考证,他从什么渠道了解到这些最新的流行歌曲,也不知道老先生又会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联想。 除了听歌,闵恩泽还把养鱼、每天上下班的一个小时当作锻炼的最好机会。“先生给鱼喂食换水,从家里到办公楼单程需要15分钟,两个来回就是一个小时,先生都看成生活的乐趣,缓解压力的渠道。” 爱好美食的闵恩泽是四川人,寻遍各种菜系的美味,“各种菜系,昂贵的海鲜什么的不吃,也不一定非要辣的,老先生只钟爱比较家常本色的菜。”姚志龙还曾享受闵恩泽学来的“煎西红柿加起司黄油”早餐。 繁重的科研任务,也压迫着闵恩泽的身体——数年来他动过3次大手术,1964年他患肺癌,被切除了两叶肺,同时摘除了一根肋骨;1989年又患胆囊结石,把胆切除了;1999年春节期间,因胆管堵塞,引起了胰腺炎,非常危险,又一次做了手术。但现在,闵恩泽还是精神矍铄,有朋友说他精神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他能够很好地调整心态,对于疾病一向泰然迎对。 ◇ “又辣又爱” 闵恩泽 每当北京有一家新的川菜馆开张,闵恩泽都忍不住要立刻赶去。他喜欢吃川菜,尤其喜爱“麻辣烫”。他还诙谐地用“麻辣烫”来比喻创新的体会:“创新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又辣又爱”道尽创新苦与乐,“坚持下去”折射人生尽执着。就在老人的讲述中,记者的思维又一次在时空中穿梭,由近及远,由远及近。 边学习、边实践、边革新,1960年,闵恩泽等开发成功独特的混捏—浸渍法制备磷酸硅藻土催化剂,生产出合格的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其耐水性超过进口催化剂,且价格便宜。这背后是他们近5年的努力。 1964年5月,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正式投产。投产期间,他也亲自到现场主持制定试生产方案和操作规程,甚至食宿都在现场。这背后,是他们4年的坚持。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更是一个集体为之探索20年的成果,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闵恩泽感慨:“中间的曲折坎坷实在太多了。但坚持到底,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午后的冬阳照进他的书房,也落在他的身上,让人的心情感到格外灿烂、温暖。 这是来自他最亲的人的评价—— 同是中科院院士的夫人陆婉珍这样评价,他能取得一些成绩,并不是他比别人聪明,只不过是他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钻研这件事。女儿说:“他的脑子比较单纯,一天到晚就在想他那个催化剂的事。” 而他自己,则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就像《西游记》一样,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就很执着,碰到再多困难,也没有动摇他取经的决心,最后终于到了西天,取得真经。” § 责任驱动 当记者问他:“您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创新,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1948年,他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催化裂化装置,看到那黑褐色的原油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当时他除了惊奇,只有感慨:中国何时能建成这样的装置? 闵恩泽 但让他未料到的是,12年后他却在研究这套装置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当时,国外对这种催化剂的制造技术严密封锁。 1964年,他研制出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当时我国面临的情况是,国外不再向我们提供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没有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就不能生产航空汽油,我们的战鹰面临飞不上蓝天的危急局面。 他不仅把一生的兴趣都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责任”也体现在他工作生活的一点一滴。 时至今日,学生宗保宁仍记得做博士论文时的一件事。当他的论文一遍遍地被退回,他忍不住赌气地说:“不写了,我和您的写作风格不一样。”闵恩泽说:“不是风格不一样,是水平不一样。”严师出高徒。如今,宗保宁已是中国石油化工科学院副总工程师。 因为“责任”,闵恩泽的心中自有论文达标的杠。因为“责任”,他记得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孩子的生日。也因为“责任”,他生平最讨厌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的人。 这些年,他一直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他告诉记者说:“我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催化领域的攀登者。这个责任很重。”因为他认识到,“做科研,不仅要有信念、有方法,还要发挥优势各尽所能,要讲团队精神团结协作。” 雄关险道,今又从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闵恩泽继续用他的智慧、执着和爱国情怀,在催化领域里燃情未来。 § 所获荣誉 2011年5月3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小行星命名仪式举行,获颁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