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藏经殿 |
释义 | § 概况 藏经殿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的祥光峰下,原名“小般若禅林”,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五六八年),为南岳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创建。传说慧思和尚在海印禅师启迪下,与南岳山神弈棋得胜狱得福严寺宝地,创建了“般若禅林”。因慧思善於讲演《般若经》,故寺以此为名。後来“般若禅林”法徒云集,香火甚旺。慧思和尚潜心钻研佛学,於是离众独居,选择了这处清幽僻静之地,创建了一坐小寺院,名曰“小般若禅林”,以“小”与山中的“般若禅林”有别。而後历宋、元两朝,至明朝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藏於该寺,便改名为“藏经殿”。明万历年间,寺遭火灾焚毁,《大藏经》也失散不全。後有一侍郎奏请朝廷修复,更改寺名为“祥光寺”。因山高地僻,僧徒游人均很少来此,故又废败。清朝初年,寺舍又一次为僧徒修葺,重振佛光,改寺名为“普光殿”。 藏经殿距南岳镇10公里左右,位于祥光峰下。该建筑为宫殿式结构,是南朝慧思禅师所建,始建时名“大藏经殿般若禅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存放于此而更名。藏经殿在明万历年间被大火烧毁,1936年又重建。 殿前的古迹有灵日,相传在夜里常见如烛磷火;还有一泓清泉,相传是陈后主爱妃梳妆打扮的地方。 藏经殿四周是原始植物的宝库,有高约二丈的玉兰树,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摇钱树、连理枝,还有湘椴、杜英、云锦杜鹃等珍稀树木。 § 历史 藏经殿“南岳四绝”之一。位于南岳祥光峰下,始建于南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原名“小般若禅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经殿。现殿是1933年重建的,是一座琉璃瓦红墙单檐翘角的古建筑,庙宇别致严谨,朴素淡雅,就象被嵌镶在含翠欲滴的丛林中一颗秀丽的明珠。八十年代又加以修缮,殿内油漆彩画,技艺精湛,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动。特别是泰国华人黄彰任先生及夫人欧阳惠女士,在1980年秋赠送的金铜佛像,安放在殿内,佛名“毗庐遮那”,纯铜镀金,体态优美,耀眼夺目,为南岳的文物添上了新彩。 寺载∶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该寺田産一百○六亩。可见当时香火甚为旺盛。清光绪初年(一八七五年)又遭圮废。直到一九三三年六月,在今藏经殿旁边发掘出一块清康熙年间碑石,得知该处原是唐朝「小般若禅林」。湖南省府主席何键,捐资巨万,倡议修复,当时南岳管理局局长王涵川力主其事,并於一九三四年重修殿宇,使废没已久的古寺得以重光,并复名为“藏经殿”。一九四九年後,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舍由“南岳佛道生产合作社”僧尼居住,植树育林,守寺护殿。 § 景观 藏经殿藏经殿周围土厚水深,温度不太低,植物容易生长,有湘椴、杜英、猴喜欢、甜槠、香榧等珍贵树木,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混交的原始植被。在树木中,最使游人感兴趣的就是殿前坡地溪流旁边的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三棵奇树了。 经殿的古迹传说也很多,殿前有灵田,每当秋夜,飞光如烛,可以照见老林古殿的轮廓,疑似“鲁殿灵光”,实际上是萤虫聚舞,闪闪发光所致,人们又称之为“萤火虫朝圣”。灵田前有梳妆台,相传为明桂王的母亲陈太妃梳妆的地方。附近还有钓鱼台,传说系六朝后主的妃子张丽华钓鱼之所。 藏经殿建筑规模宏伟,整个大殿面积三百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殿内外有二十六根花岗岩质石柱,上盖碧色琉璃绿瓦,月瞢翘入云天。殿堂四周墙壁朱红,有石墀环绕殿廊。殿内殿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里没有一般佛寺的建筑物群,只有一栋殿宇。它像一座装饰华丽的山间别墅,隐现在花树扶疏的祥光峰腰腹之处。殿宇有房五间,正中是佛殿。殿中供奉毗庐遮那佛像。佛像系纯铜铸造,全身镀金。像高一.三二米,重二百五十六公斤,是华裔泰国企业家黄彰任先生和夫人欧阳愚女士於一九八二年捐赠。“毗庐遮建”是梵文音译,其意是“光明遍照”、“遍一切处”。毗庐遮那佛称为“报身佛”,乃《华严经》所说莲花藏世界教主,其座是千叶莲花。每莲瓣代表三千大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毗庐遮那佛端坐金色莲台,神态慈祥庄重,全身华光熠熠,加上雕花精致的神龛和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用的綉花佛具、法幡、彩幢及在佛前置放的长明灯,使得整个佛堂十分肃穆。佛殿正中两个耸立支撑殿宇的花岗岩柱上,左右刻著一副对联∶“我佛我宗,真如贝叶;众经之长,妙法莲华”。 香积厨 蒇经殿右边有一栋铁瓦石屋,石门上匾额书写著“香积厨”。过去有一尊菩萨,僧人十分敬奉,被视作该寺僧人的保护神。相传,在元末年间,有一队军马闯入南岳,寺里和尚惊慌万分,只念“阿弥陀佛”,毫无办法来护寺保命。这时,在香积厨内有位烧火的老和尚竟手拿一根木棒,等元兵入寺後,就飞身上前,挥舞木棒,左旋右盘,一阵功夫,便把前来骚扰的元兵打得抱头鼠窜。众僧见状,认为他是紧那罗王化身,前来解危救难,於是一齐跪拜在地,齐声高颂佛号,那老和尚赶跑元兵之後,也忽然不见。僧人便在香积厨塑造了他的形象,朝夕顶礼膜拜。“紧那罗”是梵文音译,据佛典所述,他人身马面,是天上的歌手和乐人,住在吉罗裟山上财神俱毗罗的乐园里。佛教称这为乐神,为“天龙八部”神之一。从香积厨右边登上百步石级,便是“古华居”。这是一幢铁瓦石屋小别墅,玲珑别致。别墅石门两边刻一副对联∶“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进门後的石阶台上,有一座小楼阁,叫「明心楼」,隐蔽在林荫绿影下,格外清幽凉爽。 藏经之秀 藏经殿“藏经之秀”是“南岳四绝”风光之一,它是南岳八大景区中最为秀丽多彩的景观∶东有双柱插天的天柱峰,拢翠含黛於五色祥云之中;西有雷祖峰,石岩嶙峋,争奇门异;南边有莲花峰,青莲瓣瓣,绿烟缭云;北方有祝融峰,刺破青天,云腾雾绕。极目远眺,山色空蒙,千姿百态;舒目四望,嘉树奇花,美不胜收。殿前有数百件古树无数,枝干屈曲,顔色苍老,视若无皮。在藏经殿前右侧山坡下,有一片原始次森林,名叫「无碍林」。这是因无碍和尚在林中文殊台处得豆儿佛衣钵而命名的。在这百馀亩的古树林中,生长著五、六十种常绿乔木。有的树干蟋曲,有的枝叶覆盖,有的树缠古藤,有的千身光滑。这里青枝垂影,遮天蔽日;花卉从生,不可名状。 梳妆亭 无碍林中有一座六角形石砌凉亭,与藏经殿遥遥相对,曰“梳妆亭”,或“梳妆台”。亭中有一块汉白玉石屏。屏高二米,中间磨制一面汉白玉椭圆形镜子,晶莹光洁。相传明桂王母亲陈太妃,到此地避难时,每天在这里梳妆,所以名叫“梳妆台”。 八卦阵图 在梳妆台下面两个小峰间有处山凹,大若十多平方丈,有花岗岩石砌成的八卦阵图,据《南岳》载,这便是昔日有名的“灵田”。每当夏秋夜幕笼罩之际,便飞出地数光珠,亮度极大,可照见周围的古树和亭台,人称“鲁殿灵光”。在梳妆台对面藏经殿下一块荒坪处,便是钓鱼台故址。相传六朝时陈後主宠妃张丽华,避难“小般若禅林”。在此皈依佛门,削发为尼,後来陈国内乱平定,後主遣使接她回宫。她发誓说,除非头上重生青发,在山中得金色鲤鱼,方才重返皇宫。在她发誓後,有一天去无碍林闲游散心,见一苹青蛙在溪水中潜游,她尾随而行,那青蛙竟在溪水回旋的水氹里停了下来。於是她伸手去捕捉。手臂一浸入水中,顿时皮肤蜕变。出水一看,手臂竟同玉藕一般,又白又细。她惊喜不已,连忙掬清水洗面,对著水面一照,面庞洁白如玉。第二天早晨,她感到头上发痒,伸手一摸,光不的头上长出了满脑发丝。对镜一看,只见乌黑油亮的头发闪闪发光,细软柔长,宛如昔日秀发一样光可照人。她忙拿了一根钓竿,在殿前坡下石台向溪涧垂钓,果然钓上一尾金色的大鱼鲤鱼。她认为是这是上天旨意,叫她还俗回吕,於是随使者返回京城。从此藏经殿就留下了钓鱼台遗址。张丽华洗手洗面的泉水被命名为“美人泉”。 小般若禅林 自慧思大师创建小般若禅林,天台大师智 在此“正修明心见性”之後,小般若禅林可谓香火鼎盛,梵音高唱。故有道之士来此潜修亦代不乏人。明嘉靖年间,名僧“豆儿佛”来此静修。无碍和尚又在无碍林中得“豆儿佛”衣钵,使藏经殿声名更为远播。相传「豆儿佛」四方化缘,不求钱帛,只募黄豆,年复一年,竟募豆四十八石,专精念佛,以豆计数,一声一豆,故人称“豆儿佛”。“无碍”和尚慕其德行,虔心参拜,皈依其座下。「豆儿佛」告之曰∶「吾每日化缘募豆,以豆为珠尽数之。佛云若能颂念弥陀满二十万遍,则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摩天,衣食自然,常乐常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获无上果。」地碍和尚自“豆儿佛”西归後,承其衣钵,住持藏经殿,坚持苦修,三十年不改初衷,苦修德行传於四方,大为僧俗敬仰。一日登临南天门处狮子岩下打坐,见一道金光冲天而起,辉映南天,无碍和尚寻光觅源来到一个三面环山石壁峭立之处,在一石洞中发现「毗庐遮那」佛像。据佛经记载∶毗庐佛的智慧光明遍照一切。地碍和尚便在此披荆斩棘,盖了一座茅庵,洞因佛名,称之为“毗庐洞”。 § 珍贵记录 星移斗转,藏经楼在深山隐没近二百多年後,一九六一年八月,国务院副总理、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莅临藏经殿,他指著藏经殿和古华居说∶“这里大概多少年没修了,路也堵塞了。路荒屋烂,要修理好,有人管理使用。有条件时还可以盖点新房,接待游客。南天门至藏经殿的游路要加宽,改善弯道,让汽车通行。”根据陶铸的意见,南岳管理局把藏经殿和古华居修缮改造一新。从南天门到藏经殿的公路也已扩宽改直,便於汽车直达藏经殿观瞻,一九八二年南岳管理局重新个葺藏经殿,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一九八四年五月,胡耀邦亲临藏经殿景区视察。他沿著石板路游了古华居、梳妆台、八封灵田,赞不绝口,从而给藏经殿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记录。 现任监院演明法师,四十岁,广东人,一九九一年出家,师从光超法师,毕业於普陀山佛学院,兼任湖南省南岳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