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薇甘菊 |
释义 | § 概述 薇甘菊薇甘菊(South American Climber,Mikania micrantha)属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Mikenia),属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片对生,形似心脏或三角形,宽叶面有急尖,也常4-13cm不等,花长3-5mm,密集于叶腋或藤尖端,花成白色或淡绿色。种子长椭圆形,长约2mm,种子尖端有短而硬的白色冠毛,种子很轻(不到万分之一克),但数量巨大。易生长于肥沃、潮湿的土地,追光性强,在阴暗处生长缓慢,在向阳处生长迅速。开花季节大约在11-12月间,种子大约在12月底成熟。它既能匍匐生长又能攀附在树冠上,枝叶在树冠表面生长极为迅速,很快形成覆盖之势。基本信息属性:喜阳性植物危害性:有害现状: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 简介 “植物杀手”薇甘菊 薇甘菊兼有性和无性两面种繁殖方式。其籽料相当微小,瘦果黑色,冠毛白色,每籽粒不过0.1毫克,可随风飘流迁移到遥远之地。乘风传播扩散其种子是薇甘菊广泛入侵的重要原因。薇甘菊的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枝株,故薇甘菊的英文名称又叫“一分钟一英里”。这形象比喻了其快速的生长和扩散。在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阳光充足的生成环境中,薇甘菊特别易于生长。薇甘菊常见于被破坏的林地边缘、荒弃农田、疏于管理的果园、水库和沟渠或河道两侧。薇甘菊的源产地在中美洲,在那里有多达160多种昆虫和菌类作为天敌控制其生长量,难以形成危害。薇甘菊入侵后,因无天敌制约而造成祸害。 § 特征 薇甘菊 薇甘菊,属菊科,假泽兰属,属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薇甘菊兼无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枝株,故薇甘菊的英文名称为“一分钟一英里”,形象地比喻其快速的生长和扩散。在我国广东,薇甘菊常见于破坏的林地边缘、荒弃农田、路边、疏于管理的果园、水库和沟渠两侧等。在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阳光充足的生境中,薇甘菊特别易于生长。 株植特点 茎,幼时绿色,老了会转咖啡色,茎上的纹亦变得明显。 叶,翠绿色,边缘像锯齿,似心形或卵形,有如缩细了的「海芋」叶子。花期过后会逐渐枯萎,剩下少数于翌年继续长长。花, 白色,许多小花朵组成一簇簇的花球。花朵盛放时往往掩盖叶子,形成白色的花海。种子, 细小,黑色,顶端有簇毛,可随风传播和在水面漂浮。 种子成熟时亦是整株薇甘菊枯萎的时间。 三至九月为薇甘菊的生长期,九、十月为花期,十一月至翌年二月为果期。 § 分布 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印度洋圣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西萨摩亚、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大约在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现在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该种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 分布特点 ① 向阳分布 薇甘菊追光性强,不管是山上还是平地,薇甘菊都是生长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所以朝向西北面的山坡薇甘菊极少。朝向东南方向的山坡薇甘菊分布相对较多,在树林丛中基本上见不到微甘菊 ② 临水分布 在梧桐山水库段,薇甘菊主要在水库周围及山脚河床的两侧分布,其它地方则少见;在梧桐山林场发现在一个大型种群就是在山涧溪流分布的;在三洲田的公路旁发现的较大种群也是沿溪流分布的;在盐田三村的山坡上分布的大型种群附近有一条较大的溪流;在空旷地的一个超大型种群就是沿排洪渠的两边分布的;另一个超大种群分布地域低洼,四周常年有水流淌。 ③ 树林边缘分布 在自然林带,常见薇甘菊开始在树林外围覆盖树冠,当外围树木被危害致死后,才逐步向树林丛深地带推进,这与它的追光性有关。 § 危害 薇甘菊的危害 薇甘菊是喜阳性植物,喜生长于光照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年均温度在21℃以上,其以土壤生态环境的要求很低在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喜欢攀援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乔木之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并能分泌毒汁,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全部覆盖其他植物后,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使该植物窒息死亡。薇甘菊对于6-8米高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风景林的几乎所有树种都有严重威胁,运用攀援全部覆盖限制光合作用以及分泌毒汁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又重手段来杀死其寄生的树木,造成成片树林枯萎死亡。典型的入侵事件是薇甘菊侵袭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中伶仃岛,使该岛自然保护区内460公顷林木中80%受到薇甘菊的危害,造成严重灾难性危害的面积高达80公顷。该自然保护区里生活着600多只猕猴以及穿山甲、蟒蛇等重点保护动物,这些猕猴赖以为生的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橘以及一些灌木和乔木都被薇甘菊大片覆盖,难以进行正常光合作用,它们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危及到岛上红树林、狒猴以及鸟类的生存。 § 大自然生病 早在一八八四年已有薇甘菊的记录,其后由于农业蓬勃,农民经常清除农田杂草,因此影响轻微。然而随着农业逐渐式微,荒废农地大增,加上自然保育又未得到重视,令生态环境变得脆弱,情况就像一个身体虚弱的人,特别容易受病菌感染,薇甘菊就如病菌般乘机为祸。 为了吸收最多阳光以便快高长大,薇甘菊会尽量扩大覆盖面积,因此地上的花草会被迅速覆盖,又会随树干攀至树冠,再迅速覆盖。由于蔓生力极高,生长速度快,当薇甘菊随风飘落在合适的地方形成群落,便会迅速生长,消耗水土资源,令被攀附的植物得不到足够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一旦薇甘菊肆虐,当地的生态就生病了:植物首先被「绿癌」蚕食,进而令野生动物失去食物来源而离开或死亡,影响整个自然生态。 § 植物杀手 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泽兰. 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印尼,想把它种到本国的一些垃圾填埋场及什么也不生的废弃地中。借助于当地温暖潮湿的泥土,微甘菊很快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蔓延开来,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重大损失。20多年前它作为护滩植物引入我国。近几年来,薇甘菊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大肆扩散蔓延,对广东福田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巨大威胁。被称为"植物杀手"的薇甘菊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深圳以来,已由"星星之火"发展到泛滥成灾。目前,全市受薇甘菊危害的林地面积已达4万多亩,其中4000多亩受害森林已奄奄一息。遇树攀援、遇草覆盖的薇甘菊已从郊野向市内发展,不少市区内公园、绿化带已发现薇甘菊的踪迹。同时,该草在香港、广西和广东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发生和危害,并正逐年扩大其分布范围。 薇甘菊种子颗粒重0.0892克,轻飘细小,能借风力进行较远距离传播。种子的萌发与温度相关,实验条件下在25-30℃萌发率达83.3%。在40℃的高温条件下萌发率为1.0%。种子需光性,在黑暗条件下很难萌发。自然条件下,在香港地区薇甘菊3-8月为生长旺盛期,9-10月为花期,11月至翌年2月为结实期。幼苗生长较慢,后期生长较好,对光照要求也急剧增加,营养茎可进行营养繁殖,而且较种子苗生长要快。薇甘菊开花数量很大,0.25平方米面积内,计有头状花序平均约35416个,合小花141665朵,花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约40.6%。它能爬高10米,爬上灌木、乔木,并像被子一样把这些树木全部覆盖,然后使树木因缺少阳光、缺少养分、缺少水分而"窒息"死亡。 据有关国外的资料记载,薇甘菊原在南美洲时并非是植物杀手,因为当地有160多种昆虫和菌类吃它,令它受到制约而不能疯长。 目前,对于这种外来植物除了手工清除以外,尚未找到有效的清理方法。部分专家建议可以再引入薇甘菊的天敌的方法来克制它。但是如果这种天敌不是专一性以薇甘菊为食,是不是也会大范围发生,是不是还得再引入天敌的天敌的?所以,外来生物的引进要特别谨慎,尤其是那些繁殖力很强的生物。目前的有害生物如豚草、大米草、水葫芦等都是繁殖速度很快的植物。 § 整治 世纪之交,广东省、深圳市和珠海市多次组织人工拔除薇甘菊,但收效不大,薇甘菊往往失而复来。现在试图开展化学防治和寻求薇甘菊天敌来综合治理。 在薇甘菊横行的树林里引种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让它寄生在薇甘菊的嫩枝、嫩叶、嫩茎上面,汲取薇甘菊的营养供它自己生长。最后的结果 是树林里有少量的薇甘菊存在,也有少量的菟丝子存在,但对森林不构成危害。 深圳的科研人员经过5年科研攻关,找到了抑制薇甘菊蔓延的有效方法。 薇甘菊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外来入侵害草之一。专家估算,我国珠三角一带每年因为薇甘菊泛滥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约在5-8亿元。近几年,薇甘菊在深圳的内伶仃岛、红树林保护区等地蔓延。由于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还 不十分了解,人工清除后薇甘菊又不断生长,没有好的办法对其进行根除,如深圳内伶仃岛大片树林被薇甘菊覆盖,导致树木枯死,栖息在树林中的猕猴因此而受到威胁。 现在科研人员用田野菟丝子抑制薇甘菊,内伶仃岛上的薇甘菊 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专家在对珠三角本地植物普查过程中又意外发现,当地土生土长的树种黄伞枫也可以有效抑制薇甘菊蔓延。黄伞枫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来 抑制薇甘菊的生长。在内伶仃岛上,通过种植这两种植物,并配合专用农药的使用,薇甘菊危害的面积已由原来的5.54平方公里缩减到现在的 3.3平方公里。 § 防治措施 薇甘菊 据悉国外研究防治薇甘菊已有20多年的时间,先后探索出一些方法,但效果却不理想,更为有效的措施正在研究之中。 ① 人力铲除 这是最原始的方法,但也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缺点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一次铲除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又要再铲除,成本高、效率低。 ②化学方法 用化学除草剂(如2,4-D等)在开花之前喷洒叶面,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缺点是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其它植物。化学防除技术。采用森草净杀灭薇甘菊的效果较好。方法: 非定向喷雾法:对于大面积受薇甘菊危害的地段采用非定向喷雾法,向薇甘菊茎、叶均匀喷洒药液,可达到98%的防治效果。 定向喷雾法:对于被薇甘菊攀援的灌木和乔木,则采用定向喷雾法,在攀援树干离地面50厘米以上,均匀喷洒药液。 根施法:对于部分喷不到的、高处的薇甘菊,找地下的薇甘菊的茎和根部所在地,向其茎和根部来均匀喷洒药物。 ③用真菌防治 香港大学有人找到了几种使薇甘菊产生枯萎的真菌,虽不十分严重,但这种方法的前景是可观的,为我们防治薇甘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④引进薇甘菊的天敌达到防止目的 据报道在美洲有一种臭虫(Tele oenma sp.)和螨虫(A-calitus sp.)能啮食薇甘菊。但这种方法是否带来新的生态危机,应慎重考虑。 ⑤开展对薇甘菊利用价值的研究 在澳洲有许多医生用薇甘菊治病,我们能否组织力量来研究这种有害植物的药用价值或其它方面的用途,达到化害为利的目的呢?哪怕是发现他们小小的用途或许能带来防治薇甘菊的极大方便。 § 薇甘菊的防治 “18%2,4-滴微乳剂,商品名:灭薇净,是以植物源材料为主要活性物质的防除薇甘菊专用药。主要成份为2,4-滴、双戊烯、辅以渗透剂、乙醇、尿素等。灭薇净以“透皮给药”途径进入植株体内,通过对薇甘菊体内的萜烯类和精油类化合物进行缔合、溶解和置换,使薇甘菊的生理、繁殖等器官受干扰,生理、生化功能失常而枯萎死亡,且难于再生。该药剂兼具触杀、内吸传导作用。具有专一性、速效持久性、安全性、使用方法多样性的特点。经农业部委托华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进行田间试验,防效在95%以上,具有较理想的持续控制效果。该药剂是目前防治薇甘菊较为安全、有效的防治药剂,现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广泛应用。 一、覆盖度在轻度、中度、重度的非耕地的用药量及施药方法 1、在覆盖度20%平均厚层20cm以下,零星分散和轻度覆盖的非耕地防除薇甘菊的施药方法。 薇甘菊覆盖层小于20cm匍匐式生长及零星分散的界定为轻度覆盖非耕地。每亩用灭薇净制剂100-160ml/亩,加水量80L/亩(配成500-800倍浓度,在配药桶内先加药后加水)拌匀后,喷枪工作压力为0.5-2Mpa喷药,以上翻下扣全面施药法,打湿内外层枝叶及根部土壤,一次施药效防达90%以上,45-60天补漏喷。 2、在覆盖度21%-60%平均厚层20cm以上的中度覆盖非耕地使用灭薇净防除薇甘菊的施药方法。 薇甘菊覆盖度21%-60%平均厚层20cm以上界定为中度覆盖非耕地。每亩用灭薇净制剂170-270ml/亩,加水量为135L/亩(配成500-800倍浓度药液),喷枪工作压力为2.5-3 Mpa。在3米射程以内,用上翻下扣全面施药法喷射药液,45-60天补漏喷。 3、在覆盖度61%以上、平均厚层20cm以上的重度覆盖非耕地使用灭薇净防除薇甘菊的施药方法。 薇甘菊覆盖度61%以上、平均厚层大于35cm以上的界定为重度覆盖非耕地。用灭薇净制剂200-320ml/亩,加水量为160L/亩(配成500-800倍浓度液),喷枪工作压力为4-6Mpa,在5-6米射程以内,采用枝叶扫射处理和喷湿根部地面,喷枪伸入盖层内上下左右转动射药,使内层及土壤充分接触施药,必要时结合人工防除处理。 二、在林区、蔬菜、花卉、水源周边地的用药量及施药方法 1、攀绕乔灌木,覆盖树冠或成树丘状薇甘菊群落的施药方法。 覆盖树木的薇甘菊,一般均为多年生,蔓茎较非耕地的薇甘菊粗大,配药浓度一般为500倍浓度。喷药前可用刀砍断攀绕上树的薇甘菊藤茎再喷药至地面湿润,或用土壤处理法、土壤灌注法向土壤喷药杀根。人工清除的藤茎可集中一起放入配药桶内浸泡30秒处理。 2、攀绕覆盖1米以下杂草、矮小丛林植物的用药量及施药方法。 根据薇甘菊攀覆杂草的盖率、盖厚,选用500-800倍浓度液,喷枪工作压力为3Mpa,喷至全株及根部土壤湿润,45-60天内补漏一次。 3、在蔬菜、花卉、药材、林果苗圃周边地施灭薇净防除薇甘菊方法。 每亩用灭薇净制剂100-120ml/亩,加水量为80L/亩(配制成750-800倍浓度药液),喷枪工作压力为0.3-0.5Mps。有两种方法施药:一是脱下胶管上的喷枪,把输药胶管放在有薇甘菊生长的周边地面上,以一平方为一次流灌点,让药液自然流出湿润周边土壤,看地面湿润均匀程度而转移流灌点;二是把喷枪出口水压调至最低成自流状水柱,喷枪垂直向下枪口朝地面灌注法施药。不用喷雾法施药,避免药液雾珠漂吹接触蔬菜、花卉、药材及林果苗。 4、在水库、鱼塘、水渠、水源周边地施灭薇净防除薇甘菊施药方法。 每亩用灭薇净制剂150-200ml/亩,加水量为100L/亩(浓度500-800倍),用上翻下扣全株及土壤湿润法处理,在水中生长的要人工清除。从水中捞出的薇甘菊枝茎集中放在配药桶内浸杀处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