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荞面灌肠
释义

§ 概述

荞面灌肠灌肠是一种北京特有的风味小吃,早在明刘若愚所著《明宫史》中就有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兴居的灌肠在京城小有名气,福兴居的掌柜被称为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大肠灌制进淀粉、碎肉制成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灌肠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淀粉加上红曲和香料灌在猪小肠中成型,而现在超市中能够买到的灌肠则把红曲和小肠都省去了,仅仅是用绿豆淀粉加香料灌制成型的一个长长的淀粉肠。

煎灌肠灌肠讲究用猪大肠中练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但现在人们出于健康的考虑已经很少用猪大肠油来炸灌肠。炸灌肠的时候须先将成型的灌肠切片,在饼铛中炸至两面冒泡变脆,即取出浇上拌好的盐水蒜汁趁烫吃。

榆次灌腸是山西省中部著名小吃,源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在民国初年,榆次市场上经营灌肠者较多,但以大乘寺街范臭小家是祖传的灌肠经营者。清朝时,范臭小从小随父范庆林学做灌肠,1936年后,其子范二毛又继承其业,后又传其孙范玉亭,成为四代经营灌肠世家。

灌肠是用荞面为主料制成的一种面食品,其形状与烧饼相似,只是中间稍厚,四周略薄。在当地,灌肠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相比之下,春、夏、秋三季冷食为上,隆冬季节热炒最佳。在榆次,以猪血灌肠最为出名。其原料以荞面和猪血为主,选用荞面必须白而精细,选用猪血必须是“中间血”,鲜而不腐。猪血灌肠吃起来鲜香可口,浅褐色,软中有韧而富有弹性。

§ 制作原料

荞面灌肠荞面、白面、盐、白矾、水

§ 制作方法

1、将荞面,白面放入盆内加入盐、白矾、水和硬搅软,顺着一个方向边加水,边搅动成稀糊状,用手抓起看似一条线即可。

2、将4寸小碟洗净,依次刷上油摆入笼内,将稀糊舀入碟的三分之二,盖盖进行蒸熟下笼晾凉,取下切条。

3、切好的灌肠条与豆芽煸炒,亦可凉调食用。

注意事项

用水和面时由硬到软、由稠到稀,用手渐渐掌出其精,然后将稀面汤摊入碟中,上笼猛火蒸熟。

具体步骤

在一个不大不小、上宽下窄的陶瓷容器里(注意:应称“罐”,不是盆),先把荞面和成硬硬的面团(与手擀面差不多),然后倒入罐内适量的水,再用手掌“掌” 成均匀一致的糊状;再加水,再“掌”成均匀一致的糊状……如此反复多次,成为稀度均匀的、能用勺子舀起来的稀汤,这主要是手掌“掌”的功劳。(如一次加很多的水是不成的,那样做出来的荞面罐掌不成型)。将稀汤用勺子舀出倒入事先洗好的碟、碗内,上笼蒸熟出锅,碟内的较薄,可用于凉拌;碗内的较厚,可切成大块烹制烩菜。因“荞面罐掌”是在“罐”子里用手掌“掌”出来的,挺费劲,所以清徐人把它叫做“罐掌”,讲出了制作的容器、制作方法等关键词。在清徐(河东地区)一带的方言中“肠”字读作:Zhāng,而与“长”字音同,而“长”字有两个读音:Chāng、Zhǎng。估计读音由掌—— 长(Zhǎng)—— 长(Chāng)—— 肠(Chāng)一路演变过来,而“罐”与肠更无关,罐—— 灌,人们就读成“灌肠”了。[1]

§ 食品特色

灌肠冷食时辅以佐料,以盐、蒜、醋、辣酱为主,再滴几滴香油,食之凉爽、利口、香辣适中。热食应切块,以猪油烹炒,佐以蒜、醋,食之清香可口。[2]

§ 食品评价

灌肠作为小吃,遍及太原市的各个街巷,一般都和凉粉、面皮、担担面、米线等混在一起,属步上大席的小吃食,却备受人们的青睐。它的粉丝一般是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有时,在食堂吃腻了,进到街边的小吃店,要一份荞面灌肠,让老板多放辣椒和醋,然后埋头在一堆中学生模样的人里,匆匆地满足一下口欲,也是另一种庸常生活的体验。这里的灌肠多切成菱形或条状,或加佐料凉吃,或以绿豆芽热炒,都有极爽的口感。

当然,在一些上档次的餐馆里,任何地方小吃都可以做得更为精致,而荞面灌肠自然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太原市,有一家乡土饭店,到那里的客人,一般都要点一份,用长竹签扎了吃,吃得雅致和安静。这时,荞面灌肠倒像是一道佐餐的点心,格外休闲,也突然具有了某种美食的品位。

§ 名称由来

实际上灌肠之名由来,主要是从荞麦面的功效来说。荞麦面属粗纤维食品,食后有吸附肠道内杂质的作用。过去太原的皮毛工由于在工作时吸入大量皮毛纤维屑,久而在肠道淤积则对身体有害。吃荞面灌肠则可以将杂质从肠道内排出,所以在太原一地此种小吃则被成为灌肠。而在平遥柳林等地则被称为碗坨。又因为山西人说话口音后鼻音较重,故晋中周边地区也将灌肠称为碗秃(子)则。[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3: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