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长年 |
释义 | § 人物简历 上海交通大学1916年3月6日 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38年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 1938—1945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一区(湘、黔、桂)长途电话工务处技术员、工程师。 1945—1946年 在美国康纳尔大学进修。 1946年 任加拿大多伦多贝尔电话公司工程处访问工程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驻英代表处电信工程师。 1947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二区(苏、浙、皖)电信管理局工务处处长。 1949—1952年 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 1952—1955年 任天津大学电信工程系教授。 1955年 任北京邮电学院教授,并于1955—1966年兼任有线电信工程系主任 1979—1984年 任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 1994年2月8日 逝世于北京。 § 生平概况 江苏省蔡长年1916年3月6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父亲蔡鑫是行政机关的文牍。由于父亲多病,长期失业,家庭经济入不敷出,因此,蔡长年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贫。1924年春,蔡长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附小春季一年级,1925年因贫困辍学一年,1926年他的大哥蔡昌年有了工作,家庭经济稍有好转,他才继续入五师附小三年级,其后,三易小学与初中,每次跳级一学期,乃于1931年秋进入省立扬州中学读高中。1934年高中毕业后,因成绩优秀经考试获得天厨味精厂厂主设立的清寒子弟奖学金,加上其大哥经济上的支持,才得以顺利地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学习。1938年交大毕业,就业于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一区(湘、黔、粤、桂)长途电话工务处,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为中国长途通信网的设计、安装、运转作出了出色成绩。 1945年至1946年底,蔡长年先后在美国康纳尔大学进修,在加拿大多伦多贝尔电话公司工程部任访问工程师,参与了该公司的实际工程,使其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均得到了提高。1947年初,蔡长年回国,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二区(苏、浙、皖)电信管理局工务处任处长。 1949年8月,蔡长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1951年晋升为教授,兼任唐山铁道学院教授,1952年至1955年任天津大学电信系教授,有线电信教研室主任,1955年任北京邮电学院教授,并于1955—1966年兼任有线电信工程系主任,1979—1984年兼任副院长。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蔡长年成为电子学与通信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 1977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1956年蔡长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北京市一至五届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第一届理事、名誉理事,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编委会委员,信息论分支编写组主编,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电子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 § 信息论研究 中国电子学会1948年美国学者仙农创立了“信息论”新学科,他的理论没有立即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但是蔡长年比较敏感,他意识到这门新学科的巨大生命力并竭力在国内传播信息论。1956年他率先在国内开出《信息论》课程,在间接参加编制中国十二年(1956—1967)科学规划时,他建议将信息论的研究列入规划,并提出选题以应用为主;其后,经蔡长年建议,在北京邮电学院建立了研究信息论的科研室,招收了研究生,培养了青年教师,在此期间,蔡长年在语声信息的基础性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蔡长年及国内老一辈信息论学者的带领下,中国信息论研究队伍迅速成长,从而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重要的新型学科领域的空白。 1962年蔡长年等编著的《信息论》一书出版,这是中国关于信息论的第一本专著,被当时很多高等学校选作研究生教材。它也是中国信息工作者的启蒙参考书,对中国信息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蔡长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专业委员会,并担任该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1978年中国电子学会恢复活动,蔡长年重新筹建了信息论专业学会(后改称专业分会)。1980年,在恢复学术活动后的首次信息论学术会议上,他宣读了《三十年来的信息论》 ,系统地总结了信息论建立以来30年的重大进展,并指出了在中国宜于优先发展和研究的方向。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起到重建信息论研究队伍,吸引青年工作者的作用,从而使中国信息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1988年7月,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专业学会与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信息论分会共同组织了1988年北京国际信息论专题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国际权威学者对中国信息论研究的学术水平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会后信息论分会主席致函,要求进一步合作主办更大规模的学术会议。 § 科研硕果 语声发音系统蔡长年的数据通信科研成果,为中国通信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60年代,他和他的科研室将信息论的理论应用于先进的数据通信技术,在建立中国现代化数据通信系统的工程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成绩。1964年他参加并领导国家科研项目“6401”工程中的数据通信部分,研制出中国第一代1200/2400比特/秒的数据通信系统。该系统后期转至邮电部507厂生产,为中国“东方红”卫星及以后的卫星监测作出了贡献。70年代中期,蔡长年再次组织并领导科研小组,与他人共同开发出4800比特/秒回波调制数据传输设备,作为传递地震数据的设备,交付项目委托单位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试用。上述数据通信设备,在国内属首创,并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时代,由于高科技的需要,语声处理与识别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门课题。蔡长年老当益壮,率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针对语声处理与识别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技术展开了攻坚。 80年代,他完成了三项科研任务:邮电部重点项目“语声信号处理基本技术研究”;国家教委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语声处理基本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适应滤波理论和应用”。完成论文共计25篇,并在语声发音系统的物理模型、语声失真测量、基音提取、语声参量编码、语声综合、语声识别和说话人证实七个方面取得了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开发出若干计算机软件,其中有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个别与国际水平相当。另外,研制成的通用信号处理系统,其软件优于国内同类产品,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1987年,蔡长年在《电子学报》上发表了“论中国电信技术的发展”一文,在华的日本电信专家福本吉高给予此文很高评价,认为它是论述中国电信最全面的珍贵资料。随即译为日文,并加译者前言,发表于日本《海外电气通信》 。 蔡长年在科研上的贡献得到了肯定。1977年他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被授予全国科学先进工作者称号。 § 培养栋梁 《数据通信技术》蔡长年毕生从事电信工作50余载,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担任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电信工程系主任的十多年期间,他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无一不仔细过问,乃至亲自周密安排。他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15门课程,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新课有困难时,他凭着自己的坚实功底,率先讲授第一遍。他还修订了电话、电报通信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电信部门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员,为中国通信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60年代,蔡长年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建立起信息论应用科研室,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数据传输机,为数据通信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以科研室的中青年教师为主要技术骨干成立了邮电部科学研究院数据传输研究所,现已成为中国数据通信技术的中坚。 70年代末,蔡长年全面总结了他10多年来从事数据传输研究的工作,主编了《数据传输原理》 。它是中国当时全面论述数据传输的第一本专著,并被一些高等学校选作教材,1987年被评为邮电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蔡长年在教育、科研战线上呕心沥血、辛勤耕耘50年。鉴于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1989年教师节时,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蔡长年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在《国际名人录》中的一段话加以概括:“我很满意我能在工程教育工作中做出50年以上的贡献。我深信,勤劳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必要的。”的确,他在事业上的成功,是因为他有50年如一日的勤奋好学、严于律已的精神以及对事业、对学术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他将信息论应用于中国的现代通信事业,为中国通信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他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教育事业上既出人才又出教材,为中国电信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的已成长为有名的专家、教授,成为中国电信事业的中坚力量。 § 主要论著 1 蔡长年,汪润生.信息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62年. 2 蔡长年.信息论(总论部分).电子学报:纪念国庆15周年增刊,信息论分册,1965:1—4. 3 蔡长年等.数据传输原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78年. 4 蔡长年.三十年来的信息论.通信学报,1980(1):2—10. 5 蔡长年.信息科学.信息与控制,1980(4):1. 6 蔡长年.信息论.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1986:872—875. 7 蔡长年.信息.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1986:868—869. 8 蔡长年.信息论专辑主编者前言(中.英文).电子学报,1986(4):1—5. 9 蔡长年.论中国电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学报,1987(3):104—111. 10 蔡长年(福本吉高译).中国电气通信技术の发展ず论だ.(日本)海外电气通信,1987(12):12—27.[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