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赤石镇
释义

§ 经济状况

赤石镇全镇区域面积293.5平方公里,占海丰县的六分之一。赤石镇辖11个行政村,2个社区,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万多人,有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是原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和海陆丰中心县委所在地,是红二师、红四师和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活动过的地方,是著名革命老区镇。200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3386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29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170万元,农业总产值1312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89万元;财税征收完成81.1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310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全镇现有电线、塑料、皮革、造纸、塑料制瓶、毛织、制鞋、假发等工企业近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赤石最负盛名的农产品是西番莲、葛薯、红番薯、蜜柚、樱桃谷鸭和“三黄鸡”,现已建成了以西番莲、葛薯、马铃薯、山姜、菜椒为主的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多种经营面积达到3万亩,农产品远销“珠三角”。全镇林地面积33万亩,成木材面积20万亩,是汕尾市山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最广的山区镇,主要品种有:松树、松木、赤梨、黄檀、白檀、樟树等一百多个树种。赤石镇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丰古八景中,有凤河晚渡、羊蹄峻岭二景在赤石镇境内;还有美不胜收的奇山、异石、飞瀑、温泉和古寨围村等人文景观;另外,还有红军洞、红军医院、革命烈士纪念亭等革命文物遗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好去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3900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650千瓦。现已开发建成5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7800千瓦,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近年来,赤石镇突出抓好工业强镇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后引进了海丰运达时皮业有限公司、九江河水电站、香港农础活有机有限公司、骏丰农牧有限公司、田园沐歌温泉度假村等项目,投资总额近4亿元。

§ 投资环境

土地资源

赤石镇区域面积277.5平方公里,占海丰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山地面积35万亩,耕地面积2.1万亩。现已建成以“西番莲”为主的3万多亩水果和蔬菜基地,尚待开发的坡度在15度以下台地资源有6万亩。

水力资源

赤石镇有全县第二大河流——赤石河贯穿全境流域全长36公里,集雨面积28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1282米,可利用落差100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3900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650千瓦。现已开发建成5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2540千瓦。尚待开发的有8000千瓦。其中:水底山电站2500千瓦,明溪电站2000千瓦,南寮二级电站1000千瓦,香芒坑水电站1000千瓦,大蕉园电站1000千瓦。东坑水电站500千瓦。

森林资源

赤石镇林地面积32万亩,成木材面积20万亩,主要品种有:松树、松木、赤梨、黄檀、白檀、樟树等一百多个树种。

旅游资源

赤石镇拥有清新的空气,纯净的山水,纯朴的风土人情。

(一)地下温泉——位于赤石镇的西部,大水底山脚下,泉眼覆盖面积600平方米,地下水温62度,日自然流量500立方米,可供利用开发的面积1500亩。

(二)地下冷泉——位于赤石镇东部新城洋坑村竹仔坑山腰,水质清纯,经地质矿产部广东省中心实验室分析检验,富含人体所需矿物质偏硅酸元素,可开发日供120立方米以上的优质矿泉水。

§ 名胜古迹

凤河晚渡凤河晚渡

位于赤石河下游,为古官道的渡口,是海丰县八景之一,立碑刻“凤河义渡”。行人早晚有渡,两岸叠翠,夕阳辉映,白鹭惊飞、野渡横舟,好一幅《晚归图》。位于赤石镇的古官道在古代没有桥,人们只能靠摆渡来接送过往。夕阳西下时,落日的余晖照耀在波光粼粼河面上与来往的渡船相映成辉,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凤河发源于莲花山脉,从海丰小漠镇出海,横跨在惠州府和潮州府的官道之上,古时,凤河上没有桥,摆渡成为沟通两岸往来的主要方式,这里最初叫做凤河义渡。现在,凤河古渡口旧址边,竖立着一块书写“凤河义渡”石碑。这块石碑立于清朝咸丰年间,上面还附刻“贵客往来不用给钱”。海丰的文人考证,砍木造船,雇用渡夫,当时是由官府出钱。但是,关于“凤河义渡”的来历,海丰县志里介绍并不详尽,当地的群众,对此有着他们的说法。蜿蜒的凤河河面十分宽阔,一江绿水缓缓地荡漾着微波,两岸翠竹环绕,竹影在水中摇曳,周围青山倒映。青山、绿水、翠竹交相辉映,如诗如画,构成了一副绿意盎然的优美画卷。古人把凤河晚渡列为海丰八景之一,可谓是目光独具。当夕阳西下,彩霞相映时,山光水色,绮秀清丽,一叶木船,在凤河上来回运载往来的旅客。跋山涉水的旅客,已是满脸倦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情绪浓浓。当坐上渡船的时候不禁眼前一亮,旅途的疲倦在黄昏的山水里无疑找到了一个熨贴的栖息地,寄存一会儿。

此时此刻,旅客木桨的乃依声、船桨划水声、暮归的脚步声、鸟儿归巢的欢叫声,在清幽的群山中回荡,声声入耳。夕阳的色彩,翠竹的色彩,流水的色彩,远山的色彩,在黄昏里调出了高出原色之外的色调,怡情逸趣。河边两边密密匝匝的竹林,黄昏就成了鸟的天堂,白鹭在此盘旋,黄鹂在此晚唱,为黄昏的凤河增添了动感的画面。当夕阳在河面上投入最后一缕光线时,凤河上的渔灯开始点燃。渔灯在江水中闪烁,墨绿色的河面有了另一番的意境。历代文人也以诗歌赞颂凤河晚渡。明代崇祯举人黄德:见说河东有凤山,问津人在夕阳湾;江鸥不管行骖速,故傍渔矶作意闲。清代康熙海丰知县姚德基:长河韬映接横塘,舟子招招趁夕阳;芦荻洲前花欲舞,温泉岭下燕归忙;轻桡逐浪催行色,野渡乘风纳晚凉。听说杨桃刚十里,遥闻僧舍焙茶香。清代道光海丰知县徐旭旦:长天一色泛中流,载得归蓑月满舟;此日凤河留古渡,烟波依旧汉时秋。清代乾隆于容城:点点暮鸦归树,横塘舟子招招;莫向获洲深处,杨桃十里非遥。

羊蹄峻岭羊蹄峻岭

在海丰县赤石、后门、梅陇三镇之交界处。是莲花山脉延伸之山岭,其峰形似杨桃瓣,明代以前称“杨桃岭”。因岭高路险,清代又取名“羊蹄峻岭”。该岭道是古代粤东各县通惠州、广州的要道原开凿于汉代。三国时阻塞不通。两晋至宋代年间有盗贼占岭为巢,故该岭时通时塞。至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砌筑驿道,建庵于岭之顶端,旁置小亭,供行人茶水。万历年间海丰县令陈汝凤重修之。清康熙九年(1670)冬,藩司粮宪台徐养仁出巡潮州府,路过此岭,悯行役,捐资修葺庵寺,面谕海丰县令范逢春董理其事。又高僧施茶以济行人。清乾隆三年(1738),两广总督鄂大人到此视察,指出"皆山峻峰叠峙,又当惠潮孔道,势居险隘,置之城寨,设讯防守,移庵于他所,设险安民"。乾隆五年(1740)海丰县令李光华奉旨择地移庵,在岭顶(原庵址)建筑关城和驻兵营房23间。设置防炮8座,反总一员,兵50名防守。岭道连绵20多公里,前后连接5个关城,城,气势不凡。至今羊蹄岭道,驿道石级犹存。岭上关城及庵寺等仅遗存基址和三通记事碑刻。

占寨围村

赤石镇历史悠久,现保存有3座完好的占寨围村,它们先后建于明、清时代,古朴典雅。

山水风光

有龙潭瀑布、水底山溪流、铜锣湖奇山异石、白马山天然林区。

赤石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沙葛、三奈(沙羌)、柑桔、蜜柚、荔枝、龙眼等品种共3万亩,农民从结构调整中得到实惠。

§ 古老传说

围寨围寨的兴起

位于海丰县西北部的赤石镇,四面环山,群峰重叠,将明热洞、大安峒、四大乡三块小盆地环围在中间,形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典型山区地貌。赤石有古寨20多座(包括遗址),这些古寨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人文景观,点缀于绿水青山之间,成了赤石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寨,原是古代的一种防卫设施,起初多为战时的临时木栅寨,后演变为以灰土、沙石、木材等材料构筑成永久性建筑。作为民居,赤石古寨除个别始建于宋、元外,大多建于明、清二代。旧时战火频仍,朝代更迭造成生灵涂炭,海陆丰虽偏居海隅,仍不能幸免。更为频繁的是封建王朝吏治腐败所引发的农民起义。元朝时,汉人被分四等,南人在最下层,因此,民族矛盾尖锐,仅广东一省就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39起。明末至辛亥革命之前,海陆丰的农民起义多达十数起,其中有三次曾经攻进县城,其影响之大、斗争之烈,史无前例,乱象遍及整个海陆大地。

正是在这种“干戈四起”的时代背景下,赤石先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催生出这种集防御功能、居住功能于一身的固定建筑。然而,致使赤石“无乡不寨”的是山贼海寇猖獗的明、清二朝,特别是明朝中叶倭寇的入侵。据史料记载:嘉靖二年,“归善李文积乱。七年,大饥,归善民王基乱”,崇祯十四年,“归善贼刘士魁掠海丰”。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大举进犯海丰、博罗、归善一带,焚村毁舍,杀人盈野。明时碣石设卫,分列九所,驻兵万余,固海疆,防倭匪,还在吉康都的新田筑参城府,驻兵以平山贼,但匪患还是给百姓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据《海丰乾隆志》卷十载,“五年(1571),海丰民皆归善、长乐民旨阕诉盗贼毒莆状,绘图以奏”,列述了种种境状。赤石的村庄,大部分建于明清两个朝代,因多次发生战乱,加上灾荒和倭寇盗贼等原因,民居变迁频繁,许多村庄被荒废。赤石高坡村,清代鼎盛时建有三街六巷,千余人口,后因盗贼和战乱,人口他迁而一度沦为荒村。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鸡笼村,原是海丰沿海一带往惠东、紫金等山区的通商路道,曾设驿站,人口曾发展至4000余,后也因同样的原因一度沦为荒村。据有关资料统计,赤石镇消失的古村落竟达50多个。说到盗贼,不得不提到羊蹄岭。从汉代开始开凿的羊蹄岭道,作为岭南通往粤东的主要通道,至隋唐时代的几百年间,由于地处崇山峻岭,经常有贼寇出没,占岭为巢,致使羊蹄岭道或通或塞,地处羊蹄岭西北侧的赤石地区的居民生命财产受到直接的威胁,导致居民人口数量极不稳定。

提到倭寇,不可不说赤石河。赤石河贯穿赤石全境,流入红海湾,明清时是赤石水上交通要脉,但也给来自海上的倭寇提供了便利。倭寇常常溯河而上,进袭四面八方,退入无垠大海。赤石远离县城,且与归善的山区交界,虽有羊蹄岭和观音塘汛的驻兵防卫,但毕竟兵力薄弱,碰上大规模的匪乱,县城兵力又鞭长莫及,常常成了马后炮。

赤石暴动

赤石暴动在我党监狱斗争史上是空前的。对于这次暴动的胜利,党中央认为意义重大,因为它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造谣说新四军被捕人员都已向他们屈服投降的欺骗宣传。1942年6月1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的第六队80多名同志(绝大多数是皖南新四军的同志),在向闽北建阳撤离途中,在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于崇安县(现名武夷山市)的赤石镇举行了越狱暴动,冲上了武夷山,这就是闻名全国的赤石暴动。

龙舟赛端午古风

端午节,凤河两岸村庄经常举行龙舟赛,附近居民扶老携幼,观赛助威,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夺锦者巡河游街,演戏庆贺。午时,穿红戴绿的妇女从凤河里担取“午时水”,据说贮用一年不会腐臭并可治病;男人带孩子到河里洗澡,据说洗后一年不会生疮毒。家家户户从河边采摘回榕树枝,插在家庭大门或窗口,谓“插青”,还有的在午时用艾叶薰蚊。据说薰后一年无蚊。中午客属家家吃粽球、糍粑,尖米语区户户煎水糍色,福佬人人包菜馃。赤石端午古风,歌声里回荡着历史的音符。宋末元初,辽金犯边,中原人民大举南迁,粤东相对安定的环境及大量的谷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流亡士兵与群众,顿时潮惠两州人口剧增,各有六、七万之多。尤其是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数以十万计的江、淮、闽、浙军民从福州转入广东的潮、惠沿海诸州避难,地处杨桃岭驿道西侧的赤石地区地广人稀,水源充沛,成为流亡群体的择居点,一度建寨置村近两百座,人口逾三万,带来了福佬文化和客属文化,奠定了赤石的民系基础。天南地北的移民,带来了原住地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让赤石成为民间艺术的聚宝盆。[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